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录

反映他的爱与道德的镜子——幸福时代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是如此强大,他把生活在愚昧社会里的麻木的人提升到了他的教生的高度,这个高度令其他人无法启及。他把他们联系在了同一个信仰,同一面旗帜,同样的法律、文化、文明以及政府之下。

他把那些蒙昧的、不守法的人教育成了人;他把奴隶转变成了文明人,把罪犯和低劣的人转变成了能够意识到真主的人,他把他们转变成了敬畏真主、热爱真主的人。

这个社会已经有好几个世纪没有出现过一位高贵人物了,但是现在,在穆圣的教导和精神力量的推动下,社会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带来光明和指引的人又出现了。他把启迪带进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他带来了信仰、知识和智慧,最重要的,他带来了正义。在沙漠中逐渐暗淡下去的光明又重新照亮了全人类。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终于实现了。

幸福时代是人们进行了深深思考的时代,是更进一步认识真主和他的使者的时代。圣门弟子们把真主独一这个真理放在了他们意识形态的中心,从心中驱除了对世俗利益的喜爱,而这些世俗利益曾经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财产和生命不过是达到人被创造的目的的工具,人们品尝到了信仰的滋味。慈悲更加深沉了,为他人服务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真正的伊斯兰精神里,自我牺牲以难以想象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教生们赶一个月的路程只是为了听到先知说一个字。哪怕这个人只是骗了他的马,人们也会拒绝他所传述的圣训。

那么,教生们到底从先知那里得到了什么?

  1. 以先知的精神状态武装自己;
  2. 学习接近真主。

善与正义、恶与不道德在他们的心中变得极其清晰明了了。对至大的主、对这个宇宙、对他们自己,教生们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镜子反射出太阳的光芒,教生们用自己的心和行为反射出先知的高尚的道德的光芒,他们把用先知的道德来武装自己作为了自己人生的首要目标。

刚刚迁徙到麦地那的时候,穆斯林的居住地不过是一个只拥有400户人家的小小的城镇,但仅仅9年以后,穆斯林的足迹就留在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在与拜占庭人和波斯人作战时,尽管那时先知已经去世,但教生们的生活标准与10年前相比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们仍然过着谨慎的、节制的生活。浪费、贪婪、奢侈和夸耀不是教生们熟悉的东西,他们的心中所明了的是“明天我的居住地就是坟墓”。他们不过分贪恋世俗的快乐,而是用信仰所带来的激动和热情引导人类获得拯救。他们的生活的目标就是取得真主的喜悦。

在那些受压迫的、被殖民的人当中,伊斯兰能够像黎明退却黑暗那样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论圣门弟子们到达哪里,他们都展现出了完美的伊斯兰形象。被先知的光芒照耀的卓越的教生们,他们的心中充满了高尚、公正和仁慈,他们用爱与怜悯对待安拉的所有
仆民。

教生们把安拉和他的使者放在了友谊的中心,这个友谊使一个无知的愚昧社会一跃到达了文明的顶峰。他们的心中想的就是“真主想让我们作什么?”和“先知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摈弃了怂恿人作恶的私心,并且常常自省;他们跃出了愚昧与残忍,让自己上升到了拥有天使般纯洁的心灵的教生。

一位重要的伊斯兰教法学家卡拉菲这样说:

“即使先知没有展示过别的奇迹,仅仅是他培养出的教生们就足以证明他是先知。”

这些圣门弟子们,他们个个都是《古兰经》的奇迹的鲜活的例子。在理解力、能力和人的价值方面,他们达到了顶峰,在道德品质方面,他们标志着一个顶峰。

在那个时代,理智和心灵——让信士们达到完美的两个主要因素——平衡和谐的互相作用着。因为穆民心中的爱与激情经常被激活,所以思考也变得越来越深入了。人们时刻谨记这个世界不过是个考场。为了扬善止恶,圣门弟子们的足迹甚至到达了遥远的撒马尔罕和中国。圣门弟子之后的教生们的足迹则出现在了西班牙的领土上。

蒙昧时期的无知的人们变成了真正有知识的人了。人们的思考更加深入了:一滴精液为什么就可以造就一个人?一颗小小的种子竟然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并结出累累的果实……所有这些令人惊异的现象都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至高的造物主。

对圣门弟子们来说,生活中最让他们开心的时刻就是他们把真主独一的消息传达给别人的时候。有一位教生,在他被吊死之前,他被给予了三分钟的自由时间。他说道:

“谢谢!这就是说我还有三分钟的时间传播我的宗教。”

总之,教生们与《古兰经》一起生活,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部神圣的经典。为了真主的真理,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忍受压迫与迫害。

他们努力学习和实践经文,在最危险的时刻也不离开《古兰经》。在一次旅途中,先知让阿巴德(愿安拉喜悦他)站岗。阿巴德被暗箭射伤了。他受了两、三处箭伤后才招呼另一位同伴阿米尔来帮忙。阿米尔(愿安拉喜悦他)惊讶地
问道:

“你中了第一箭后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

阿巴德回答道:

“我中箭的时候正在读《古兰经》,没有读完一章经文前我不想坏拜。但是箭一只接一只地射过来了,我只好停止诵读,然后向真主鞠躬。以真主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担心让敌人占领了先知让我守住的这个岗位,我宁愿死也不会停止诵读《古兰经》。”(Abu Dawud, Taharat, 78/198; Ahmad, III, 344; Ibn Hisham, III, 219; Waqidi, I, 397)

对教生们来说,每一次的宗教功修都是一次美味的品尝,每一节经文都是来自乐园的盛宴。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实践《古兰经》,以便让自己成为一个优良的模范。关于当时的人们学习《古兰经》的热情,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女士在自己的结婚典礼上要求丈夫把教给自己诵读《古兰经》作为聘礼送给自己。[1]

与睡觉相比,教生们更愿意半夜起来礼拜、在清晨记念真主和诵读《古兰经》。深夜里,从他们的房门前经过的人经常可以听到诵读《古兰经》的声音。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先知也没有停止教授教生们诵读《古兰经》。

根据阿纳斯(愿安拉喜悦他)的传述:

一天,阿卜·塔里哈去了先知那里,他看到先知正站着给苏菲们教授《古兰经》。因为太饿了,先知在腰部绑了块石头以便站直身体。(Abu Nuaym, Hilya, I, 342)

教生们把先知当榜样,最终麦地那城中到处都是哈菲斯(指能背诵全本《古兰经》的人)和学者。

总之,幸福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设想一下,现在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等等聚集在一起,他们是否能够建立起像幸福时代那样的一个社会呢?事实是,法拉比所设想的理想国家只是无法被实践的理论而已。

[1].       请看 Buhârî, Nikâh, 6, 32, 35; Fedâilü’l-Kur’ân, 21, 22; Müslim, Nikâh,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