文章节录

麦加朝觐

这是个人和社会的崇拜行为,它把生命注入了心灵

“其中有许多明证,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宁。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不信道的人,
(无损于真主),因为真主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仪姆兰的家属》3:97 马坚译)

朝觐是伊斯兰信仰的五大支柱之一。从第一位先知阿丹(愿主赐他平安)开始到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朝觐一直都是一项可以唤醒心灵的信士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它是崇拜的崇高形式,能够让人们认识到 “在死亡前死去”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秘密。

朝觐并不是伊斯兰的新发明。早在伊斯兰出现以前,麦加就已经有了朝觐这种崇拜形式,但是阿拉伯人把它变成了邪恶的仪式。古莱什是当时阿拉伯各部族中地位最显赫的部族,他们可以穿着正常的服饰朝拜克尔白天房,但其他阿拉伯部族的人,无论男女,在环游克尔白时却不能穿衣服。古莱什部族将决定是否给这些朝觐者衣服穿,如果他们不给,朝觐者就只能裸体的状态下继续朝圣。朝觐的人会为真主宰杀牺牲,并把血涂在克尔白的墙上,而宰杀掉的牺牲则被毫无用处的焚毁掉。伊斯兰复兴以后,消除了阿拉伯人建立起来的这些邪恶的朝觐仪式和许多其他迷信行为。按照伊斯兰的观点,所有的崇拜行为,其主要目的都是纪念真主、请求真主的宽恕,并赞美真主。通过消除阿拉伯人强加的迷信成份,伊斯兰净化了朝觐,让朝觐回归了它原本的纯洁
形式。

对于信士,无论是为了今世还是后世,朝觐都有许多好处。朝觐期间,真主的无限仁慈在圣地无处不见;而专心寻求真主的怜悯和宽恕的穆斯林,他们因为在爱和尊重的氛围里相遇,从而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通过朝觐,我们可以从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易司马仪
(愿主赐他平安)对真主的服从中得到教训,也能够欣赏到他们对真主的完全的信任。根据《古兰经》的描述,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接到了为了寻求真主而牺牲自己儿子的命令,他的选择是服从他的主的意志。同样的是,易司马仪(愿主赐他平安)也选择了服从他的主。当撒旦唆使他反抗自己的父亲、逃离被杀死的命运时,易司马仪(愿主赐他平安)拿起石块砸向了撒旦——像易司马仪击垮撒旦那样,我们也应该拿起石头砸碎私欲和自大。

朝觐还是一次盛大的聚会,在这个聚会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相聚在了一起,它提醒着我们,在末日,所有人都将聚集在真主的法庭前,没有种族与民族的差别。这盛大的场面令人震撼,它打破了种族和民族的界限,让所有人都结成了兄弟姐妹,让信仰成为了把人们连结在一起的最强劲的纽带。

朝觐期间,穆斯林们穿的不是常规的服饰,而是无缝的白色戒衣,这象征着精神脱离了私欲,超越了人的弱点和肉欲。

在穆斯林的生活中,履行朝觐的地方是特殊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圣地,充满了神圣的祝福、灵性和迹象。在这些地方,人们总是能够不断地感受到真主的无尽仁慈和他的祝福。《古兰经》把这些神圣的气息描述成真主的迹象,把这些地方描述成真主的庄严之地。

朝觐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朝觐者感受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他的教生们在圣地的经历。从先知阿丹(愿主赐他平安)到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先知们和他们的教生们在这两大圣地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而这两大圣地也一直都被爱真主的人们用泪水浇灌着。专注地履行朝觐仪式的人,他们实际上正踏着这些高尚的人们的足迹行进在真主的大道上。

“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他们中间派遣一个同族的使者,对他们宣读你的启示,教授他们天经和智慧,并且熏陶他们。你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黄牛》2:129 马坚译)

通过专注地履行朝觐的这些仪式,我们重复了先知们和他们的教生们当年做的礼拜。当我们的恳求被接受后,真主的祝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穆斯林们总是急切地想要拜访圣地。诗人用最美的诗句对此进行了描述,其中有一首诗借着晨风表达了内心的渴望:

晨风啊!如果有一天你吹过这神圣的土地,请把我的问候带给人类和精灵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

没有能力朝觐的人借助微风传送他的问候,他又带着心中最美好的祈祷送别朝觐的人。

无比热爱圣地的真主的朋友们,他们通过神奇的 “穿越时空(即: tayyi-makan)”得以频繁地前往圣地礼拜。长长的旅途为他们而折叠,他们因此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到达圣地。

有一些热爱真主的人,在他们神奇的旅途中,他们甚至可以携带其他无法朝觐的人一起朝觐。下面这个故事是有关苏菲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伟大的苏菲大师阿齐兹·玛赫穆德·胡达依正是因为这件事才成为一位苏菲的:

布尔萨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一个重镇,胡达依那时是布尔萨的法官。一天,一个有趣的案子摆在了他的面前:一位妇女来到他的面前,抱怨道:“尊敬的法官大人!我的丈夫每年都想去朝觐,但是因为贫穷都没有去成。今年他又想去,可条件还是不允许。但是,在朝觐的日子到来前几天他突然失踪了,五、六天后才回来。他声称自己到达了圣地,成为了一名朝觐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朝觐怎么可能呢?他撒谎,所以我想跟她离婚。”

为了把事情弄清楚,胡达依把这位丈夫传唤上了法庭,让他证实他妻子的话。这位丈夫回答道:“尊敬的法官大人!我的妻子说的全都是真的,我确实去朝觐了。我还遇到了其他来自布尔萨的朝觐者,还委托他们帮我带东西回来了呢。”

法官非常吃惊,他问道:“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你去朝觐并且回来了,这怎么可能呢?”那时,朝觐的路途非常遥远,即使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往返一次也要几个月。

这个人回答道:“先生!我因为不能去朝觐而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就去拜访了真主的朋友尊贵的麦哈穆德,告诉了他我的困难。他让我闭上眼睛,等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到达克尔白天房了”。

法官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他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此不接受他的证词。但是,这位丈夫经历过非凡的旅行、拜访了圣地,受这份特殊经历的影响,他向法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尊敬的法官大人!撒旦是真主的敌人,但他却可以用一秒钟的时间走遍全世界。如果撒旦有这样的能力,那真主的朋友为什么不能一下就走完朝觐的旅程?”

玛赫穆德·胡达依法官觉得这句问话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推迟判决,等朝觐的人都从圣地回来之后,再调查这个人是否说了谎。好多个星期以后,朝觐的人们回来了。胡达依问他们这个人是否与他们一起在克尔白天房履行过朝觐义务,令他惊讶的是,他们证实说他那时确实在那里。因为这个人没有撒谎,法官驳回了他妻子的起诉。

这件事之后,胡达依找到了麦哈穆德,后者在当时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苏菲。通过他,胡达依认识了另外一位苏菲大师吾甫塔达。胡达依成了吾甫塔达的追随者,在他的指导下,胡达依修养身心,最终成为了一位苏菲大师。胡达依的墓地现在在伊斯坦布尔的吾斯库达尔,每天都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拜访。

简而言之,人们应该把目光投放在易卜拉欣的生活之地和易司马仪的子孙身上,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沙漠里的沙土上。为了呼吸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气息,人们应该拜访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曾经出生、生活和传播伊斯兰的神圣土地,并跟随他的足迹去看看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圣迹。如同《古兰经》经文所说的:“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仪姆兰的家属》3:96 马坚译)

因此,用心眼观察圣地的人能够看到真主的祝福,他们对真主的爱也在血脉中流转。无论朝向哪里,他们看到的都是真主的迹象,他们因此而心醉神迷,完全失去了自我。他们不断地纪念真主,诵念他的尊名,赞美他的荣耀。呆在圣地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满怀崇高的敬意,小心翼翼地感受着神迹。古兰经文是这样说的:

“事情就是这样的,谁尊敬真主的标识,那是心中的虔诚发出的” (《朝觐》 22:32 马坚译)

因此,朝觐不仅仅是身体力行上的崇拜行为,它更是高于一切的精神上的崇拜行为。Al-hajj-mabrur的意思是完美的朝觐,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将其描述为:自始至终都应该满怀善意和优美的行为,以及远离犯罪和祈求真主的宽恕——这些都是最高的崇拜形式。这样的朝觐能够让人们的心灵获得真主的祝福与怜悯,而事实上,朝觐者也向真主承诺了回家之后也要保持道德上的最高标准和崇拜行为的最高标准。易卜拉欣建造克尔白天房时的祈求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在圣地祈祷:

“我们的主啊!求你使我们变成你的两个顺民,并从我们的后裔中造成归顺你的民族,求你昭示我们朝觐的仪式,求你恕宥我们,你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黄牛》2:128 马坚译)

心中充满了爱的穆斯林在朝觐的时候激动万分地发现,他们实际上正行走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曾经走过的道路上。在赛法山上,他们看到了先知正在邀请非信士皈信伊斯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在赛法山上向麦加人说道:

“如果我告诉你们山后的敌人正在逼近,他们要袭击你们,所以你们要小心,你们会相信吗?”

麦加人回答道:“即使看不到山的那边,我们也相信你。因为你是穆罕默德,是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不会怀疑你的话。”

听到这个回答,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道:

“就像你们相信我告诉你们的这个消息一样,你们也应该相信我,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主是独一的。你们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石块、泥土和木头。放弃这些偶像,相信独一的真主吧。要知道是真主派我来做你们的先知的。”

听到了这个邀请,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叔叔艾布·拉哈布和其他非信士叫道:“你把我们叫来就是为了说这些?”说罢,纷纷离去。尽管他们承认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号召的真实性,但欲望俘虏了他们,他们不想放弃祖先为他们设置的道路。

但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并没有因为他们敌对的态度而放弃。就像为饥渴的人提供生命之水,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神圣的真理传达给人类。朝觐期间,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勇敢行为。

在麦加,我们能够听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在艾尔卡穆的房屋里教授《古兰经》的声音。因为在伊斯兰早期,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曾在他那里秘密地传播过伊斯兰。)拜访塞维日山洞时,我们又得以分享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艾卜·伯克尔共同度过的三个夜晚,并加入他们的谈话。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艾卜·伯克尔的神圣的联合奠定了金链[1](Naqshbandiyya[2])的基础。在这个山洞里,因为体验到了曾经发生过的爱与痴迷,我们因此而品尝到了信仰的甜美。我们在麦地那纪念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他的教生们,并有幸沾染了迁士们带来的福气。然后,我们返回麦加,但这一次,我们所感受的则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对麦加的征服。抬头看看环绕麦加的群山,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教生们在收复麦加前为使麦加人受惊而燃起的熊熊烈火,随后,比拉勒那嘹亮的唤拜声从天房的屋顶上响起——那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收回麦加后比拉勒的第一声唤拜声。我们听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背诵道:

“你说:‘真理已来临了,虚妄已消灭了;虚妄确是易灭的。’”(《夜行》17:81 马坚译)

在感受到所有这些事件之后,外在的迹象在我们的心中升华成了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我们因此而认识到我们心中的克尔白天房已经被由欲望的驱使而崇拜的偶像污染了。但是,朝觐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打碎偶像,清理心房,让心只为真主服务,只被神迹占据。无论信士的坚定程度如何,朝觐都依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而向他们展现神迹。因此,朝觐是一个重大的崇拜行为,它让穆斯林们在精神上受益良多。通过朝觐,信士们排除了内心私欲的怂恿,让自己沐浴在了神恩之中。

在阿拉法特山,穆斯林们聚集在一起,向他们的主祈求。这一盛大的场面提醒着我们,在复生日,所有的人都将被召集到造物主的面前。今天,人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平等地站在了一起;所有人都一样的无助,一样需要主的怜悯——这是在今世为后世所做的演习,是从今天开始为复生日所做的准备。穆斯林们为真主呈上他们最真挚的祈祷,他们为自己的罪行真诚地忏悔,并向真主承诺服从真主,从而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开启新的篇章。

阿拉法特山的一幕是复生日的缩影。人们光头赤足,遮盖身体的只是白色的戒衣。无人有权东张西望,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阿拉法特山是寻求宽恕与庇护的场所。

在阿拉法特山,人们于清晨聚集在一起,一同回顾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的穆斯林的历史。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哈娃因为摘了禁果而被逐出了乐园,他们降落在了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阿丹请求真主看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的份上宽恕他,因为他知道,在真主的眼里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有着高尚的地位。真主接受了他的祈求,宽恕了他们俩。真主派出的天使把阿丹带到了麦加,同时,降落在吉达(今日沙特阿拉伯的重要港口城市)的哈娃也被天使带到了麦加。在宰牲节(Arafa)前一天的下午,他们在阿拉法特山的平原上再次相遇。他们为自己的罪过痛哭,并一起祈求真主的宽恕。

因为对人类的无限怜悯与爱,真主接受了他们的祈求,并准许他们的后代在每年的同一时刻做同样的祈求,直至末日。真主承诺给那些跟随着阿丹的足迹在同一地点祈求真主的宽恕的人以重大的宽恕和拯救。因此,在宰牲节的前一天,朝觐者都聚集在阿拉法特山的平原上请求真主的
宽恕。

再一次相遇之后,全能的真主命令阿丹和哈娃定居麦加。而作为对此事的纪念,麦加被称作了Ummu’l-Qura(音:吾母里库拉),即“众城之母”。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在朝觐期间在这里看到伊斯兰的各个方面。在麦加,无论肤色、民族,无论穷人、富人、统治者、被统治者、学者和文盲,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个地方,穿着同样的衣服;他们都记忆起自己是阿丹和哈娃的子孙,所有的人因而都成为了兄弟姐妹。尽管伊斯兰的世界里存在着许多政治、社会问题,但弥漫在圣地上空的和平的气息和兄弟般的情谊却令人迷醉。在这里,人们经历了真正的奉献与爱。这种奉献与爱足以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楷模,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只能梦想这样的爱。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种别的宗教能够像伊斯兰这样可以把如此众多的民族和种族以如此和谐的方式成功地联系在一起。伊斯兰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让人们的兄弟情谊建立在了精神和信仰而非物质利益之上。许多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兄弟情谊因为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而崩塌了,但受到了奉献与爱的熏陶的人却能够结成真正的兄弟。

在《古兰经》里,穆兹代里法被称作al-masharul-haram(《禁标附近》请看马坚译《古兰经》《黄牛》2:198)。这是一片充满了真主的爱与怜悯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除了真主的大能与王国,心应该忘记其他所有事物,人们应该让自己完全沐浴在神圣的福祉之中。

在朝觐或上述拜功结束后,为了纪念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所做的伟大牺牲,人们宰杀牺牲,赞美真主的尊名。通过模仿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宰杀牺牲,我们可以体验到当年易卜拉欣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获得了此种体验,并感受到了易卜拉欣的气息像微风般掠过牺牲的人,他们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下面这些经文,而这些经文,事实上,正是易卜拉欣的宣言:

“我确已崇正地专向天地的创造者,我不是以物配主的人。”(《牲畜》6:79 马坚译)

“你说:‘我的礼拜,我的牺牲,我的生活,我的死亡,的确都是为真主——全世界的主。他绝无伙伴,我只奉到这个命令,我是首先顺服的人。’”(《牲畜》6:162-163 马坚译)

真主作证,伟大的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在从巴比伦尼亚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的确背诵了下面这节经文:

“我果然要迁移到我的主所启示我的地方去,他将指导我。我的主呀!求你赏赐我一个善良的儿子。”(《列班者》37:99-100 马坚译)

这节经文说的是人们应该让心灵踏上通向人类最好的朋友——真主的旅程。通过这个旅程,信士可以到达真主那里。

然后,《古兰经》又继续告诉了我们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的祈求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我就以一个宽厚的儿童向他报喜。”(《列班者》37:101 马坚译)

等到他的儿子长到能够与他一起做事的时候,易卜拉欣说道:我的孩子啊!我确实在梦中看到我要把你当作牺牲,你是怎么想的。他的儿子说道:

“……‘我的父亲啊!请你执行你所奉的命令吧!如果真主意欲,你将发现我是坚忍的。’”(《列班者》37:102 马坚译)

当他们俩都顺服他的主,易卜拉欣准备为真主牺牲自己的儿子时,真主说道:

“‘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这确是明显的考验。”(《列班者》37:104-106 马坚译)

“我以一个伟大的牺牲赎了他。我使他的令名,永存于后代。‘祝易卜拉欣平安!’我要这样报酬行善者。他确是我的信道的仆人。”(《列班者》37:107-111 马坚译)

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的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因为受到了真主的启示,易卜拉欣带着妻子哈哲尔和他们的儿子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来到了麦加,然后他返回到了另一位妻子莎拉那里,但不时地过来看望哈哲尔和他们的儿子。一次,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在麦加梦见自己正在把儿子易司玛仪作为牺牲杀死。易卜拉欣想知道这个梦的起因,他想知道这是神的授意还是撒旦的诱惑。但是,当他三次都做了同样的梦时,他肯定这个梦是神的授意。前两次的梦出现在宰牲节(Eid-ul-Adha)的前两天,最后一次的梦出现在现在的宰牲节的第一天。

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曾向真主许诺,如果他有儿子,他将为真主牺牲自己的儿子。全能的真主因此要求易卜拉欣杀死自己的儿子。真主以此考验他,看他是否能够信守自己的诺言。易卜拉欣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让妻子哈哲尔给易司玛仪洗了澡,并给他涂抹了麝香。他对哈哲尔说他要带易司玛仪去一位朋友那儿,还让易司玛仪带上刀和绳索。他说道:

“我的儿子啊!我要给真主献上牺牲。”

然后,他们一起出发到了一个名叫阿拉法特的地方——在那里,朝觐者们将在宰牲节的前一天聚集在一起。撒旦装扮成人的模样等待着时机。他靠近哈哲尔,问她道:“你知道易卜拉欣正在把你的儿子带往何处吗?”

她回答:“他的朋友那里。”

撒旦说:“不,他要杀死你的儿子。”

哈哲尔回答:“不会的。他非常喜爱他的儿子。”

撒旦说:“易卜拉欣要杀死他的儿子,因为真主命令他那么做。”

哈哲尔表达了她对真主的无比信任,她回答道:“如果真主命令如此,那这就是一件好事,我们信赖他。”

撒旦未能诱惑哈哲尔,他不得不急急忙忙地跑向易司玛仪,企图诱惑他。他向易司玛仪问了同样的问题:

“你知道你的父亲要带你去哪儿吗?”

易司玛仪回答道:“去完成真主的命令。”

撒旦咆哮道:“你要知道你的父亲要杀死你!”

听到这些,易司玛仪轻蔑地对撒旦说道:“滚回家去吧,你这个被诅咒的家伙!我们只会满心欢喜地遵从我主的命令。” 然后,他捡起石块砸向撒旦。

这一次,撒旦又狂奔到易卜拉欣那儿,企图诱惑他:

“老人家啊!你要带你的儿子去哪儿?撒旦在梦里欺骗了你。你的梦不是神的意志,而是撒旦的诱惑。”

易卜拉欣说道:“撒旦啊!你赶紧从我身边滚开吧!”

他捡起了七块鹅卵石三次砸向撒旦,这也是今天朝觐的射石习俗的由来。用石块驱赶恶魔成为了朝觐仪式的一项基本内容,伊斯兰通过射石让易卜拉欣的无与伦比的牺牲成为了永恒。

当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安)从米那前往阿拉法特山时,天使们非常激动,他们互相说道:

“荣耀的主啊!一位先知要把另一位先知作为牺牲而杀死!”

但易卜拉欣对这次的旅行的本意和真主的命令是这样解释的:

“儿子啊!在梦中我被命令杀死你,把你作为牺牲献给真主。”

易司玛仪回答道:“父亲啊!是真主命令你把我作为牺牲祭献的吗?”

易卜拉欣给了肯定的回答。听到这个回答,易司玛仪说出了下面这
些话:

“父亲啊!请按照真主的命令去做吧。真主意欲,你将看到我是坚忍的。” 为了完成真主的命令,易司玛仪很高兴牺牲自己的生命。

当易卜拉欣用刀砍向易司玛仪的脖子的时候,大天使吉卜利里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激动和焦急。那一刻,吉卜利里天使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刀变钝。既然易卜拉欣已经证明了为了真主他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全能的真主的怜悯和援助也就在那一刻到来了。真主用一只羊换下了易司玛仪,而他们也一起为真主献上了这只羊,并为这样的恩惠而赞美真主。

因此,当穆斯林们为了敬献真主而宰杀牺牲时,我们应该在头脑中想起易卜拉欣的故事来。宰杀牺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明我们从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的完全服从中得到了教训,并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服从的品性。如果失去了敬献牺牲的高尚意义,那么,在真主的眼里,宰杀牺牲也就变得毫无价值了。为了强调这一点,古兰经文这样对我们发出了
警告:

“牠们的肉和血,都不能达到真主,但你们的虔诚,能达到他……”
(《朝觐》22:37 马坚译)

在为真主献上牺牲后,朝觐者修剪头发,以表明自己是真主的仆人。在伊斯兰复兴以前,当主人释放奴隶时,他首先剃掉他的头发,以表明这人以前是个奴隶。穆斯林们保留着这一传统,为的是表明自己是真主的仆人、遵从真主的命令。简而言之,剃头象征着我们把生命奉献给真主的
意志。

米那是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用石头砸撒旦的地方,是见证了他们对真主的服从与信赖的圣地。

用石块砸撒旦象征着用石块砸我们内心的撒旦——私欲,同时也不断地提醒我们易卜拉欣、易司玛仪和哈哲尔是如何成功地战胜了撒旦的诱
惑的。

以前,人们把石头砸向敌人以诅咒敌人,因此用石头砸某人有诅咒之意。在阿拉伯语里,撒旦是“拉及木(rajim)”,意思是“被石块砸”,表明恶魔是“被诅咒的”。

射石的另一重大意义是提醒我们还要记住这样一段伊斯兰历史:艾卜日哈是一位来自也门的基督徒国王,他想摧毁克尔白天房。《古兰经》对此是这样描述的:艾卜日哈嫉妒克尔白,于是他派出强大的军队袭击麦加。他的队伍里有强壮的大象,但是全能的真主派遣了鸟儿组成的军队,这些鸟儿衔起石子投向敌人的军队,艾卜日哈的大军就这样被摧毁了。为了纪念这件事,射石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简而言之,用石块砸撒旦的意思就是诅咒撒旦,并且让心灵远离罪恶,把心灵完全奉献给真主。根据传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射石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真主。(米什卡特;提尔密济)

在另一则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朝觐就是射石、在赛法和麦尔维两山之间奔走、以及巡游克尔白天房;而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真主。(提尔密济;那萨依)

赛法和麦尔维就是哈哲尔为了给自己和孩子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找水而绝望地奔走于其间的两座山。全能的真主赐给了她渗渗泉,直到今天,渗渗泉仍然在为朝觐者提供甘甜的水源。为了纪念这件事,在两山之间奔走已经成为了朝觐的一种仪式。

为了说明这两座山的重要性,至高无上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
“赛法和麦尔维,确是真主的标识。”(《黄牛》2:158 马坚译)

克尔白天房是穆斯林的中心,穆斯林礼拜时都要朝向克尔白天房。就象心显现的是人的本性,克尔白显现的是世俗世界里的神圣迹象。可以说,在世俗社会中,克尔白的地位好似人的心脏。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被穆斯林们称作 Khalilullah(真主的朋友),克尔白里有易卜拉欣的立足处。全能的真主命令朝觐者在易卜拉欣立足处的后面巡游,这样朝觐者将跟随他的足迹服从于真主的意志。

黑石是被所有穆斯林尊重的圣物,穆斯林亲吻、问候这块黑石象征着承认自己是真主的仆人,同时也表明放弃私欲和避免撒旦的诱惑。

这块福石还标志着朝觐仪式的开始和结束。尽管克尔白里的所有石头在修复时都被更换了,但黑石一直被放置在原地,保留到现在。无数的嘴唇亲吻过它,无数双被祝福了的手触摸过它,因此,尽管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却象征着我们对克尔白的爱。当欧麦尔亲吻黑石时,他这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阿布杜拉·本·萨日吉斯的叙述:我看见欧麦尔·本·哈塔卜(愿真主喜悦他)亲吻黑石时说道:“真主作证!我在清醒的状态下亲吻你,我完全清楚你是一块石头,你既无好处,也无坏处;如果不是因为看到过真主的使者(愿主赐他平安)亲吻了你,我是不会亲吻你的。”(穆斯林)

克尔白是神圣王国的福荫和真主对世人的怜悯与祝福的源头。在这片圣地上,真主的慈悲和宽恕在这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显得更为突出,它是神圣的光明之源,是照耀我们心灵的太阳。

 

根据宗教书籍的讲述,阿丹和哈娃来到地面之后就离散了,他们后来在阿拉法特山相遇,然后一起向西走去。阿丹在乐园里曾经围绕着一根光柱向真主礼拜,现在,他祈求真主让他重新得到这根光柱。因为这个祈祷,光柱出现了。阿丹环绕光柱,向真主礼拜。

先知希提(愿主赐他平安)时代,光柱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块黑色的石头,然后他在这个地方建造了一间房屋,把黑石放在了房屋的一个角落里。今天被我们称作Hajar al-Aswad的石头就是这块黑石。努哈时期的洪水过后,这座建筑物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埋在了沙土底下。

后来,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按照真主的命令来到了克尔白的附近,他把妻子哈哲尔和儿子易司玛仪留在了那里。后来,他和易司玛仪一起找到了希提建造的克尔白的地基,然后重新修建了克尔白。完成了克尔白的建筑工程之后,他向真主祈祷道:

“当时,易卜拉欣说:‘我的主啊!求你使这里变成安宁的地方,求你以各种粮食供给这里的居民──他们中信真主和末日的人。’。”(《黄牛》2:126 马坚译)

我们可以这样说,祈祷的结果是许多人在麦加都因此而享受到了信仰的甜美和精美的食物与水果。

克尔白被重建十一次。第一次是被天使修建的,第二次是阿丹,第三次是希提,第四次是易卜拉欣,第五次是阿玛里卡部族,第六次是朱日胡米部族,第七次是库萨依,他是麦加人的领导;第八次是古莱什部族,第九次是阿布杜拉·本·祖白尔,他生活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归真后的被称作再传弟子的第一代穆斯林时期;第十次是暴君哈贾济,第十一次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拉德四世。

奥斯曼帝国对这片圣地一直尊敬有加。在穆拉德四世的统治时期,这种尊重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克尔白遭遇了洪水,墙壁都损坏了。为了修缮克尔白,建筑大臣日迪瓦尼·阿尕被派往了麦加。在对克尔白的结构做了精心的检查后,他向苏丹汇报了他的发现。他是如此地尊重真主的房屋――克尔白,他不说有一些墙壁已经毁坏了,而是说“克尔白的一些墙壁俯身致敬。”修缮期间,为了防止运送物资和建筑材料的动物们无知地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撒尿,他们提前就向工人发出了警告。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奥斯曼帝国对这片圣地的崇敬。

这种崇高的敬重始自国王。那时,穆斯林们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被称作 “禁忌之地(Haram)”,因为是这个地方将要把他们与克尔白联系在一起。然后,他们遵守禁忌,按禁忌要求行事。在前往克尔白的路上,任何不尊重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诗人奈比的回忆是奥斯曼时期人们对圣地的态度的一个鲜明的写照:

1678年,诗人奈比与许多政治家一同前往麦加朝觐。中途休息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军官朝着麦地那的方向伸出了他的腿(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向别人伸出腿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奈比对这种不谨慎的行为感到很难过,他由感而发,写出了下面的诗句:

不要忘记礼节,因为这是真主所钟爱的人的城市;

它永远在真主的注视下,它是被选择、被赞美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家园。

奈比啊,遵循最好的礼节进入这圣地吧,

天使围绕着它,

它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拜访、亲吻过的土地。

晨礼的时候商队到达了麦地那,奈比听到宣礼员正在背诵他的诗。奈比非常激动,他跑到宣礼员面前急急地问他是怎么知道这首诗的――这首诗前一天晚上才被写出,还没有公布于众呢。

宣礼员回答道:“昨天晚上我梦见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他告诉我说:‘我的教生中有一位名叫奈比的诗人,他就要来了。他很爱我,所以明天当他进入这座城市的时候,你用他的诗来迎接他。’我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那里学会了这首诗,并且按照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命令做了。”

奈比哭了起来,他泪如雨下,说道:“这就是说真主的使者承认我是他的教生,今世和后世都把我当作他的追随者接受我了!”

就像我们在奈比这个例子中所看到的,朝觐礼仪中的重要一项是对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真主的房屋表达崇高的敬意。

克尔白被称作真主的房屋,从人类的始祖阿丹开始就是圣地。《古兰经》要求人们在朝拜这片圣地时要具备特别的礼仪:

“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其中有许多明证,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宁。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不信道的人,(无损于真主),因为真主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仪姆兰的家属》3:96-97 马坚译)

集体礼拜时,人们在排中是平等的,这是伊斯兰精神的体现。如果政府中的首脑人物来晚了,他们就只能站在后面礼拜,而如果穷人来得早,他就理所当然地站在第一排礼拜。人们被要求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礼拜。制服和肩章在清真寺里毫无用处。所有的朝觐者,无论是国家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穿着同样的白色戒衣,服饰上毫无差别。朝觐实现了只有在死亡后才会出现的平等,朝觐者所围裹的白色戒衣正是人们死后在坟墓里的状态的写照。

我们应该知道,死亡是不可逃避的,真主已经让死亡成为我们的定制。生命的长短已经被精确地计算过了,甚至呼吸的次数也都被计算和记录了下来。每一个人的死亡都有一个定期,这一点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我们从未听说过有哪个人逃脱过死亡。既然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我们就不应该忽视朝觐的义务,否则,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告诉我们的这个坏消息可能会影响到我们:

“如果一个人在有食物吃、有水喝、也具备了旅行条件的情况下没有朝觐就死了,那他就只能像个犹太人或基督徒那样死去。”(提尔密济:《朝觐》,3)

对那些有条件朝觐却没有履行朝觐义务的粗心大意的穆斯林,先知
(愿主赐他平安)警告他们要小心后世的惩罚。忽视执行戒律意味着轻视戒律本身。

一生中至少要朝觐一次,因此,具备朝觐条件的穆斯林拖延履行朝觐义务是错误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被要求履行朝觐义务的人应该急切地渴望完成朝觐义务。(Jamu’l-Fawaid, Ⅱ,77)

真主的房屋里到处都是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他的家人信任和服从真主的迹象。当我们说到信任、服从和朝觐这些词语时,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就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他们的忠诚,朝觐成为了我们的定制,并将一直持续到世界的末日。

“信托”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依赖,信任。在苏菲主义里,信真主指的是一个人的心中只有真主,他只信任他的主,只在真主那里寻求庇护。当全能的真主问起穆萨的手杖时,穆萨回答道:“这是我的手杖,我拄着它。”全能的真主说道:“把它扔下。”因为倚靠手杖就遮蔽了他对真主的依赖。

全能的真主是我们应该信任的,对此,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

“……教信士们只信赖真主吧!”(《忏悔》9:51 马坚译)

“……你们只应该信托真主,如果你们是信士的话。”(《筵席》5:23马坚译)

“……谁信托真主,他将使谁满足。”(《离婚》65:3 马坚译)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如果我们完全信任真主,他就会帮助我们就像帮助鸟儿一样——鸟儿早上离巢时饥肠辘辘,晚上回来时却带着满腹的
食物。

但是,信真主并不是说要放弃所有必须做的事情,也不是要忽视自然法则。信真主是说在为了某个结果而做了所有必须做的事情之后仍然祈求真主,而不是相信自己的行为,他们不会无视真主的意志。仆人尤其应该在真主的大能中寻求庇护。

全能的真主说:

“……当与他们商议公事;你既决计行事,就当信托真主。真主的确喜爱信托他的人。”(《仪姆兰的家属》3:159 马坚译)

真主是信士们两世的援助者。无论是谁,如果他完全信任真主,真主就满足他的需要。通过向真主寻求帮助,并完全地信任他,在回归他的道路上,真正的幸福和福祉就会降临到社会和个人身上。

阿拉伯语中,salema 这个词的意思是服从,即服从真主的意志、愉快地接受真主的前定。

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心中充满了对真主的爱。当天使问真主 “易卜拉欣怎么能成为你的朋友呢?他有自己的生活、财产和家庭(这些都会使他离开你)”时,全能的真主给了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三种不同的考验,向天使们展示了易卜拉欣对真主的意志的服从。

第一个考验是关于先知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的生命的。当易卜拉欣就要被投进火里时,天使冲下来想帮助他,但他拒绝了他们的帮助。
他说:

“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是谁给了火燃烧的力量?真主是最好的援助者!”他以此在真主那里寻求庇护。而作为对忠诚地服从真主的大能的报酬,全能的真主向火命令道:

“我说:‘火啊!你对易卜拉欣变成凉爽的和平的吧!’”(《众先知》21:69 马坚译)

第二个考验是关于他的财产的。吉卜利里天使来到易卜拉欣面前,向他要他的羊群。当天使赞美真主时,易卜拉欣说道:“把这些羊拿去吧,它们是你的了。”

这样,他成功地通过了为了真主的爱而牺牲财产的考验。

真主的真正的仆人就是服从真主。但是,服从是要建立在爱与顺服的基础上的。易卜拉欣给我们展示了最好的以爱为基础的服从。因为他热爱真主,完全服从于他。因此,他的生命、家庭和财产都不能阻止他执行真主的命令。作为对他的诚挚的回报,象征着他对真主的服从与信任的朝觐义务成为了我们的定制,而我们则要履行朝觐义务直至审判日。

这是心中的语言:

“我已归顺全世界的主了。”(《黄牛》2:131 马坚译)

除了易卜拉欣(愿主赐他平安)和易司玛仪(愿主赐他平安)向我们展示的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和对真主的服从外,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在他的辞朝中也给我们阐明了朝觐的礼仪和精髓。尤其是他的辞朝演讲,那是给朝觐者做出的直到审判日的最好的指导。在辞朝演讲中,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阐明了穆斯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用爱和仁慈加强穆斯林之间的联系。

意欲朝觐的人应该在心理上和物质上都为朝觐做好准备。托靠真主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为朝觐的旅程准备给养。一些也门人朝觐的时候不带任何食物、水等这样的基本必须品,他们说:“我们托靠真主!”结果,当他们到达麦加时,他们因饥饿而不得不乞讨,这是对托靠真主的错误理解。为了对此类错误理解示以警告,《古兰经》说:

“……你们当以敬畏做旅费,因为最好的旅费是敬畏。有理智的人啊!你们当敬畏我。”(《黄牛》2:197 马坚译)

理解了这节经文,穆斯林们就会明白,他们需要为朝觐做两种准备。他们既需要准备如足够的食物这样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要为心灵准备如服从、忍耐这样的精神食粮。清除了心灵上的疾病后,穆斯林们才能够做到服从和忍耐。只有拥有了纯洁的心灵,我们才能够理解崇拜行为的真谛,才能够理解朝觐的真正意义。关于朝觐的真正意义之所在,鲁米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巴亚孜德是一方教长,他急急忙忙地赶往麦加,为的是完成主朝拜(hajj)和副朝拜(umra)。每到一座城市,他首先寻找的就是德高望重的圣徒。他漫无目的地一边走一边问:“谁是这座城市里拥有真知灼见的人?” 他觉得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应该寻找高尚的人。

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如果你们不知道,就应当询问精通记念者。”(《众先知》21:7 马坚译)

这也正是穆萨(愿主赐他平安)奉命拜访拥有真知的Khidr(即:被赐予了真主的知识的特殊仆人)的原因。巴亚孜德也在寻找他的Khidr。突然之间,他看到一位老人,身体弯曲得像一弯新月,但他看到了他的庄严,听到了这位圣洁的老人的谈话。老人的眼睛虽然浑浊不清,但内心却光明得有如沐浴在阳光下。巴亚孜德坐在老人面前,询问他的情况。老人问巴亚孜德:“陌生人啊!你打算去哪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你拿着行李想去何方?”巴亚孜德回答道:“我要去克尔白天房。我有200个银迪拉姆可以作旅途的盘缠。”老人告诉他:“把这些迪拉姆给那些需要的人吧。要想睁开自己的心眼,你应该先进入他们的心房。要想获得永恒的生命,你需要首先完成心的朝觐,然后再带着纯洁的心灵继续你的旅程。尽管克尔白是真主的房屋,但人的心是放置秘密的房屋;克尔白是阿扎尔的儿子易卜拉欣修建的房屋,但人的心是真主时刻打量的地方。”

如果你能够感悟,那就巡游心田吧。真主命令我们朝觐那看得见的天房,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到达纯净的心中的天房。

要知道,如果你伤害了装满了真主的目光的心灵,即使你用双脚走着去朝觐,你所获得的回赐也不足以弥补你因伤害那颗心而犯下的罪恶。纯洁的人是宝藏,他们知道真主的秘密。如果你想看见真主的光明,你就一定不要逃离考验和困难。(《玛斯纳维》Ⅱ,2218-2251)

巴亚孜德认真地聆听老人的神秘言语,就像给耳朵戴上金耳环一般,他把这些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与老人的谈话让巴亚孜德更加慷慨了,他带着平静纯洁的心继续自己的旅程。

通过这些美好的例子,鲁米让我们的心灵了解到了朝觐的真正意义,并向举意朝觐的信士们发出了忠告:

“当朝觐的时间到来的时候,请带着拜访和巡游克尔白天房的举意去朝觐。如果你带着这样的举意,你将会看到真正的麦加。”

鲁米拿朝觐做例子是因为朝觐是非常精致高尚的崇拜行为。许多平时合法的事物在朝觐时是受禁止的,这就需要朝觐者首先为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朝觐者一开始举意朝觐,撒旦就开始全力捣乱。朝觐的旅途看上去很容易也很令人愉快,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困难,朝觐的仪式也是这样,因此,朝觐者必须忍耐、自制。朝觐者应该说:真主啊!请为我把它变得容易!

朝觐期间,我们不要忘了发自内心地说出这些话来:

لَبَّيْكَ اَللَّهُمَّ لَبَّيْكْ لَبَّيْكَ لاَ شَرِيكَ لَكَ لَبَّيْكْ
اِنَّ الْحَمْدَ وَالْنِعْمَةَ لَكَ وَالْمُلْكُ لاَ شَرِ يْكَ لَكَ

“Labbayk Allahumma Labbayk Labbayk La Sharika laka Labbayk, Innal Hamda wanni’mata laka wal mulk la Sharika laka.”

“真主啊!我在此为你服务。我在此听从你的召唤、服从你的命令,你绝无伙伴。确实的,所有的赞美、神恩和王权全归于你。你绝无伙伴。”

事实上,说出这些话是确认我们回应真主的邀请,承认在天地的王国里绝无任何物能与真主匹配,并向真主许诺我们不会屈从于撒旦的诱惑和私欲。

马马虎虎地履行朝觐仪式,不遵循伊斯兰的原则,这样的朝觐不会让我们获益。尤其是,没有哪一种崇拜行为可以以宗教定义的非法所得为基础,因此,那些带着违反了伊斯兰的基本原则而赚取的非法财物前往圣地的人,他们违反了朝觐的最重要的规章,因此他们说的 “我们为你服务” 这句话实际上就变成了 “我们不为你服务”。

我们可以这样说,朝觐最重要的规则是朝觐者的收入是合法的(halal), 其次是朝觐者有一颗诚挚的心。每一次,当朝觐者说“labbayk(音:莱比白克,为您服务之意)”时,朝觐者心中的光明之火就被点燃了,而信士们也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主,否则,这不过是个词语,没有真正的意义,自然也就不能让我们获益。当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孙子哈桑说“Labbayk” 时,因为害怕真主的回答是“la labbayk(即:不为你服务)”,他的面色总是因此而苍白。愿真主让我们的心灵和身体都能履行朝觐义务。

朝觐的原则是让人们变得慈悲,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当人们穿上白色戒衣时,他们就脱离了粗鄙冷酷的行为。朝觐期间,因为猎杀动物、采摘植物、折断树枝以及伤害生物都是被禁止的,因此,朝觐让人们变得更加友善仁慈。

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

“……凡在这几个月内决计朝觐的人,在朝觐中当戒除淫辞、恶言和争辩。凡你们所行的善功,真主都是知道的。你们当以敬畏做旅费,因为最好的旅费是敬畏。有理智的人啊!你们当敬畏我。”(《黄牛》2:197 马坚译)

朝觐者不能与别人争斗,不能伤害别人。为了他们的造物主,他们要友好善良地对待别人。伤害其他信士的心灵被认为是一项大罪,因此,为了在拥挤的人群中不至于伤着其他朝觐者,欧麦尔总是暂时放弃亲吻
黑石。

伊斯兰中,每一种崇拜都开始于一个举意。人们是在换上戒衣时举意朝觐的,因为一穿上戒衣,朝觐者就脱离了日常的行为,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白色的戒衣能够让人们想起死亡和裹尸布,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死亡以及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这些朝觐的规则和仪式是那么具有说服力,朝觐因此使人们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正如《古兰经》所言:

“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无花果》95:4 马坚译)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为朝觐者给出了下面这样一则好消息:“正朝和副朝就像金匠用来清洁金银的硝酸一样能够清洁朝觐者的心灵。”(那萨依;提尔密济)

下面这则圣训同样也给朝觐者传达了一则好消息:先知
(愿主赐他平安)说:“为了获得真主的喜悦而朝觐的人,他们没有听从私欲,没有做邪恶的或有罪的事情,那么当他完成朝觐返回家园的时候,他就像新生儿一样的纯洁。”(《布哈里圣训集》,第2卷,第26篇,596)

正确地履行朝觐义务的人,他们被称作完美的哈吉(al-Hajj al-Mabrur)。 上面这则圣训所传递的好消息对他们是有效的。而在朝觐中达到了这种高度的人,他们就能够获得下列这些品质:

1. 责任感

2. 愿意原谅他人

3. 保持身体和行为的纯洁

4. 伊斯兰的兄弟情谊

5. 认识到真正的优越只建立在泰格瓦(taqwa),即敬畏真主的基础上

6. 赚取合法收入

7. 诚挚

因此,朝觐不仅仅是一种崇拜真主的行为,它还能扩展人的能力、发展社会、以及提高教生的道德及政治环境。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崇拜都更能让人们学习伊斯兰的各个方面。

站在个人角度上说,朝觐让人们有机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行动、纠正错误、以及避免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一生要朝觐一次,这是义务。但是信士也可以做更多的朝觐,就像礼副功拜和斋戒一样。一些穆斯林认为朝觐的次数超过一次就是浪费钱财,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只有非信士和那些不了解朝觐的目的和朝觐所能转化出的力量的人才会说出这种话来。

从幸福时代开始,穆斯林们就带着奉献与爱履行了许多副功。许多为人所熟知的圣训也说过这些副功能够让仆人们更加接近真主。因为心灵拥有了真知灼见,仆人们就会更加慷慨、慈悲。这样,真主就成为了他们用来看的眼睛、用来听的耳朵,也就是说他们的倾听和思考受到了真主光芒的指引。

通过履行副功并仁慈地对待所有被造物,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大伊玛目艾布·哈尼发一生朝觐了55次,这足以说明朝觐的重大意义。

副朝 (UMRAH)

正朝是在一年中的固定的日子里进行的,副朝被称作UMRAH,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里进行。

副朝中,朝觐者只巡游克尔白并在赛法和麦尔维山两山之间奔走,不需要站山。如果副朝是在赖买丹月里进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它的回赐与正朝的回赐是一样的。

当我们去麦地那瞻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墓地时,我们会发现这片土地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尊敬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只有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被真主称作 “我所钟爱的”,全能的真主也命令我们爱他的使者。相关的经文是这样的:

“你说:‘如果你们以为自己的父亲、儿子、兄弟、妻子、亲戚,以及你们得来的财产,生怕滞销的生意,和心爱的住宅,比真主及其使者和为真主而奋斗更为可爱,那你们就等待着,直到真主执行他的命令吧。真主是不引导放肆的民众的。’”(《忏悔》9:24 马坚译)

卡迪·伊亚德从这段经文中推论出了这样的意思,即真主责成教生们爱他和他的使者。因此,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房屋和工作对我们来说没有哪一样比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更亲近。

因为众世界和所有被造物都因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而被创造,所以伊玛目马立克认为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墓地比克尔白更荣耀。因此,在完成了朝觐之后,我们应该去拜访和感受麦地那,向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表达我们谦卑的敬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祝福中
获益。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告诉我们在他归真后拜访他与在他生前时拜访他是一样的。(达拉库尼:《圣训实录》,Ⅱ,278)

拜访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墓地时,人们应该表现出极大的尊敬。

一天,伊玛目马立克正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清真寺里,当时的哈里发贾法尔·曼苏尔也来到清真寺想向他请教几个问题。一场学术间的辩论在他们之间展开了。因为辩论得很热烈,哈里发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伊玛目马立克提醒他道:

“哈里发啊!请降低你的声音。在这里,真主对比你更高尚的人也发出过警告不要高声说话。有一节经文为证:

信道的人们啊!不要使你们的声音高过先知的声音,不要对他高声说话,犹如你们彼此间高声说话那样,以免你们的善功变为无效,而你们是不知不觉的。(《寝室》49:2 马坚译)”

哈里发很欣赏伊玛目马立克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面前的优美行为,他问他道:

“伊玛目啊!我应该把脸朝向绕佐(即:Rawdha,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墓地)还是克尔白?”

伊玛目马立克回答道:“在麦地那的时候你把脸朝向绕佐,因为克尔白和所有创造物是因他而被创造的。所有人都需要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的求情。”(卡迪·伊亚德:《圣训集》)

有些穆斯林忽视这一事实,他们不让穆斯林把脸朝向绕佐。他们说问候过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后应该把脸朝向克尔白,他们忘记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还活着。《古兰经》告诉我们烈士们还活着,那么高于烈士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们当然也还活着,尤其是众世界的荣耀的领导者先知穆罕默德
(愿主赐他平安),他拥有非凡的生命。

简单地说,朝觐者带回的最好的礼物是圣地的美好特质。朝觐者将带着对朝觐的美好回忆以及在朝觐期间培养出来的高尚情怀继续实践美德。对那些尚未朝觐过的人们来说,他们是一扇展现圣地的精神之美的窗口。

巴基斯坦的精神建筑大师穆罕默德·伊克巴尔问朝觐归来的人们说:

“你们已经拜访过麦地那了,在麦地那的精神市场里,为了满足心灵你们都为自己购买了什么?除了念珠、帽子、拜毯这些不久就会褪色、用坏的世俗之物外,你们还带来了哪些永不褪色的精神礼物?

在你们带来的这些礼物中,有没有艾卜·伯克尔的忠诚与服从?欧默尔的公正?奥斯曼的慷慨和谦虚?有没有哪一件礼物来自幸福时代(Asr-I saadah)的希望,它能抚慰今天遭受了众多痛苦的穆斯林世界?”

愿真主允许我们成为能够从圣地的精神祝福中获益的人,愿真主让我们成为带着敏感、炽热的心灵拜访真主的使者的人中的一员。

愿真主赐予我们一个服从真主、信仰真主的人生,让我们只在他那里寻求庇护,他是唯一的援助者。愿真主让我们带着能够感受圣地的祝福的心灵完成朝觐义务。

阿敏!

[1].   金链 - 阿拉伯语 Silsilah 的意译,原意为 “系列”,“道统”,亦称 “教统”。伊斯兰教的传承世系。纳格什班迪耶(Naqshbandiyya)苏菲派相信为了避开麦加贵族的追杀,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艾卜•伯克尔在迁徙麦地那的路上为了躲避后面追来的敌人而在塞维日山洞里隐藏了三天三夜。在这段时间里,先知告诉了艾卜•伯克尔一些秘密知识,由此奠定了金莲的基础。从先知到艾卜•伯克尔,从艾卜•伯克尔到其他圣门弟子,从圣门弟子到纳格什班迪,再从纳格什班迪到其他遵循他们的道路的苏菲导师们之间有一条连续不断的、直到世界末日的金链。

[2].   即: 纳格什班迪耶 - 伊斯兰教苏菲派兄弟会组织。为中亚三大苏菲教团之一。14世纪由穆罕默德•伊本•白哈丁•布哈里(1314-1389)创传于中亚布哈拉。因该教团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颂《古兰经》文并在胸前以手指画线,以示排除杂念,净化心灵,故白哈丁又以 “纳格什班迪”(Naqshibandi 是波斯语合成词,意思是“绣者,画家”)著称。白哈丁坚持逊尼派教义,主张遵行教法。认为真主是绝对独一的,是唯一的现实存在,宇宙万物是真主创造的。他倡导入世主义,不主张苏菲遁世隐居,苦行禁欲。认为苏菲达到认主和近主的道路,应当是履行法定的宗教功修,净化心灵,内与造物主联系,外与真主的被造物(即自然,社会生活)联系,求得两世幸福。为此,他提出了修道的四条基本原则:(1)修道于众:即修道者不应离群索居,应居于人群之中,与世人广交,以求相互有益,善德来自于社会,修道者相互交往,方能获众多善果。在社会中履行教乘功修,才能抑恶扬善。(2)巡游于世:即修道者应到各地游历旅行,广泛接触现实世界,认识真主创世的睿智,开阔思想境界,领悟真主赐予的恩惠,以达认主。(3)谨慎于行:即修道者的每一言行,都要谨思熟虑,遵奉真主之诚命,言必行,行必果,善恶分明,不能昏昧不明。(4)享乐于时:修道者既要抑制对今世的奢华和物质的贪欲,又要享受今世凭自己的劳动所得的财富和乐趣。真主造化的自然界是供人享受的,假若苦修禁欲,是对真主所赐给人类恩惠的忘恩负义行为。(请看杨克礼,吴云贵所著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成都,1994年,4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