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其生活以备忘录的形式被详细记述下来的先知和人只有穆罕默德·穆斯塔法(愿主福安之)。他的行为、语言以及情感均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并被视为有声的史实。
对于后代,直到末日,他的一生都是一个典范。《古兰经》第68章《笔》章中有这样一段经文:“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古兰经》《笔》 68:4)
他不仅仅口头教授《古兰经》,还身体力行地实践《古兰经》的经文。根据贾比尔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过:
“至高无上的安拉派遣我是为了完美道德。”[1]
艾卜杜拉·伊本·撒拉姆是一名皈依了伊斯兰的犹太士兵。当他遇见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他被先知脸上所呈现出的光明和深意完全折服了,他说道:
“有这样面容的人不可能骗人。”[2]
伴随着这样的认识,他皈依了伊斯兰。
先知的精神的纯洁性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先知(愿主福安之)是真主赐予人类的神圣的礼物,是完美的楷模。每一个寻求幸福的人都可以以先知为楷模,寻找到他们所能得到的幸福。对于那些真正想以伊斯兰的方式生活的人而言,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实例。但是,考虑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本质,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 有一些行为只有先知有权去做,其他人不能模仿。事实上,先知(愿主福安之)本人也警告过他身边的人要注意这些事情。如:他经常在夜间礼拜,直到两脚肿胀; 他连续斋戒数日(不吃开斋饭)而不
间断。 -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一些行为只是针对他自己的,例如:娶的妻子超过四位; 禁止接受施舍,包括他的后代,直到末日。
立即出散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也是人们应该学习的伟大训戒。他一生对此事都很重视,归真前也是如此: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病得非常厉害,与他的主相见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转向他的妻子阿依莎(愿主喜悦她),要求她把他身上的6、7个第纳尔分散给穷人。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起了这几个第纳尔。当他得知阿依莎因为忙于照顾他而忘记出散这些钱的时候,他把这些钱要了回来,拿在自己的手里说道:
“穆罕默德,安拉的使者,不希望在见到他的主的时候还没有把这些钱出散给穷人……”
然后他把这些钱分给了居住在麦地那的5个贫穷的辅士(Ansar)。
他说道:
“现在我觉得舒服了。”
随后,他陷入了轻度睡眠状态。[3]
乌拜杜拉·伊本·阿巴斯的传述:
“一天,阿布·宰尔对我说:
‘我的侄子啊!我告诉你一件事。’
然后他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次,我和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在一起,他握住我的手,说道:
‘阿布·宰尔啊!如果吴侯德山全部为我变成了金子,我将把它花在通往安拉的大道上。到我死时,我不要一克金子(qirat)[4] 留在身边。’
我说:
‘安拉的使者啊!你不想留下的是一克(qirat)还是一公斤(qantar)[5]?’
他说:
‘阿布·宰尔啊!我说我要少的,你说你要多的,我期望后世,你想要的是今世!我不会留下一克,一克,一克。’
他把克(qirat)这个字连说了三遍。[6]”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伟大的话语表述了一种最高标准。但是,遵循此标准的人并未被责成一定要达到那样的高度。事实上,穆斯林们不要试图以绝对、严格的方式来效仿先知所树立的每一个榜样,因为这超出了人们的能力。只有先知才能够做到这些。
只有先知才能做的事情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捐赠他的物质遗产。只有先知可以这样做,并不要求其他人完全照做。
他说,“我们是先知,我们不要留有任何物质遗产”[7],他出散了所有东西,但这并不是其他人必需遵守的规则。
众所周知,先知(愿主福安之)说过:“信士们今世的礼物就是贫穷。”[8] 他对自己的贫穷很引以为荣。但这并不是说他鼓励贫穷。对待贫穷的这个态度也一样仅限于先知自己。他还说过:“给予的手比接受的手好。”[9] 根据这一理念,可以看出,他鼓励人们以成为给予者为目的,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财富。
因此,贫穷的规则并不是鼓励贫穷,而是鼓励人们满足于真主的安排,教育我们服从真主的意愿,托靠真主。
- 按照祖赫德(zuhd)[10] 和泰格瓦(taqwa)[11] 这些原则生活是伟大人物的美德,尤其是先知的美德,它使人们向安拉靠拢。但是,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过这样的生活,这取决于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天份。因为从表面上看,祖赫德与泰格瓦对今世的物质享乐持淡然的态度,有些人就认为这种态度会导致社会体系落后,阻碍发展,使社会发展丧失推动力,从而令社会变得软弱。其实这些看法都是误解,因为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遵守的伊斯兰教法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推动力和促进作用会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就像圣训中说的“一个人的两天保持相同,没有进步的人他是吃亏的。’[12]但是,从事实可以看出,这一法则并没有与以漠视世俗的快乐为基础的祖赫德和泰格瓦这两个原则相矛盾。漠视世俗的生活并不是浮浅地存在或表现于表面,而是显现在精神和心智上。正如哲拉鲁丁·鲁米(愿真主让他心灵纯洁)所说:
“过份沉湎于世俗(dynya)意味着忘记真主,世界不等于钱、妇女、衣着。好好理解这一点吧。”[13]
从这一点上看,只要人们不挥霍,不把物质放在心上,拥有财富或变得富有就不与祖赫德和泰格瓦相矛盾。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心里想着钱或财富,那么,即使只有一点点,这些钱或财富也会变成人们心中崇拜的偶像。先知们当中有素莱曼(愿主福安之),教生们当中有艾卜·伯克尔,奥斯曼,塔里哈和艾卜杜·拉赫曼·伊本·奥夫,愿安拉喜悦他们,他们都是当时的富翁,但他们都很好地平衡了这方面的事宜。
有时候,泰格瓦和祖赫德来自很强的物质需要,而不是对今世的淡然。这种时候,泰格瓦是指遵守安拉的定制,不反抗真主的前定,愉快地接受贫穷。例如:有时候先知在胃部绑块石头,以压抑不可遏制的饥饿感。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理解泰格瓦和祖赫德,比如说,虽然手中有钱,但却在表面上装出一副穷人的样子,这是对泰格瓦的误解。感恩的最好方式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财产,这是最有效的保持节制
(指泰格瓦)和克制(指祖赫德)的形式。隐藏财富、假装可怜都是欺骗行为,这样的人永远成为不了真实的人。
理解了这两种原则的实质后,可以看出先知是人类中最虔诚的。他过着穷人一样的生活是因为他遵循泰格瓦。阿依莎(愿主喜悦她)说:
“先知穆罕默德归真的时候连续两天没有吃到一点大麦饼。”[14]
阿纳斯(愿主喜悦他)的传述:
“有几次,先知(愿主福安之)受到邀请去吃饼和快腐了的羊尾油。他非常谦虚,欣然前往。他曾经还把自己的盾牌抵押给了一个犹太人,但是,由于他总是给别人很多捐赠和礼物,他无力赎回自己的盾牌。”[15]
但是,即使是虔诚,先知(愿主福安之)也禁止人们自我剥夺食用合法食物和饮料的权力。他吃和饮合法食物,但是,又不会因为食物合法就吃得过饱。他对一个在他面前打嗝的人说:“别打嗝!在今世吃得过饱的人将来忍受饥饿的时间也会更长。”[16]
另一则圣训是这样描述的:
“没有比塞满他的胃更危险的事情了。事实上,对一个人来说,吃上几口就足以使他站立起来了。如果他必须多吃些,他应该让自己的胃的三分之一用来盛食物,三分之一用来盛水,三分之一用来自由呼吸。”[17]
这是关于吃和喝的中间路线。
这就构成了一个旨在控制人类贪婪的出色的控制措施体系。先知(愿主福安之)用最好的方式、最丰富的内容、同样的方式教育穷人和富人,以及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家。他们的心获得了幸福感,他们服从于他。在先知的学校里,有那么多富人,他们谦虚地生活着,如同穷人一样; 也有那么多穷人,他们感赞安拉,就好像他们很富有。许多不断做着善事的富人和政府官员都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过。在伊斯兰的历史上,哈里发们自己背着食物送给穷人,并为他们烹饪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18]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法蒂合·素丹·麦哈穆德的审判:[19] 希腊建筑师是该案件的原告。该案中,苏丹为了维护公正,明确地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判决,审判的结果有利于受统治的非穆斯林(dhimmis)。这一案件正好体现了先知的能够给人类带来祝福和仁慈的泰格瓦理念。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用一种极好的方式给祖赫德(zuhd)下了定义:
“对于今世而言,祖赫德既不是指把非法(haram)变为合法,也不是指放弃财富,而是在痛苦的时候,托靠安拉,而不是自己,并冀希望于忍耐的回报。”[20]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祖赫德和满足永远是全人类最好的榜样。祖赫德是让人们能够不被短暂的世俗的快乐所蒙蔽,不让今世占据心灵,不舍安拉和他的先知而爱其他的; 祖赫德是让人们放弃有损于礼拜、对后世无益的事物或行为,并通过控制对世俗快乐的过度向往而使心灵和肉体感受到幸福,从而过上美好的生活。爱今世是充满痛苦和焦虑的灾难,会耗尽人的精神和能量。先知(愿主福安之)说:
“对于今世,祖赫德可以给心灵和身体带来舒畅,而爱今世却会增加痛苦和悲伤……”[21] 另外一则圣训给出了下面的忠告:“安拉喜悦淡然今世的人; 不渴望别人手里东西的人会受人喜爱……”[22]
对付今世对人产生的危害,祖赫德是第一个选择。
圣训中说:“白人并不比黑人好。没有哪一个种族能够超越其他种族,只有泰格瓦才是判断优越的标准。”[23]
他还说:“启示并没有命令我积累财富,也没有让我变成一个商人。启示只是告诫我:‘传播你的主的荣耀,礼拜安拉并为他服务。”[24]
另一则圣训是这样的:
“当你站着礼拜时,祈祷吧,就好像这是你最后一次礼拜。不要说将来可能使你后悔的话。不要对人们不留意的东西寄予希望。”[25]
一次,有人问先知:
“谁是最完美的人?”
他回答道:
“纯洁的人是那些清除了自己的罪恶、疑虑、欺骗、谎言和嫉妒心的人。”[26]
先知穆罕默德对食物是否合法和非法非常在意。他自己也远离可疑行为。一次,他的孙子,哈桑——那时还是个小孩子——正坐在清真寺里看着人们分发出散天课的枣。突然,他把一枚枣放进了嘴里。先知(愿主福安之)立即警告他:
“扔掉!扔掉!把枣扔掉!你不知道我们不接受捐赠吗?”他让他的小孙子把枣吐到了地上。[27]
关于合法食物,毛拉纳·哲拉鲁丁·鲁米(愿主让他的灵魂保持纯洁)说了下面的话:
“一口一口的食物就像种子,它的果实是思想/想法和意图。”
“让你更愿意礼拜和服从安拉、并从礼拜和服从中获得快乐的食物是合法的。而那些让你懒于礼拜和服从安拉、并对你的心灵有所侵害的食物则是非法的。”
“在你的生活中多吃些合法食物吧!远离非法的和令人怀疑的食物,这样你可以领略礼拜和服从安拉的滋味,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专注。”[28]
至高无上的安拉在《古兰经》里说到:“信士们确已成功了;他们在拜中是恭顺的。”(《古兰经》 《信士》章 23:1-2)
我们这个世界的主流观点是:宗教是一个信仰体系,其唯一的目的让人们得到后世的幸福。但是,宗教不是一个以只想获得后世幸福为目的的思想体系; 宗教同样旨在通过把秩序带入社会生活,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
一天晚上,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像往常一样走在麦地那的大街上。突然,他停了下来。他无意中听到了一对母女的谈话。这场谈话吸引了他的注意。母亲对女儿说:
“往牛奶里加些水,我们明天卖。”
女儿说:
“妈妈!你没有听说过吗?哈里发禁止往牛奶里兑水!”
母亲生气了,提高了嗓门说:
“女儿!你认为哈里发会知道今天晚上的这个时候我们在稀释牛奶?”
这位女儿,她的心敬畏真主。她对她母亲要做的欺骗的事感到很不舒服。她继续争辩:
“妈妈!哈里发是看不见,但是安拉呢?你认为他也看不见吗?在人们眼前掩藏欺骗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全聪全明的安拉那里是隐藏不了的。”
愿安拉喜悦她!欧麦尔是信士们的领袖,他意识到,尽管她是一个普通的姑娘,但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真主意识。他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成为自己的儿媳——欧麦尔·伊本·阿布杜里艾则孜就是这个姑娘的儿子,他被认为是第5位正统哈里发。
这一事件表明,遵守合法食物的界线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并把人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安拉的仆人是不应该不满足于无穷无尽的合法食物,而陷于非法和受怀疑的事物当中去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谈及可疑事物时——无论这个事物是否容易辩识、是否合法——说:
“远离你心中所怀疑的事,做没有疑问的事。”[29]
但是,如果远离或混淆合法的事物,则是对这一原则的误解,是不正确的。
在这个问题上,伊斯兰讲求平衡,并遵循一条中间路钱,就像在其他问题上一样。伊斯兰的目的并不是用强行限制来使人们厌倦,而是通过努力修建内心,让内心获得平静,让隐藏在心中的美丽事物都跳跃出来,从而让人们获得宁静、幸福和稳定的生活。而倾听、感受先知(愿主福安之)内心深处的纯净品性并以先知为榜样是可以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的。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清白的。但他仍然晚上礼拜,直到两脚肿胀; 他仍然诵读《古兰经》,直到精疲力竭。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热爱、感谢、敬畏、纪念安拉。
礼拜是把仆人和他的主联系起来的纽带,礼拜的时刻是仆人去他的主的时刻,这是爱安拉的人们无尽欢乐的源泉。为了持续获得这种快乐,礼完了主命拜后,仆人们又自愿礼副功拜。
礼拜中含有一种谦恭。这就是为什么自我主义者不喜欢礼拜的原因。仅仅这一特性就足以显示伊斯兰是一门真正的宗教,伊斯兰教的礼拜是最高形式的崇拜。
那些被自我主义征服的人不去礼拜,他们无法突破自大的障碍,却总是在礼拜的形式上做文章。真正的礼拜是一份神圣的赐予,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
安拉的使者把这一真理做了如下的表述:“两个人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做礼拜,但这之间的不同就好像天与地一样差得很远。”[30]
穆圣的斋戒对他的民众、教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多时候,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斋戒是在他饥饿的时候开始的。有时候他连续几天斋戒,晚上也不吃饭。当教生们也想这么做时,他对他们说:
“你们不能像我这样做。”[31]
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他)和他的父亲,提到过先知(愿主福安之)曾经连续几晚都是饿着入睡的,他的家人也一样没有吃东西。即使他们有东西吃,他们的食物也仅仅是大麦饼而已。[32]
阿纳斯·伊本·马立克(愿安拉喜悦他)的传述:一天,法蒂玛给先知(愿主福安之)带来了一些饼。先知问道:
“这是什么?”
法蒂玛回答道:
“我做的好吃的饼,不先给您一些,我没办法吃下去。”
先知说道:
“这是三天来你父亲吃的第一口东西。”
根据阿布·胡赖拉的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经常在胃部绑块石头以遏制饥饿感。[33]
斋戒的价值在于它的目的,这是与私欲(Nafs)的斗争,是用持续的功修来对私欲进行控制。
而另一方面,朝觐的目的则在于学习托靠真主(Tawakkul):依靠先知易卜拉欣和易司玛仪(愿主赐他们平安)的主,用石头砸内部的敌人(即“私欲”(nafs)); 通过穿戒衣去除等级之间的差别,在造物主那里寻求庇护; 通过对复苏日的了解而感到恐惧; 以及把来自遥远的不同地方的穆斯林聚集在一起,并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
先知对朝觐而作的辞朝演讲是多么出色啊,他的教生们将把朝觐继续到末日!
在他的辞朝演讲中,先知(愿主福安之)讲述了“爱的分配”,他用“爱的连结”勾勒出了穆斯林之间公正的主线。
朝觐的仪式把人们的视野转向了精神生活。这种纯粹的宗教仪式充满了爱:它禁止捕猎、禁止采摘嫩叶、禁止伤害安拉所创造的,它温柔而且仁慈。
欧麦尔,愿主喜悦他,放弃了亲吻玄石,因为他担心这样做会打扰其他穆斯林。
朝觐时的行为和思想状态让人们能够自我反省,由此所获得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加靠近至高无上的安拉。
朝拜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是高尚世界里的一片精神家园。
阿拉法特是宽恕和避难之地。
穆兹代里法是仁慈之地,《古兰经》里把这片土地称作完成朝觐义务的地方(al-Mash’ar Haram)。[34]
米那是对安拉的服从和托靠之地。在那里,易卜拉欣、易司玛仪和我们的母亲夏甲击败了恶魔(Shaytan)。
我们礼拜时应朝向卡巴天房,这是至高无上的安拉的定制。
《古兰经》中有这样的经文:“你应当为真主而叩头,你应当亲近真主。”(《古兰经》 《血块》章 96:19)所有穆斯林在礼拜时都应面向卡巴天房,也就是说,卡巴天房是可以感受到穆斯林世界的脉搏跳动的
地方。
拜访完麦加后,我们去麦地那。在心中充满了爱之后,这座城市是让心灵更上一层楼的地方。先知是唯一一位被安拉称作“心爱的”的人。
根据伊玛目马立克的观点,先知墓地的所在地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卡巴天房以外最受祝福的地方之一,这是因为他是全人类的引
导者。
从阿丹以来,这片圣地就被信徒们的虔诚精神滋养着,被他们的爱的眼泪浇灌着。这片土地是先知们灵感的源泉之地,充满着对众先知的无价的记忆。
简短地说,麦加朝圣是全面的礼拜,是引领人们完美信仰的
阶段。
麦加朝圣能使人们的心灵重新获得宁静,重新回复到最初的氛围、色彩、和定位当中。精神上得到了祝福、灵魂得到了净化,心因此而触摸到了真理。
天课是除了够自己所用之外,人们应该出散给穷人的一种信仰之税。财富的所有者必须让剩余的财富合法化。财富是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给社会上的穷人的。这种财富分配的方式可以建立社会的平衡、公正与和谐。
人们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交纳天课的基础,而不是年收入。所以,任何没有用于投资的钱或物品最终会逐渐地消逝掉。用这种方法,伊斯兰为社会提供了调动财物和金融的推动力。
天课背后的智慧是给那些最终会变成慢性肿瘤的无尽增长的个人财富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天课的意义在于在交纳天课和接受天课的人之间建立起诚挚和爱的联系。换而言之,天课是穷人之于财富的权利,能够加强人们之间的互爱。《古兰经》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 (《古兰经》 《播种者》章 51:19)
伊斯兰的礼节(Adab)非常重要。施舍的人应该感谢接受施舍的人,因为他们让施予者完成了义不容辞的宗教义务,使他们从安拉那里获得回赐。施舍是为了寻求安拉的喜悦,同时对于施舍的人来说,也是抵御疾病和其他困难的盾牌。《古兰经》中有这样的经文“他(真主)接受他们的捐赠。”(《忏悔》章,第104节),这让我们注意到交纳天课、施舍的重要性。同样,圣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施舍首先到达安拉的手里,然后才到达穷人的手里。”[35]
施舍的时候,要避免自大、自负、高傲以及炫耀。否则,施舍不能到达安拉的手中,而是浪费在瞬间即逝的人生里,最终什么也带不到另一个世界。在克制世俗乐趣和施舍问题上,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生活是人类的好榜样。阿依莎说道:
“一天之中,先知从来没有一次吃过两种菜。他吃肉的时候,他不吃其他任何东西。同样,他吃枣或饼的时候,他也不吃其他东西。”[36]
阿布·纳迪尔的传述:
“我听阿依莎说:
‘一天,我们和先知坐在一起。我的父亲艾卜·伯克尔给了我们一条羊腿。我们试着在夜晚的黑暗中切这条羊腿。有人问道:‘你没有蜡烛或灯吗?’ 我说:‘如果我们有油的话,我们早就吃了。’[37]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非常乐于施舍。一次,他对比拉勒说:
“比拉勒啊!施舍吧!不要担心王权的所有者会因为你施舍而减少你的财富。”[38]
因此,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从来也不把积累财富放在心上,因为他想像一个“仆人般的先知”一样地度过一生。就好像在圣训中所说的:
“我有成为仆人般的先知和国王般的先知两种选择。大天使暗示我应该保持谦恭。因此,我选择当仆人般的先知,并希望 ‘一天是吃饱的,一天是饥饿的。’ ”[39]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拒绝进入他女儿法蒂玛(愿主喜悦她)的家里,因为她装饰她的房间。他对她说:
“进入装饰过的地方对我们来说是不适宜的。”[40]
但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并没有因为自已虔诚的生活而称赞自己。他极其谦逊,在历数安拉给予他的祝福的同时告诫自己
“不要骄傲(la fakhr)”[41]。
先知的谦逊品质
如果受到了很多赞扬和感激,人们通常会因此变得骄傲自大。赞扬和感激会腐化和宠坏大多数人。尽管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人们中最优秀的,安拉对他也加以赞扬,但他却要求他的教生说:
“叫我 ‘安拉的使者和仆人’ 吧。”[42]
艾卜·乌萨玛(愿主喜悦他)的讲述: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演讲内容源自《古兰经》。他不停地纪念安拉,他演讲的时间不长,但却保持长时间的礼拜。他从没有因为与穷人或赤贫的人走在一起而感到羞愧,相反,他很高兴这么做。”[43]
阿纳斯(愿安拉喜悦他)的讲述:
“先知(愿主福安之)经常纪念安拉。他很少开玩笑,他的坐骑是驴子,他穿毛毡做的衣服,接受奴隶的邀请,看望生病的人,参加葬礼仪式。在征服开伯尔城堡的那天,你真应该看看他。当时,他骑着驴子,手握枣树叶撮成的缰绳。真主赐予他的胜利越多,他就越加谦逊和感激。”[44]
贾热日(愿安拉喜悦他)的讲述:
“在麦加被收复的那天,一个人来到先知(愿主福安之)面前。他被先知(愿主福安之)伟大的精神和高贵的身形所震撼。当先知(愿主福安之)看到他在颤抖时,他用温柔的声音对这个人说:
“放松,不要害怕!我不是国王。我是古莱什部族一位妇女的儿子,他曾经吃过晒干了的肉。”[45]
阿米日·伊本·拉比亚(愿安拉喜悦他)的讲述:
“一天,我正要和先知一起去清真寺。在路上,他的鞋带断了。我想拿去修理一下。安拉的使者拒绝把鞋带给我,并且说道:
‘这是自我优越(也就是把自己置于别人之上)。我不喜欢自我优越。’ ”[46]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给全人类以指引,以便让他们获得永久的幸福。这是他给人类的馈赠,他从未为他给予别人的这份伟大的服务要求过任何回报。
宗教的目的在于用深切的理解和感受唤起美好的事物,升华人的品性。这是可以通过礼拜安拉来实现的。内心的怦然心动是成熟的表现,就象下面的经文所描述的:
“只有这等人是信士:当纪念真主的时候,他们内心感觉恐惧;当宣读真主的迹象的时候,那些迹象增加了他们信仰,他们只信任他们的主。” (《古兰经》《战利品》章 8:2)
阿拉伯语中“人”这个字是“insan”,这个字有“忘记(nisyan)”和“友爱(uns)”的含义在里面。“忘记(nisyan)”的反义词是“纪念(dhikr)”,“纪念”这个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250多次。如果心里掌握了纪念的实质,心就会了解、崇拜安拉。
爱从不会忘记自己所热爱的,爱会把自己所爱的保留在心里,保留在唇齿之间。渴望过诚实生活的心不断地纪念,当他们站着、坐着和躺着时,他们陷于对安拉所创造的天和地的思索当中,就如同下面的《古兰经》文所描述的:
“他们站着,坐着,躺着纪念真主,并思维天地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我们赞颂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 (《古兰经》《仪姆兰的家属》章 3:191)
不具备这样深厚的理解和高尚的情感的心也不会渴望至高无上的安拉,正如经文中所描述的:
“悲哉为记忆真主而心硬者,这等人是在明显的迷误中的。”
(《古兰经》 《队伍》章 39:22)这节经文表明不纪念安拉的人已失去了作为人的光荣了。
人类一直保持着崇拜的属性。他们要么崇拜物质事物和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要么崇拜他们的主。向主礼拜可以防止人们成为个人喜好或物质事物的奴隶。
至高无上的安拉在下面这节经文中是这样警告人类的:
“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其神灵者,你能做他的监护者吗?”
(《古兰经》《准则》章 25:43)
如果在脑海中只酝酿那些只为今世而非后世,并且是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计划,这样的行为只会带给人苦涩的结局。
“请注意!不要过份膨胀你的期望和对未来的计划,以至你忘记死亡!如果那样,你的心会变硬!睁开双眼吧,看看什么正在向你走来,那向你走来的近在咫尺!”[47]
赛尔曼·法利西从先知(愿主福安之)的忠告中受益菲浅,他说道:
“三件事让我笑,三件事又让我哭。”他解释说令他惊讶、让他发笑的一件事是一个人做着长期计划,而死亡却正在等着他。
先知(愿主福安之)也说过:“尽管人上了年纪,能力削弱了,但他仍然像个年轻人一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tul al-amal)充满了渴望和贪念。”[48] 这则圣训是说对遥远的未来的贪念和渴望是人心不能脱离的两个负担。上了年纪了,身体衰弱了,但人们仍然想保持年轻。因为精神不朽,因此,人们总是想保持年轻,而对自己变老了,失去了青春感到遗憾,他们因此而被无尽的贪念奴役着。
就像干旱的土壤吸收降落在地上的雨水,人的私欲也企图吸收世俗的快乐。但是,人类却可以通过净化心灵、教育私欲来回馈真主给予他们的恩典。就像土地会用生长出来的果实回馈雨水一样,人交纳天课、施舍、行善,这样心中的恶念和利已主义就能被消除。
创造劣质被造物的目的在于测试人类。由于这个原因,《古兰经》中有下面的经文:“以灵魂及使它均衡,并启示他善恶者发誓;凡培养自己的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灵者,必定失败。”(《古兰经》 《太阳》章 91:7-10)
只服从安拉,用生命维护自己的心远离邪恶,这样的人带着无法被常人理解的细致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成为了高贵的人。
塔布克战役充满了艰难,教生们穿越了数百公里才回到了家。在他们快要到达麦地那时,他们的面貌因饥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瘦得皮包骨头,头发和胡须乱糟糟的集结在了一起。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现在,我们正在从一场小战役进入到一场大战役……”教生们很惊讶地问道:“安拉的使者啊!还有一个战役比我们刚经历过的战役还要艰难吗?”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道:“现在,我们要去打一场大战役(与自我主义、私欲……的战役)……”[49]
与自我主义的战争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心灵来进行的。这场战斗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趋于完美,成为完美的人。
这其中的奥秘只能由传播真理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来揭示。如果人们不能发现创造今世的动机,今世就会吞没他; 如果不了解人为什么来到今世,他就会对人的精神的构造一无所知。人们即不会理解创造人类的神圣目的,也不会理解在地球上做安拉的代理人的意义是什么。但是,那些努力在地球上成为安拉的代理人的人将成为主的眼睛,主的耳朵,[50] 他们的生命的目的就是与安拉联系在
一起。
在这个世界上,单凭人类的智力对一些事无法做出全面的解释。我们的解释甚至也需要其他词语来加以解释。在我们试图用含糊的方法对难以解释的事物加以说明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安拉是超越我们的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的,而我们是无法解释安拉的。只有安拉才能对今世加以解释。我们之于他的了解仅仅是我们从他那里获得了爱和智慧,以及我们对他的服从。
智力是有限的,能够超越这一限度,到达世界的奥秘所在的只有心灵。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是这样解释的:“我已归顺全世界的主了。”(《古兰经》《黄牛》章 2:131)
伊玛目安萨利是这样讲述他对这个问题的体验的:“我努力拓展我的智力,几乎要崩溃了。我意识到它是有限的,它无法独自到达终点。我经历了一种疯狂,几乎神经错乱了。最后,我在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精神指引下找到了庇护。事情都清楚了,我发现了奥秘,也得到了拯救。”[51]
同样,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还说过:“我果然要迁移到我的主所启示我的地方去,他将指导我。”(《古兰经》《列班者》章 37:99)
毛拉纳·哲拉鲁丁·鲁米也解释了智力的限度:“智力把病人带到了医生的身边,然后,病人就需要服从医生了。”[52]
简短地说,我们在这里所说是就是先知们的奥秘,这些奥秘超出了人类智力的理解能力。
先知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谦逊、慈悲和利他主义
根据许数的教生的叙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全人类最有道德、最谦逊的人。他总是面带微笑,他的脸总是散发出智慧和
光明。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过,在安拉面前,干净的衣服标志着穆斯林在安拉那里有很高的价值。他建议穿白色的衣服,首选白色长袍。他解释说,这是因为白色的袍子很干净,更漂亮,也受到更多的祝福。安拉的使者要求人们穿着整齐,他不喜欢衣冠不整。他还要求人们修剪头发和胡须。有一次,一个人既没有修剪、也没有梳理他的头发和胡须,就进入了先知的清真寺。先知告诉他让他修整好自己的头发和胡须。这个人修剪了头发和胡须之后,先知说:“这样难道不比有着乱糟糟的头发和胡须的走来走去的好看多了?”[53]
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看到一个人的头发和胡须都很乱。他惊讶地问道:“这个人为什么不梳洗他的头发?”[54]
欧麦尔·伊本·哈塔布(愿安拉喜悦他)讲道:
“一个粗鲁的贝多因人叫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三次。尽管他很粗鲁,但每一次,先知(愿主福安之)都很有礼貌地用“欢迎,请”[55] 来回答他。他被自己恶劣的表现弄得很不安,因为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感觉到了自己的粗鲁和先知的彬彬有礼。”
另一次,先知对一位来找他的穿着不整洁的人说:
“你有钱吗?你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当这个人告诉他他有钱时,先知对他说道:“如果安拉给了你财富,那就让它在你身上体现出来吧。”[56]
在另一则圣训中,他说道:“安拉喜欢看到他的仆人体现出他所给予的财富。”[57] 这些事件都很好地说明了伊斯兰教的心灵的纯洁和外在的美是如何相互补充的。
为了避免自大和炫耀,在穆斯林穿新衣服时,他必须意识到这是安拉给予的礼物,他要象先知(愿主福安之)所做的那样祈祷:
“我感谢安拉,是安拉让我穿上了这些衣服,尽管我无权那么做。安拉啊!请通过这些衣服和我穿着这些衣服时所做的工作把你的恩惠赏赐给我吧。我在你那里寻求庇护,请让我远离附着在这件衣服上的撒旦和撒旦施加在这件衣服上的行为……”[58] 通过这样的祈祷,先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把所有东西都用在安拉的大道上。
同样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用火狱警告那些穿着傲慢、炫耀的人,并警告那些利已主义者小心末日那令他们蒙受耻辱的
衣着。
艾卜杜勒·伊本·阿米尔(愿主喜悦他)讲述道:先知穆罕默德
(愿主福安之)从来也没有说过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坏字眼。先知
(愿主福安之)说:“审判日,在称量信士们的行为的天秤上,没有哪样东西比美德更重。”[59]
一次,阿布·宰尔·吉法里称呼比拉勒为“黑女人的儿子”。先知(愿主福安之)听到以后,对阿布·宰尔·吉法里说道:“阿布·宰尔啊!你确确实实还手握蒙昧时代的坏习惯。”[60]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亲自招待客人,非常谦虚。既使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也没有违反过谦虚的准则。他因同情并接近穷人、孤儿、寡妇和那些没有亲人帮助的人而众所周知。[61]
阿纳斯(愿安拉喜悦他)说:“我服侍先知(愿主福安之)大约10年。当我做错了事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你为什么这么
做?’ ”[62]
他的仁慈甚至惠及战争中的俘虏,他命令优待俘虏。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仁慈遍及所有生物。当他看到一个孩子,快乐就会立即浮现在他的脸上。他把自己教生的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们。他从未忘记过问候孩子,向他们表示友爱,与他们一同玩耍。一次,他看见一群孩子正在赛跑,就加入到他们当中,与他们一同赛跑。
先知是被派遣到众世界的仁慈。当他在路上遇到孩子时,他就会注意他们,并把他们放在自己的骆驼上。阿纳斯(愿主喜悦他)这样描述过先知的行为:“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人比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更尊重家庭和孩子的权力。”[63]
阿依莎(愿安拉喜悦她)讲述道:一次,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正在和他的孙子们玩儿。一个贝多因人进来了。当他看见先知正在和他的孙子们玩耍时,他大为惊讶。他问道:“安拉的使者啊!你亲吻孩子们吗?我们从来不亲吻自己的孩子,也不和他们玩儿。”穆圣(愿主福安之)对他说:“如果安拉去除了你心中所有的怜悯和慈悲,我又能为你做什么呢?”[64]
这句话很好地表述了伊斯兰对待孩子的立场。
先知穆罕默德把宰伊德的儿子吾萨玛和他自己的孙子哈桑抱起来,让他们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说道:“我的主啊!赐予他们慈悲和欢乐吧!我为他们祈求幸福和仁慈。”[65] 先知(愿主福安之)还禁止骂孩子。这是他对孩子的无限仁慈的体现。
如果孩子的母亲正在礼拜,而小孩子这时哭了起来,先知允许这位母亲缩短她的礼拜,让她哄好孩子,然后再返回来。[66]
先知整夜礼拜,为他的教生们哭泣。[67] 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于从火狱中拯救人类。[68] 这些都是他深厚的仁慈的体现。
他和人们在一起时的模范行为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对其追随者而言是完美的榜样。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行为上。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都是人们的楷模。他尊重每一个人。他的仁慈环抱着所有生物,无穷无尽。即使是对非穆斯林,他也没有吝惜过他的亲切与慷慨。
贾比尔·伊本·艾卜杜拉的讲述:“一天,一些人搬着一具尸体从我们面前走过,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站了起来。我们也全都站了起来。稍后,我们说道:
‘安拉的使者啊!这是犹太人的尸体!’
他回答说:
‘难道他不是一个人吗?’ ”[69]
他有颗高尚的慈悲心,这正是真主的尊名拉赫曼(al-Rahman)[70] 的体现。真主的慈悲拥抱着整个世界,而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就是“为寻求造物主的喜悦而爱被造物”这一原则的体现。
一天,因为来自非穆斯林的压力的缘故,他的教生们要求先知(愿主福安之)为声讨伊斯兰的敌人而诅咒敌人,先知的回答是:
“我不是为诅咒而来的,我是为慈悲而来的。”[71]
他为最残酷的敌人所做的祈祷是:“我的主啊!他们什么也不知道,给他们指引吧!”[72]
艾卜杜拉·伊本·吾拜是麦地那的伪信士们的秘密首领。在吴侯德战役中,他在非常关键的时刻背叛了先知(愿主福安之),带着自己的人离开了穆斯林的军队。有很多次,他都背弃了先知(愿主福安之)和信士们。
但是,艾卜杜拉的儿子却不像他的父亲,他是一位忠诚的信士。在艾卜杜拉·伊本·吾拜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找到先知,请求用先知(愿主福安之)的衬衣包裹他父亲的尸体,希望他的父亲能藉此得到一些福祉。先知(愿主福安之)没有让他的教生痛心,他把自己的衬衣给了他,让他用自己的衬衣包裹那个伪信士。这个伪信士是Ifk[73]事件的主谋,而圣妻阿依莎正是在这个事件中受到了诽谤。[74]
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最杰出的仁慈的榜样,在人类历史上不可能再找出一个同样的榜样!
在一次礼拜中,他听到一个贝多因人这样祈祷:“我的主啊!请只给穆罕默德和我祝福吧!”。礼拜之后,先知对他说:“你把宽大变得狭窄了。”[75]
先知(愿主福安之)不只属于他那个时期,也不只属于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他站在爱、仁慈和幸福的旗帜下,把人们聚集在伊斯兰的明灯前; 他改变了顽固、种族主义和铁石心肠的生活环境,把全人类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成功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由此看来,由于他所受到的神圣教育,他成为了全人类最好的导师。那些活埋自己的女儿,残酷对待奴隶的压迫者,在他仁慈的苍穹之下找到了指引。这些教导是如此有效,以至于有一些这样的压迫者最终成为了卓越的、正直而又善良的人。
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毫无歧视可言。下面这件事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一天,一个贝多因人找他请求帮助。他把自己身上带着的所有东西都给了他,然后问道:“这样你满意了吗?”
这个贝多因人一点也没有礼貌地说道:“不!你给我的还是不够!”
一些教生很生气,想斥责他的无礼。但是先知(愿主福安之)阻止了他们。他把贝多因人带到了自己的家里,给了他更多,然后问道:
“这样你高兴了吗?”
这一次,贝多因人高兴了。他说:“是的!愿安拉替我、我的家人和我的亲属多多地给你祝福!”
然后,先知(愿主福安之)想消除贝多因人和他的教生之间相互的嫌恶,他对贝多因人说道:
“你在刚开始时说过你觉得我们给你的东西太少了,因为这个原因,我的教生对你可能有一些不好的感觉。现在,让我们回到他们那里,你把你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消除他们心中对你的不满。”
当他们回到教生那里时,贝多因人转向先知(愿主福安之),对他说道:“愿安拉替我、我的家人和我的亲属多多地给你祝福!”
贝多因人离开后,先知(愿主福安之)对他的教生们说道:“发生在我和这个贝多因人之间的这件事就好像是一个人与他失而复得的骆驼:一群人追过去去抓骆驼,骆驼非常害怕。骆驼的主人对人群喊道:‘请让我和我的骆驼单独呆在一起吧!我比你们更了解它,我比你们更知道该怎样对待它。’ 然后他独自走向骆驼。他从地上捡起一些枣来喂骆驼。骆驼就朝他走来,并跟在他的身后。他把驮鞍搭在骆驼身上,系紧,然后骑着它离开了。同样的,贝多因人说了那些话之后,如果我听从你们的,这个可怜的贝多因人将不得不去火狱。”[76]
先知的这段话所包含的关于教育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即: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心理状态,然后才可能发现通往心灵的路。
人们应该顺着心灵的路向自己的目标靠近。否则,教育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反而增加潜伏的不幸。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得到的另一个知识是:人被创造得很弱小,因此友善和慷慨可以征服人。如果两个人已经是敌人,那么,被慷慨对待的一方会对另一方减少敌意; 如果他们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则他们可能会变成朋友; 而如果他们已经是朋友了,那他们就有可能变成更亲密的朋友。
我们的先辈说过:“热情的款待,即使是一杯咖啡,也会让人满怀感激地记住40年。”
先知对待穷人的谦逊态度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行为无处不显示出他对穷人的同情,他以此作为对他们物质缺乏的补偿。艾卜杜拉·伊本·阿米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来到清真寺。贫穷的人坐在一侧,先知走过去坐在他们中间,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他与他们谈话,说道:‘有好消息要给穷苦的迁士!他们将比富有者早进乐园40年。审判日对穷人的清算结束得要比对富人的早,因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财产。’ ”[77]
因为很担心后世清算对世俗财物所承担的责任,先知(愿主福安之)经常做如下的祈祷:
“我的主啊!让我像穷人一样的生活吧,让我像穷人一样的死亡吧!让我在穷人中复生吧!”[78]
所有先知都要进入乐园。但是,每一位先知都会被问及慷慨给予他们的祝福,以及他们应该传达给他们的教生的信息。下面这节
《古兰经》经文解释了对所有人,包括先知们,都要被问及的问题:
“我必审问曾派使者去教化过的民众,我必审问曾被派去的使者。”(《古兰经》 《高处》章 7:6)
例如:先知所罗门(愿主福安之)将在所有先知的后面进入乐园,因为他被给予了财富和王位,因此,对他的提问时间也会比较长。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教生中有一些人也比较富有,先知赞扬他们不吝惜财富,赞扬他们生活在安拉的大道上。安拉也给了他们好消息:“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命和财产。他们为真主而战斗;他们或杀敌致果,或杀身成仁。那是真实的应许,记录在《讨拉特》、《引支勒》和《古兰经》中。谁比真主更能践约呢?你们要为自己所缔结的契约而高兴。那正是伟大的成功。”(《古兰经》《忏悔》章 9:111)
这些富有的教生中有一个人是先知最好的朋友,他就是艾
卜·伯克尔。尽管富有,艾卜·伯克尔却过着极为谦逊的生活。在
《古兰经》中,他被安拉描述成“两个人中的第二个人”。他在古莱什商人中很受尊重。根据阿依莎(愿安拉喜悦她)的讲述,在艾卜·伯克尔去世的时候,他没有留下一个迪拉姆(银币),也没有留下一个第纳尔(金币)。他只留下了一匹骆驼和一个会造剑的奴隶。在给他女儿的遗嘱里,他强调说这个奴隶是给他之后的下一任哈里发欧麦尔的。他用最有益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财富——为安拉的使者服务,为真理花费财物。伊斯兰的最初几年里充满了挑战,一些奴隶因皈信伊斯兰而被他们的主人痛苦地折磨。艾卜·伯克尔从不信道的人那里购买穆斯林奴隶,然后还他们自由。
尽管富有,艾卜·伯克尔仍然节制,或者说是祖赫德,他仍然远离世俗的快乐。由于他正确使用自己的财富,他成为富人过节制生活的好榜样。因此,安拉的使者十分敬重他的财产,他这样谈起过艾卜·伯克尔:
“我们偿还了从别人那里接受的帮助,除了艾卜·伯克尔。他给予我们的帮助是如此巨大,在审判日,安拉会因此报酬他。我从任何人那里得到的财物都没有从艾卜·伯克尔那里得到的多。如果要我选择谁是我亲密的朋友,我选择艾卜·伯克尔。”[79]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过:
“人都是一样的,就像梳子上的齿——除了虔诚——那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不同。”[80]
曾经,教生们因为部族和种族的不同而分裂成主人和奴隶,富人和穷人。他们分裂成许多等级,甚至彼此残杀。但是,在他们接受了伊斯兰以后,他们服从了这则圣训所陈述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结下了传奇般的兄弟情谊。
下面这件事更能说明这种情况:收复麦加后,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决定第二次回击拜占庭。他让宰伊德的儿子乌萨玛当军队的指挥。乌萨玛那时只有21岁,是一个被释放了的奴隶的儿子。但是军队的出发却因为先知(愿主福安之)的归真而推迟了。新任哈里发艾
卜·伯克尔命令军队按先知归真前制定的计划行事。一些出身高贵的教生和一些古莱什的贵族们跟随在这位21岁的统帅身后,包括艾卜·伯克尔。尽管他是哈里发,他仍然跟随着乌萨玛直到麦地那。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用双脚一路走来的。乌萨玛曾跳下战马,邀请艾卜·伯克尔骑上去。但艾卜·伯克尔这样回答道:
“乌萨玛啊!安拉的使者委派了你,就让我的脚沾上一些通往安拉的大道上的尘土吧!”[81]
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从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手中接受过神圣的礼物——正直——的人不会因为被冠以奴隶、贫穷、富有、主人、年轻、年老等等这样的字眼就产生歧视的想法,仅依靠自己的忠诚和美德,信士们就可以自如地达到这一道德标准。
玛如日·伊本·苏外德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我看见阿布·宰尔穿了一件新衣服,他的奴隶也穿了件新衣服。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先知(愿主福安之)是这样说的:
‘奴隶是你的兄弟,被安拉委托来照顾你的。如果你们中有谁在受自己的兄弟的照顾,那就让他们吃和你们一样的饭,穿的跟你们一样吧。不要让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如果你这样做了,就请帮助他们。’ ”[82]
一天,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想起了一个黑人奴隶。他问起了他:
“这个人怎么样了?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了。”
“安拉的使者啊!他死了。”教生们回答说。先知(愿主福安之)责备道:“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
教生们然后告诉他在那个奴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以为这不过是件普通的事情,没有想到那么重要。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带我去他的墓地。”[83] 然后他走到他的墓地,为他做了殡礼。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特别乐于释放奴隶,让他们成为和其他人一样的自由人。最好的例子就是他与宰德·伊本·哈里沙的关系。宰德·伊本·哈里沙是圣妻哈迪嘉送给先知的礼物,先知释放了他,并让他自己选择是跟随他,还是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当时,先知正处于艰难时刻,他面对着古莱什人对他的折磨和负面宣传,但是,宰德还是选择了先知(愿主福安之)。后来,在众教生中,宰德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以至在与拜占庭的塔布克战役中,先知(愿主福安之)派遣他做了军队的指挥官。在这场战役中,他成为了烈士,为后代留下了光辉的人生篇章。[84] 简短的说,宰德的一生就像从奴隶到君王的先知优素福的
一生。
安拉的使者反对虐待奴隶。他这样说过:
“虐待奴隶的人不能进入乐园。”[85]
先知(愿主福安之)对奴隶的仁慈已经达到了那样的高度,以至他拒绝用“奴隶”或“女仆”这样的字眼称呼他们,取而代之的是,他建议并且命令穆斯林们用“我的儿子”或“我的女儿”来称呼他们。[86]
他自己就曾经行走在奴隶们中间,与他们谈话,看望他们中生病的人,接受他们的邀请,并且为他们站殡礼。
阿布·达吾德的传述,下面这些话是先知(愿主福安之)归真前的话:“注重礼拜!因你拥有奴隶而敬畏安拉!”(艾布·达乌德,《礼仪》,124)
所有教生都想完全效仿先知的完美行为,下面这件事反映了忠诚慷慨的欧麦尔的感受。教生阿斯拉姆的讲述:
“一天,我和欧麦尔·伊本·哈塔布(愿安拉喜悦他)一起去市场。一位年轻的妇女从后面靠近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对他说道:
‘信士的长官啊!我的丈夫去世了,留下了几个孩子。以真主的名义,他们什么事也做不了,甚至无法照顾自己。他们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也没有牲畜供给他们奶喝。我担心贫穷和饥饿会像杀死野兽一样要了他们的命。我是胡发菲·伊本·艾玛·吉法里的女儿。我的父亲见证了侯代比亚合约的签定……’
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听到这些后,说道:‘多么荣幸啊!’
然后,他去了桊养作为天课而被交纳的牲畜的畜栏那里。他把两大袋食物放在了一头强壮的骆驼背上。在这两个大袋子的中间,他又放了很多食物和衣服。然后,他把骆驼的缰绳放到了这位妇女的手里,说道:
‘牵上这匹骆驼吧。在你用完这些之前,安拉会给你打开幸福之门的。’ 他为她祈祷道。
一个站在他身边的人说道:
‘信士的长官啊!你给这位妇女的东西太多了!’
欧麦尔回答说:
‘在侯代比亚合约时期,他的父亲和先知(愿主福安之)一起在场。以真主的名义,我目睹了这位妇女的父亲和兄弟包围了一座城堡,并征服了它。当他们征服城堡时,我们也从他们那里分得了战利品。’ ”[87]
下面这件事反映了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内心状态:
教生阿斯拉姆的讲述:“一天晚上,我们步行去检查麦地那的瓦克穆山。在一间房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妇女和几个孩子。孩子们正在哭泣。炉灶上放着盛满了水的碗。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问这位妇女孩子们为什么哭。她说道 ‘太饿了’。
当听到水里除了石头,没有别的东西时,欧麦尔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这位妇女能够想得出来的骗孩子们去睡觉的一个办法。欧麦尔立刻回到放置施舍物的储藏室,他亲自装了一大袋面粉,自己扛着送到了那户人家。我想来扛这袋面粉,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
‘阿斯拉姆啊!让我来扛吧。在后世,我将被问及到这几个孩子。’
我们到了这位妇女家以后,欧麦尔还给他们做了饭。他一只手扇火,一只手搅动着汤。我甚至看见一股烟从他的胡子上冒了出来。这样,他做好了饭。然后,他把食物放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他们的对面。他的样子很严肃,像头狮子。我没敢说话。他一直呆在那里,直到孩子们又重新欢笑、玩耍起来。
然后,他站起来,说道:
‘阿斯拉姆啊!你知道为什么我坐在他们对面吗?当我看见他们时,他们正在哭泣,在我看见他们笑以前,我不想离开。而当我看到他们笑时,我感觉舒服多了。’”
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行动,充满了感激、谦逊、慷慨的富人,安拉令他们荣耀,就像安拉令有尊严的、坚忍的穷人荣耀一样。慷慨和仁慈能够保护人们不受今世的困扰,让他们得到后世的幸福。同样,好消息也正在等候耐心忍受痛苦的人。
为了达到心灵的完美,人生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应该感激和忍耐。下面这则圣训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做到感激和忍耐:
“我很羡慕那些举止行为都非常好的信士。除了真正的信士,这样的品质别人不会拥有:得到安拉的恩赐时,他感谢,对他来说这是很好的; 同样,困难降临他时,他忍耐,这对他也同样很好。”[88]
先知(愿主福安之)在麦地那时,有一天,一些贫穷部族的人也来到了麦地那。他们光着脚,由于饥饿,瘦得皮包骨头。看到他们的状况,先知(愿主福安之)非常难过,他的脸色都变了。他让比拉勒(愿安拉喜悦他)唤礼,聚集他的教生。他从教生那里收集了许多捐助,慷慨地帮助了他们。[89]
在社会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分划出穷人、富人和中间阶层的人。《古兰经》里的经文和先知(愿主福安之)都教授过关于这些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伊斯兰原则。安拉和先知(愿主福安之)赞扬坚忍的穷人和感恩的富人。
富人的目的是施舍安拉给予他们的,而穷人则是对安拉所拿走的以最好的方式予以忍耐。艾卜杜拉赫曼·伊本·奥夫、艾
卜·伯克尔和像他们那样的人就是感恩的富人的最好的榜样。同样,阿布·宰尔·吉法里、阿布·达日笚和像他们那样的人就是坚忍的穷人的最好的榜样。这两种人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有共同之处,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安拉”。
因此,伊斯兰不会因为人穷或富而对其加以苛责,但它向人们传播好消息,即无论穷富,感赞安拉的人可以进入乐园。
因为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祈求,安拉以食物和恩典援助社会。为了穷人,安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给养。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对此这样说道:
“为了弱者的祈祷,为了他们的礼拜和忠诚,安拉给这个社会以援助。”[90]
基于这一事实,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每次在战争开始前都让贫穷的穆斯林祈祷,期望他们的忠诚最终能够使战争获得胜利。当他看到苏菲们(suffa)的贫困处境时,他说道:
“如果你们知道在安拉那里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你们会希望减少你们现在所拥有的。”[91] 他赞扬他们,并向他们阐明他对待贫穷的态度。
同样,考虑到穆斯林当时的经济困难,他说:“一个人没有权力要求更多——如果他有房子居住,有饼果腹,有衣服遮挡身体,还有水喝的话。”[92]
他还说从后世的珈吾赛尔河(多福之水)里喝第一口水的人是穷人。因为尽管他们贫穷,安拉喜爱他们的坚忍和托靠安拉的信念。[93]
先知穆罕默德还说过:“你们中有许多人头发、胡须不整洁,外表贫穷,但是,如果他们祈祷,安拉将接受他们的祈祷,不会让他们失望。巴拉·伊本·马立克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94]
巴拉是阿纳斯的兄弟。他没有房子,也没有食物,他的食物仅够自己活下去。但是,先知说安拉接受快乐地接受贫穷的人的祈祷。一个听到先知(愿主福安之)是怎么评价巴拉的教生请求巴拉为他们做一个特别的祈祷,为他们正处于困境的一场战斗祈祷,当时欧麦尔是领袖。巴拉这样祈祷道:
“以真主的名义!明天你们将赢得胜利,而我将成为烈
士……!”
事实是,第二天,穆斯林胜利了,而巴拉也接到了来自最仁慈的安拉——至仁主——的慈悯,成为了烈士。这是他长久以来所渴望的。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一个预言又实现了。[95]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一生充满了奇迹、荣誉、信任、忠诚、温柔、同情和谦逊。他对他的妻子阿依莎说:
“阿依莎啊!向穷人表示同情吧!让他们靠近你,这样在审判日,安拉也将让你靠近他!……”
他这样给予她忠告:
“阿依莎啊!不要让乞丐空着手从你的门前经过。即使是半枚枣也可以让你远离火狱!”[96]
先知对人们进行的循序渐进式的教育
伊斯兰是使不完善的事物完善起来的体系,它不拒绝以前的制度中优秀的一面,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伊斯兰认为,在明确地建立起标准的基础上保留以前的积极方面是没有害处的。依据这些标准,伊斯兰所做的是改善一个制度,而不是抛弃它。
只有当人们自信,并且有明确的目标时,他们才能将变化逐步进行到底。这种渐进的方式没有马上让社会承载过多,因此也就阻断了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最好的例子是伊斯兰对奴隶制的改革:伊斯兰改变了奴隶制度,使其有名无实,而在伊斯兰的道德标准的约束下,奴隶制度也将最终走向灭亡。
伊斯兰只是暂时地在名义上保留奴隶制度,其目标是结束奴隶制,因此,指责伊斯兰保留奴隶制的人只是无知和固执而已。正统的伊斯兰法律要求用释放奴隶来赎罪,这就提高了奴隶的地位,使他们不再仅仅是他们主人手里的工具,这样,自由人与奴隶之间的差别就很小了。先知(愿主福安之)是第一位实践与奴隶分享同样的食物、同样的衣物这一原则的人。奴隶制度是一种压迫制度,它缺失的正是伊斯兰所强调的尊重所有人的权利的原则。
先知(愿主福安之)要求奴隶主让奴隶们接受教育,并在释放他们以后帮助他们结婚。他警告说虐待奴隶的人将不能进入乐园。
先知鼓励释放奴隶,并且说这是崇拜安拉的很好的形式。一天,他看见阿布·宰尔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奴隶而不自知,他很难过,对阿布·宰尔说道:
“阿布·宰尔啊!你仍然走在真正的信仰来临以前的无知道路上吗?”他继续说道:“不要粗暴地对待安拉创造的生物!如果他们不适合你的性情,那就让他们自由吧。不要让他们承担过多,如果你这么做了,那就帮助他们吧。”[97]
有一个人,他让自己的奴隶娶了自己的女奴,但是后来他又想让他们离婚。奴隶向先知抱怨,先知(愿主福安之)对这位奴隶主说:
“结婚和离婚的权力不是你的。不要干涉他们!”[98]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总是要求他的教生们原谅犯错误的奴隶。一次,一个女奴丢了她的主人给她买面粉的钱,她害怕受到惩罚而不敢回家。在路上,她哭了起来。先知(愿主福安之)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给了她同等数量的钱,并把她送回了家。因为他不知道她的主人会怎样对待她。他劝说他们要怜悯,而这些教生接受了忠告,原谅了这个女奴。
需要指出的另一点是,当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俘虏又是战争的必然结果,而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俘虏随即成为了战胜方的奴隶,因此在当时立即取消奴隶制是不可能的。但伊斯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慈悲和怜悯,所以伊斯兰为奴隶制定了相关的教法,为的是把战俘的地位提高到自由人的水平上。比如说,宰伊德是被先知(愿主福安之)释放了的奴隶,但他却愿意与先知呆在一起,他拒绝回家与父母在一起,直到他归真。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
“给为你做饭的人应得的食物!让他坐在你的旁边,与你一起吃饭!如果你做不到这些,那就拿一块饼,沾一下盘子里的油,然后把饼送到他的嘴里,送给他食物。至高无上的安拉派遣他们来做你的仆人和奴隶。如果他愿意,他也能让你成为他们的仆人!”[99]
因为害怕亵渎人权,许多教生释放了他们的奴隶。这足以证明伊斯兰给人类带来了无法比拟的道德准则。
先知对妇女的态度
在伊斯兰以前,妇女的尊严不受保护。为了消遣而找妇女,以这种耻辱的方式对待妇女的事屡见不鲜。因为害怕女孩长大后成为妓女,遭受不幸,人们铁石心肠,父母活埋女婴,毫无慈悲可言。安拉这样描述过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中的一个人听说自己的妻子生女儿的时候,他的脸黯然失色,而且满腹牢骚。他为这个噩耗而不与宗族会面,他多方考虑:究竟是忍辱保留她呢?还是把她活埋在土里呢?真的,他们的判断真恶劣。”(《古兰经》 《蜜蜂》章16:58-59)
按照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命令,妇女的权力被建立起来了。妇女在社会上成了谦虚和美德的榜样。母亲们获得了荣誉。圣训中有这样话:“乐园在母亲的脚下。”[100] 承蒙先知的美意,母亲们赢得了她们应有的地位。
下面这个美好的事件表现的就是先知(愿主福安之)对于妇女的仁慈:在一次旅行中,一个名叫安贾沙的奴隶的歌声让骆驼跑了起来。[101]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考虑到骑在骆驼上的妇女身躯柔弱,可能因此受到伤害,他对安贾沙说道:“安贾沙啊!小心水晶!小心水晶!不要打破了。”[102]
在另一则圣训里,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道:“世俗事物中,安拉让我爱上了妇女和美香,让礼拜成为我眼睛里的光亮。”[103]在今世,妇女和美香是安拉赐予的重要的恩典。
在幸福、和平、虔诚的家庭里,正直的妇女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今天世界已经改变了,但是在传统意义上,她们却肩负着保护家庭财产、组建家庭、保护后裔和家庭荣誉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家庭里,是母亲给家庭带来幸福的。欢乐的气氛来自她们的微笑,孩子们所有的担心都会因为母亲怜爱的目光而烟消云散。难道还有什么地方比母亲的心更富于怜悯吗?
造物主使母亲们天生就具有伟大的仁慈。当她们成为善良的母亲时,妇女便拥有了王权。圣训里说的“乐园在母亲的脚下”就是先知(愿主福安之)对母亲们的最高赞扬。
美香能用它微妙的气息唤醒灵魂,即使是天使也乐意享受这些快乐。礼拜是把仆人和他们的主联系在一起的神圣的链接,它能让灵魂升华(miraj)。
在另一则圣训中,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你们中最好的人是对待家庭最好的人。”[104] 先知(愿主福安之)还说:“一个人,不管他为自己,为妻子和孩子花费了什么,这都是他作出的施舍,安拉会为此给予他报酬”[105] 在训戒中,先知(愿主福安之)还说过健康的家庭只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先知对动物的态度
在伊斯兰以前,人们对待动物既无怜悯也无慈悲,动物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割它们的肉或尾巴吃。他们还玩残忍的斗兽游戏。先知(愿主福安之)终止了这些残忍的举动。现在还普遍流行的斗鸡、斗骆驼和斗牛都源自伊斯兰以前的时代。
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看见一头驴站在路上,脸上打着烙印。他很遗憾地说道:“愿我的主的惩罚降临到给它打烙印的人的身上!”[106] 他建议把用来做标记的烙印打在动物身体上不会令它过于疼痛的地方。
一次,他看见一匹骆驼瘦得皮包骨头,就对骆驼的主人说:“因为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而畏惧安拉吧!不要总饿着它们!”[107]
艾卜杜拉·伊本·贾发尔(愿安拉喜悦他)讲述道:“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来到一个教生的花园里。园中的骆驼呻吟着,当它看见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时候,眼泪从它的眼中淌了下来。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见到了花园的主人,问他道:‘你不惧怕安拉吗?是他把这匹骆驼委托给你的。它向我报怨你打它还折磨它。’ ”
先知(愿主福安之)是这样解释慈悲和残忍之间的不同的:
“一位有罪的妇女在沙漠里看见了一条狗,由于太渴了,它舔起了沙子。这名妇女出于怜悯,就用自己的鞋从井里舀来了水给它喝。安拉因此宽恕了她的罪过。另外一位妇女没有照顾她的猫,而是让它饿了很久。她甚至没有让这只猫吃土壤里的虫子。最后,这只猫被饿死了。这位妇女因为残忍而成了火狱的居民!”[108]
先知(愿主福安之)把无知的社会转变成了幸福时代(asr al-sa’adah)里的社会。对待别人不好的人,活埋自己的女儿的人都变得仁慈起来。这些慈悲之心也将动物容纳了进来——即使是小麻雀的权利,先知(愿主福安之)也会予以尊重。
阿布杜拉赫曼是阿布杜拉的儿子。他说道:
“一次,我们跟先知(愿主福安之)一起赶路时,看到了一只松鸡和两只小鸡。我们抓住了这两只小鸡,这只松鸡就开始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先知(愿主福安之)立刻过来,说道:‘谁拿走了它的小鸡让它如此担心?把它们放回巢里去!’”[109]
伊斯兰法律允许打猎。但是,先知(愿主福安之)警告猎人们要注意动物的哺育期和繁殖期,以便维护生态平衡。任意捕猎,打死小动物的母亲,或打死未成年的小动物都会令仁慈怜悯的心感到不安。
这些圣训都表明了这样的事实:真正的信士的慈悲是非常广大的,大到包容野生动物。因此,伊斯兰的教法规定,即使是对有害的动物,如蛇和蝎子,也应该只一下就结束它们的性命,尽早把它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以仁慈的方式结束有害动物性命的建议难道不是又一个伟大仁慈的佐证吗?
除了让信士们仁慈地对待动物,先知(愿主福安之)还不允许诅咒动物。例如:在去巴特努布瓦特作战的路上,一名辅士和一个朋友共同骑乘一匹骆驼,结果这匹骆驼走得有点儿慢了,这名辅士就诅咒了它。先知(愿主福安之)让这名辅士从骆驼上下来,对他说道:“不要再让这匹受到诅咒的骆驼和我们一起前进了!不要诅咒你自己,你的孩子或你的财产!”[110]这则圣训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伊斯兰的无尽的仁慈[111]
以先知的道德武装自己、以“圣徒中的苏丹”而为人所知的巴亚孜德·比斯塔米为了寻求造物主的喜悦,他对被造物施以厚爱,感情丰富而纯真。他能在心中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下面这个故事说明了他的感觉有多么深刻:
一次旅途中,他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休息完后,他站起来继续赶他的路。他已经离开了,但后来又发现有一些蚂蚁还在他的包上,这些蚂蚁是在他休息时爬到他的包上的。他重新回到那棵树下,把蚂蚁放了回去。他不想让它们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是一个把先知(愿主福安之)所竖立起的榜样植入内心的例子。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教导充满了警告和引导,他说过:“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也没有任何善良可言。”[112]
穆斯林最与众不同的品质就是仁慈。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说这句话“Bismillahi’r-Rahmani’r-Rahim”(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在这句话中,安拉提醒我们他是最仁慈的。仁慈是真正的穆斯林的根本品质。
下面这个事件中,安拉的朋友夫代力·伊本·依亚德向人们展示了作为穆斯林,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应该是什么样的:
人们看见他在哭泣,就问道:“你为什么哭?”
他回答道:
“我哭是因为我为那个错怪我的穆斯林感到难过!我痛苦是因为我担心他因我而要去火狱。”
这些事件都展现出了那些以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为榜样的人其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操。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怜悯地球上的一切被造物吧,这样你也能在乐园里得到怜悯。”[113]
先知对待孤儿的态度
圣训中有这样一段话:“最好的家是孤儿被善待的家,最坏的家是孤儿被虐待的家。”[114]《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都提到要善待孤儿。至高无上的安拉命令我们体贴孤儿:
“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古兰经》 《上午》章 93:9)
“任何抚摸孤儿的头的人将为他的手指所触摸到的每一根头发而得到报酬。”[115]先知不断地强调我们履行这些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另一则圣训中,有这样的话:我和那些善待置于他们保护下的孤儿的人一同进入乐园。”[116] 说这些话时,他把两根手指并拢在
一起。
有人向先知(愿主福安之)抱怨另一个人的粗暴,先知给这个粗暴的人的建议是:
“让他抚摸孤儿的头,给穷人施舍食物!”[117]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就是从孤儿上升到先知,获得了今世和后世的地位和荣耀的。诗人买买提·阿斯兰这样描述道:
这个孤儿的主人是安拉,
伤害他便是罪过。
不要认为孤儿都脆弱,
他的眼泪就是反抗的武器!
先知关于邻里权利的忠告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敦促人们尊重邻居的权利。在一则圣训中,先知是这样说的:“吉卜利里大天使给了我许多关于邻居权利的忠告,以至于我认为在我死后,他们可以分享我的遗产。”[118]
另一则圣训是这样说的:“非穆斯林邻居有一个权利,穆斯林邻居有两个权利。如果你的邻居既是穆斯林,又是你的亲属,他就有三个权利。”[119] 邻居的权利包括不要从他们的窗户偷窥他们,不要用自己的食物的气味烦扰他们,避免出现他们可能不喜欢的行为。
阿布·宰尔·吉法里是穷教生中的一员,他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食物,唯一能让自己的食物看上去多一点的方法就是在食物里加水。他说:“先知让我把水加在食物里,这样我可以分给邻居一些。”[120] 这则圣训说明贫穷不是不尊重邻居权利的借口。
下面这则圣训是又一个例子,说明教生们是如何注重尊重邻居权利的。伊本·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七个贫穷的家庭,其中的一家接受了别人送来当作食物的一个羊头。这家的一家之主想他的邻居可能更需要这个羊头,于是就把这个羊头送给了邻居; 第二户人家有着同样的想法,于是把羊头送给了第三家; 第三户人家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把羊头送给了下一家,这样直到最后,这只羊头又回到了第一家。”[121]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对已经过世的人也充满了慈悲。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已故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未能偿付的债务。安拉的使者
(愿主福安之)在站殡礼前总要问亡者是否还有债务。如果他或她还有未偿债务,他就延迟殡礼,直到债务被清偿为止。[122]
因为慈悲和怜悯,先知(愿主福安之)非常注意不让逝者把债务带进坟墓。
先知对待罪犯和战俘的态度
在伊斯兰中,犯罪的起因是首先要被查证的,然后就是努力改变罪犯的人性。伊斯兰法律的惩罚就像父母对于子女的惩罚,惩罚的目的不是隔离他们,而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
一个叫阿巴德·伊本·舒拉赫比的穷人从果园里偷枣。他把一些枣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恰巧被果园的主人逮了个正着。果园的主人把他打了一顿。这件事令阿巴德深受伤害,他找到先知诉说此事。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把果园的主人叫了来,对他说道:
“难道你不知道他没有受过教育吗?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你给过他忠告吗?而且,他很饿,你应该给他些吃的。”[123] 果园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他不但给了阿巴德一些枣,还给了他两袋
小麦。
这个故事并不是说要保护盗贼,而是要解决引发偷盗的社会问题。先知(愿主福安之)很明确地说过,如果他的女儿行窃,他会毫不犹豫地砍下她的手以示惩罚。
先知(愿主福安之)对战俘也充满了怜悯之情。他对他的教生这样说过:
“他们是你们的兄弟,给他们你们的吃的和喝的!”[124]
先知对待敌人和非穆斯林的态度
一次,阿布·巴斯拉·吉法里在描述自己皈依伊斯兰以前的生活时,他说道:“我去麦地那,先知(愿主福安之)招待了我。那天晚上,我喝了七只羊的奶。先知(愿主福安之)对我的无礼没有说任何话。他自己那晚是忍着饥饿睡觉的,但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或生气来。见证了这样高尚的美德,我做事也开始动脑筋,最终我皈依了伊斯兰……”
先知(愿主福安之)是作为仁慈被派遣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的怜悯和关爱遍及所有生物。一次,人们请求他为惩罚敌人而祈祷,他回答道:“我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为了诅咒,我是作为仁慈的先知被派来的。”[125]
在他去塔伊夫时,无知的多神教徒和城中自大的民众用石头砸他。大天使吉卜利里(愿主福安之)来到他身边,问道:“需要我把这两座山移过来毁灭居住在这两山之间的塔伊夫的居民吗?”但是先知不喜欢这个建议,他为砸他的人做了一个特别的祈祷:“我的主啊!请给这些人以正确的引导吧!我请求一个来自他们血统的穆斯林后裔。”[126] 祈祷的结果是,塔伊夫的居民最终接受了伊斯兰。
先知的宽恕
安拉喜爱宽恕。如果人们诚实地后悔,安拉许诺宽恕他们的罪过。在《古兰经》中,他要求他的仆人们宽恕,因为他经常宽恕。
赢得安拉宽恕的条件是感到懊悔、服从安拉的命令以及远离安拉所禁止的。在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一生中,关于宽恕的最好的例子是他宽恕了印德。在吴侯德战役中,印德吃了先知的叔叔汉姆扎的肝脏。在收复麦加期间,印德已经成为了穆斯林。她从先知的身后走过来,问道:
“安拉的使者啊!你认识我吗?”
此时,吴侯德战役已经过去5年了,但先知仍然记得汉姆扎被杀害以后她发出的欢乐的叫声。
“我怎么会忘记那声大叫呢?”
但是,为了作证词——她所作出的皈依伊斯兰的证词——他原谅了她。
而且,先知穆罕默德对那些在麦加被收复后焦虑地等待着的人们说:
“古莱什的人们啊!你们期望我为你们做什么?”
古莱什人回答说:
“我们期望你能宽恕我们。你是善良仁慈的兄弟,你也是我们的善良仁慈的兄弟的儿子……”
听到这些,先知(愿主福安之)说道:
“我告诉你先知优素福(愿主福安之)对他的兄弟说的话:今天,你不会受到责备。愿安拉宽恕你们,你们可以走了,你们自由了。”[127]
在另一次演讲中,他说道:“今天是仁慈的一天。今天是安拉通过古莱什人提升伊斯兰权力的一天。”
阿布·贾赫勒是麦加的一个伊斯兰的残酷的敌人,字面意思是“无知之父”。他的儿子伊克利玛也是伊斯兰的一个主要敌人。麦加被收复的时候,伊克利玛逃到了也门,但他的妻子成为了穆斯林。后来,她把他带到先知(愿主福安之)的面前。先知愉快地接见了他,并对他说道:
“跑走的骑兵啊!欢迎回来!”他宽恕了他,甚至都没有提一下他曾经对穆斯林所做的伤害。[128]
哈比尔·伊本·奥萨德是伊斯兰的另一个敌人。在先知的女儿宰娜卜从麦加迁往麦地那时,他把她从骆驼上拽了下来,踢她。她那时正怀孕。她受伤很重,失去了孩子。哈比尔·伊本·奥萨德犯过许多这样的罪。麦加被收复以后,他想逃跑,但没有成功。他皈依了伊斯兰,然后来到先知(愿主福安之)面前。先知宽恕了他。[129]
先知(愿主福安之)经常说:“我的主啊!宽恕我的人民吧,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130]
一个叫哈玛麻的人接受了伊斯兰后切断了与麦加多神教徒的贸易联系。这些麦加人对他的决定感到非常吃惊。他们来找先知(愿主福安之),请求他给哈玛麻写信让他重新恢复与他们的贸易往来。先知(愿主福安之)给哈玛麻写了一封信,请他继续与古莱什人进行贸易。尽管多神教徒曾经对穆斯林进行“联合抵制”长达三年之久,在这三年中,他们让穆斯林饱受饥饿之苦,但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还是宽恕了他们。面对无尽的宽恕,他们都成为了穆斯林。
一次,一个由80个人纠集起来的队伍前来刺杀先知(愿主福安之),但是所有的人都被抓获了。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宽恕了他们所有人。
在海巴尔绿洲被征服后,一个妇女给先知(愿主福安之)端来了一碗有毒的汤,只要喝上一口就会被毒死。这位犹太妇女承认了她的阴谋。但是先知原谅了她。[131]《古兰经》中说道一个人应该“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 (《古兰经》 《高处》章 7:199)
先知(愿主福安之)以他对人们的诚挚、朴素和谦逊的行为向人类表明了何为完美的行为。他的行为并非肤浅的无心之为,而是发自他的灵魂深处。
阿迪·伊本·哈提穆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我接受伊斯兰以前,有一次,我去拜访先知(愿主福安之)。他邀请我到他的家里。在路上,一位老妇人拦住了他。安拉的使者等了很久,直到老妇人把话说完。我对自己说,‘以上帝的名义,他不是国王。’
然后我们到了他的家里。他给了我一个由皮子做的垫子,里面填满了干树叶。先知对我说,
‘请坐在这上面。’
我坚持道:‘请你坐在这上面。’
但他仍然说道:‘你请坐!’
最后,我坐在了这个垫子上,我不想拒绝他的好意。而他则坐在了地上。这时候,我对自己说,‘以上帝的名义,这不是国王能够做得到的。’ 然后我们开始谈话。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告诉我我属于拉库斯教派[132],并说我把人们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税金予以接受,但依据我的信仰这是被禁止的。我很震惊。立刻,我意识到他是先知,因为他知道隐藏的秘密。”[133]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先知(愿主福安之)清晰高尚的人格。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遵循《古兰经》所描述的道德准则的活生生的楷模。他原谅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错误。但是,一旦是针对公众的罪行,他就变得非常客观,并且谨慎地执行安拉的命令。吾萨玛是一位出色的教生,他为一位犯了偷窃罪的妇女说情。这位妇女来自一贵族家庭。吾萨玛请求先知原谅她。先知(愿主福安之)的脸因悲伤而变得苍白。他用一种可怕的声音说道,“我甚至会砍掉我女儿法蒂玛的手以示惩罚,如果她也盗窃了的话。”[134]
先知的慷慨
伊本·阿巴斯(愿安拉喜悦他)这样讲述了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慷慨大度:“安拉的使者是所有人中最慷慨大度的。他的慷慨在斋月里更加明显。他从不对任何一个向他要求什么的人说 ‘不!’ ”[135]
先知的一个最美好的品格是不拒绝别人。如果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们的,他就微笑,以便给他们带来愉快。先知(愿主福安之)仅把自己描述成负责分发的官员,他强调说所有东西都来自安拉。下面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一个人来找先知。当他看到先知的羊时,他请先知给他一只。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把自己所有的羊都给了他。这个人回到自己的部族后,对部族里的人说道:“穆罕默德真是慷慨,他一点也不怕贫穷!”[136]
一个人去拜访先知(愿主福安之),向他要东西。先知(愿主福安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他建议这个人去借贷,并向他承诺由他来替他偿付贷款。
像他的祖先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一样,先知从来没有在没有客人的情况下独自吃过一餐饭。他总是为过世的人偿付债务,或让别人为死去的人偿付债务,在没有偿付债务以前,他不作殡礼。他说:
“慷慨的人靠近安拉,靠近乐园,靠近人们,而远离火狱。相反,吝啬的人远离安拉,远离乐园,远离人们,却靠近火狱。”[137]
在另一则圣训中,他说过:“真正的信士没有这两种特点:吝啬和不道德。”[138]
教生的慷慨
教生们争先恐后的效仿先知(愿主福安之)。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道德竞赛的情况。
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让我们施舍。当时,我正好有一点财物,我自己想这是在做好事上超过艾卜·伯克尔的一天,于是我把一半的财物给了先知。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问我:
‘你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什么了?’
我说:
‘跟我给你的一样多。’
然后,艾卜·伯克尔来了,他带来了他所有的财物。先知问道:
‘艾卜·伯克尔啊!你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什么了?’
他回答:‘安拉和他的使者!’
听到他的回答,我对自己说,‘无论在哪件事上,我永远也超不过艾卜·伯克尔(愿安拉喜悦他)。’ ”[139]
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愿安拉喜悦他们)在摒弃奢侈方面是先知的优秀继承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方式令伊朗和拜占庭的国王震惊。
毫无疑问,他们的优良行为在其他教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反映。例如:一天,一个乞丐来到阿里(愿安拉喜悦他)的面前,请求施舍给他点东西。阿里对他的儿子哈桑和侯赛因说:
“去找你们的母亲,把那6个迪拉姆[140]拿来。”他们回家把那6个迪拉姆拿来给了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转手就交给了这个乞丐。但是,事实上他们自己也需要这些钱,法蒂玛本来准备用这些钱买些面粉的。
阿里(愿安拉喜悦他)回到家里。在他刚刚踏进家门的时候,一个想卖骆驼的人来了。他说他的骆驼只卖140个迪拉姆,而且稍后再拿钱也行。他把骆驼系在园子里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来了,说他想花200个迪拉姆买这匹骆驼。他马上付了钱并带走了这匹
骆驼。
阿里把140个迪拉姆还给了第一个卖骆驼的人,把剩余的钱给了法蒂玛。他对她说:“这是安拉通过先知给予的承诺:‘不管谁做了好事,他将得到10倍的报酬。’ 我们施舍了6个迪拉姆,安拉给了我们10倍的报酬。”
胡宰发讲述的下面这件事更能反应教生们的舍自为人:
“在亚尔慕克战役中,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平息,受伤的穆斯林们躺在灸热的沙地上。我提起精神寻找哈瑞斯,他是我叔叔的儿子。在一些受重伤的士兵那里,我找到了他。不幸的是,哈瑞斯流了很多血,几乎不能说话,也不能转动一下眼睛。我在他眼前晃了晃皮水袋,问道,‘你想喝点水吗?’
他的嘴唇因天气炎热而干裂,他想喝点水。他好像在试图用转动眼睛来告诉我他有多疼。我打开了皮水袋,准备给他喝点水。突然,伊克利玛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水……水……给我点水吧!’
我叔叔的儿子听到了这个声音后,就用眼睛示意我把水给他。沙地上到处都是烈士的尸体,我搜索着伊克利玛,最后,我来到了他的身边。在我准备把水放在他手上的时候,我们又突然听到伊亚希的呻吟,
‘请给我点水吧!请你!一点水!’
伊克利玛听到这个声音后,推开水袋,示意我把水给伊亚希。像哈瑞斯一样,他也没有喝水。当我在伤势严重的士兵们中间找到伊亚希时,我听到了他说的最后的话:
‘安拉啊!我们没能因信仰而分享我们的生命,请让我们一起殉道吧!原谅我们的过错吧!’
他成为了烈士。他看见了我带去的水袋,但没有时间喝了,他只能刚好念完作证词。
我赶紧跑回到伊克利玛的身边,想给他些水喝,但我发现他已经殉难。我又跑到我叔叔的儿子哈瑞斯的身边,不幸的是,他的灵魂也回到了安拉那里。这太让人痛苦了,在三位烈士之间轮流了一圈之后,这袋水还是满的。”
胡宰发(愿安拉喜悦他)这样描述了他当时的心情:“在我的一生中,我经历了许多事,但没有哪件事像这件事一样对我的影响如此之深。尽管他们彼此没有亲属关系,但他们的舍自为人、他们的人道、富于同情心,都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钦佩的烙印。”[141]
先知的真挚、诚实和正直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很怜悯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人,这些人不知道安拉的戒律。他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去传授安拉的宗教,但是很多次,他都被人拒之门外。他并没有对这种无礼行为加以报复,而是对他们的无知深感悲哀。
对这些人,他说道:“我不为传达使命而向你们索取任何报酬,我不是冒名的。(或弄虚作假的)”(《古兰经》 《萨德》章 38:86)
先知(愿主福安之)的诚实和正直无人能及,他是个孤儿,由他的叔叔艾卜·塔利卜把他引入商界。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诚实和正直,这为他赢得了正直的美名al-Amin,即值得信赖的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喜欢叫他al-Amin。麦加的贵族妇女哈迪嘉欣赏他的诚实,并与他携手婚姻。圣妻哈迪嘉后来成为先知最重要的支持者。第一次启示降临的时候,她在精神上全力支持他; 在危险时刻,她总是站在他的身边安慰他。
先知(愿主福安之)过着纯洁的生活,即使那些因为自大而不肯接受他的引导的人也承认他的优秀品质。
伊斯兰教是在14个世纪以前出现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不了解他的正直和善良,即使是犹太人,当他们内部遇到争执时,他们也去找他帮忙,而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总是帮助他们解决争端。他对待基督徒和犹太人一样的公平、公正。
关于公正,他给了阿里如下的忠告:
“在没有听取双方的辩解之前不要做出判断!只有在听取了双方的陈述之后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142]
当先知(愿主福安之)决定从麦加迁往麦地那时,他让阿里帮他退还别人委托给他照管的财物。[143]
先知羞怯的一面
根据教生们的描述,先知(愿主福安之)比一个躲避别人注视的年轻女孩还要羞怯。他从来不大声说话。当他从别人身边走过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地慢慢走过。如果他听到了令人不愉快的谈话,他也从不在人们面前说什么,但他的表情会反映出他的感受和想法,因此,人们在他身边时都很小心自己的行为。因为谦虚,他从不大笑,他做得最多的是微笑。圣训是这样的:
“羞怯来自信仰。羞怯的人得进乐园!无耻来自冷酷,无耻的人将入火狱!”[144]
另一则圣训是这样说的:
“信仰和谦逊是在一起的,如果一个离开另一个,另一个也会消逝。”[145]
“粗鲁的谈话只会带来耻辱!谦虚和庄重无论何时都能令人优美。”[146]
“记忆死亡”,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去除对今世的眷恋才能令人真正谦逊。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经常告诫他的教生要向安拉表达深深的敬意。一次,教生们说他们谨慎的感谢安拉。先知(愿主福安之)说真正的谦虚包括让身心远离受禁止的行为以及记忆死亡。又一次,他说只有真正期望后世的人才能放弃对今世的眷恋,也只有他们才能向安拉展示真正的谦逊。[147]
先知的舍自为人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不仅仅为人们遭受的痛苦感到难过,他还为人们的成功辛勤地工作。《古兰经》中对此有这样的经文:
“你们本族中的使者确已来教化你们了,他不忍心见你们受痛苦,他渴望你们得正道,他慈爱信士们。”(《古兰经》《忏悔》章 9:128)
在这节经文中,至高无上的安拉给予了他的使者两个他自己的属性—— Rauf 和 Rahim,意即最友善的和最仁慈的。
他为他的民众取得胜利而努力,无论何时,当他看到人们在自我完善和正直方面取得了进步时,他就为之欣喜,但依然保持平静。
他不像其他领袖那样只为自己的人民期望好事。相反,他指引他的民众,用他所能做到的各种方式支持他们。一次,一名教生问他如何确定自己的情况是好还是坏,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这样对他说道:
“无论是谁,如果他想通过礼拜获得世俗的利益,而这些好处本应是乐园里的报酬,那他在后世就什么也得不到了。”[148]
他就是仁慈。他的行为、语言、道德对全人类无一不仁慈; 他是人类的指导,为了真正的信仰,他面对最具挑战性的困难和考验; 他用最完美的方式完成了委派给他的神圣任务; 他焦虑而又耐心,甚至安拉给他降示启示,让他不要毁灭在自己的道路上。
为了人类的幸福,先知所表现出的道德高度在《古兰经》里是这样被提及的:“因为他们不信道,你或许气的要死。(《古兰经》《众诗人》章,26:3)
这节经文表明,出于仁慈和怜悯,先知(愿主福安之)期望全人类都相信安拉,以便把他们自己从火狱中拯救出来。
当汉姆扎听说阿布·贾赫勒袭击了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他也攻击了阿布·贾赫勒。他对先知说道:“穆罕默德啊!高兴起来吧!我替你报复阿布·贾赫勒了……”。先知(愿主福安之)说道:
“我与这场报复无关。如果你接受伊斯兰,我会非常高兴。”汉姆扎意识到了这句回答中的智慧,他皈依了伊斯兰。[149]
他高贵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与个人收益、获取物质利益或复仇无关。仔细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先知(愿主福安之)一生从未作过伺机报复的事情。[150]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从未在公众面前纠正过教生们犯的错误。他经常说的话是:“是什么让我看见你做了这事?”[151]
他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归结到正在与他谈话的那个人的身上。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慈悲的里程碑,他总是采用特别的方法避免刺伤教生的心。这些品质在他的行为和言语上都有所体现。让我们思索一下下面这段话吧:
“信士们啊!愿安拉保佑你们平安!愿他照顾你们!愿他保护你们!愿他帮助你们!愿他提升你们的品级!愿他指引你们!愿他把你们置于他的保护之下!愿他使你们远离恶运!愿他为你们保护你们的信仰!”[152]
先知(愿主福安之)是派给众世界的仁慈,是安拉的尊名——至仁(al-Ghafur)和至慈(al-Rahman)——的体现。这两个名字的意思是最宽大的和最富有同情心的。对否认他所传达的信息的人,他觉得很难过,并祈求他们能够得到拯救,脱离火狱。因此,一则神圣的警告降示了:
“如果他们不信这训辞,在他们背离之后,你或许为悲伤而自杀。”(《古兰经》 《山洞》章 18:6)
教生们把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祝福、美德和精神品质用爱和快乐传播到遥远的地方。这就是“为寻求造物主的喜悦而爱所有被造物”的原则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得以分享他的高尚品质和慷慨。他的善良和仁慈像一条宽阔的河流毫无差别地浇灌着所有土地。在他身边,没有一个人是饥饿的、干渴的或孤独的。
他的忠诚
履行诺言是脱离火狱的一个方法,也是先知们和善良的人们的品质。基于这样的品质,生活找到了方向和秩序。这是作人的尺度,也是判断个人和国家的标准。尊重这个标准,人们就能够获得快乐。
先知达到了忠诚的顶峰,是全人类的榜样。关于这一点,阿依莎总是说起下面这个故事:
“一次,一位老妇人来拜访先知(愿主福安之)。他们亲切地说了一会儿话。这位老妇人离开后,我问先知:
‘先知啊!你对这位老妇人真关心!我很好奇,她是谁?’ 先知说,‘哈迪嘉还活着的时候,她经常来拜访我们。要知道 ‘忠诚来自信仰。’ ”[153]
侯奈因事件之后,战败部族里的一些人来找先知(愿主福安之),希望先知释放战俘。其中的一个人说道:“穆罕默德啊!我们的部族里有你的乳母,还有你的奶亲的姐妹。”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诚恳地回答道:“我释放所有属于我的俘虏以及阿布杜穆塔利卜的儿子们手中的战俘。”
迁士和辅士们看到这种高尚的行为后,都纷纷效仿,说道:“我们也为先知释放我们的俘虏。”
结果,数千俘虏在没有支付任何赎金的情况下就得到了释放。[154] 这是为他小时候得到的乳汁而表达的感激和忠诚。对那些压迫民族而言,这是出色的训诫。但不幸的是,人们是健忘的,他人的好处在记忆中很快就会褪色。通常,“忠诚”只是字典里的一个词而已。
在最后的生病期间,先知(愿主福安之)来到清真寺。他走上讲坛,说道:“迁士们啊!友善地对待辅士们吧,人口正在增加,而他们的人数却没有变化:他们一直像我的避风港一样保护着我。用善良对待这些好人吧,原谅犯了错误的人吧。”
先知因辅士们对他的帮助而对他们表达的诚意是我们应该效仿的优秀榜样。他的一生充满了这样诚恳的例子。例如:在迁徙以前,他的敌人策划如何杀害他,而他却想着如何把财物还给他们。
吴侯德战役那天,他把两个教生埋葬在了一起。这两人生前是要好的朋友。他说道:“这是因为今世他们是诚实的朋友。”[155]
先知(愿主福安之)无可匹敌的美德也反映在他的教生们以互爱为基础的生活和相互关系中。在签署侯代比亚合约那天,奥斯曼被派往麦加去告诉麦加的多神教徒先知要来朝拜卡巴天房。多神教徒拒绝了这个要求,但他们允许奥斯曼朝拜。但是,奥斯曼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
“如果先知不能朝拜,我就不能朝拜!……我不呆在先知不被接受的地方……”
而这时,先知(愿主福安之)正在接受教生们的拜伊阿(bay’ah:宣誓听从)。奥斯曼没在,在他的位置上,先知(愿主福安之)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说道:
“我的主啊!这个拜伊阿(bay’ah)是给奥斯曼的!他确实是你的使者的仆人。”[156]
事实上,只有成为真正的信士才能够使我们效仿先知(愿主福安之)。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奇迹的传播者。他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品性,社会因此而获得了具有更高素质的人群。这些素质给文化和文明增添了光彩和荣耀。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指导下,这种人格上的革命性的变化就是无可比拟的奇迹。优美的语言,高雅的举止,值得效仿的行为都成为提高文明的因素,而所有这些都来自先知(愿主福安之)在行为、语言和实践中竖立的榜样。
他在生活的对立面之间建立起的平衡,没有任何缺憾。他平衡了今世与后世的工作。在人类历史上,除他之外,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以与他相比。
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些伟大人物来,他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有着杰出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能力仅限于某一领域,而先知的人格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极为出色。
下面的道德准则是先知(愿主福安之)制定的,表达了他的生活标准:
“我的主命令了9件事:
1. 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人群中,你都要敬畏安拉。
2. 无论高兴还是生气,你要公正和公平。
3. 无论是穷还是富,你要适度。
4. 即使你的亲戚与你切断关系,你也要维护与亲属的关系。
5. 给予剥削你的人。
6. 原谅错待你的人。
7. 沉默的时候静思。
8. 谈话的时候提及安拉。
9. 看的时候吸取教训。”[157]
在他的剑上刻有这样的话:“原谅错待你的人; 帮助你的亲人,即使他们不关心你; 善待伤害过你的人; 说真话,即使这会伤及你的利益。”[158]
胡宰发(愿安拉喜悦他)的讲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
“任何人都不能是寄生虫。一种类型的人说,‘我的反应取决于我周围的人。如果他们对我好,我也会对他们好; 如果他们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他们好。’ 但是,你应该把下面的话当作你的准则:当他们对你好的时候,你要对他们好; 当他们对你不好的时候,你不要跟他们学习。”[159]
他还说,“安拉不喜欢你们做三件事:
1. 说闲话
2. 挥霍
3. 提不必要的问题”[160]
先知(愿主福安之)还说,“你的兄弟遇到麻烦时,不要嘲笑他们,因为至高无上的安拉会把他从麻烦中拯救出来,而让你代替他的位置。”[161]
研究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人可以看出他一直都是仁慈和怜悯的先知,他从未责难过任何人,他是满载压迫的社会里的一位优秀人物。在塔伊夫,当人们用石头砸他的时候,他所做的就是请求安拉指引他们。[162] 10年前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麦加,而当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时,他所显示的只有谦逊和宽容。他甚至没有从奥斯曼·伊本·塔利哈那里拿回卡巴天房的钥匙,而后者拿着这把钥匙已经很久了。他说道:“今天是善良与忠诚的一天。”[163]
他是一位没有为自己的地位留下继承人的苏丹。他说:“我们,先知们,没有遗赠; 我们所留下的是给所有穆斯林的仁慈。”[164] 他给他的教生们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他所竖立的完美榜样。
[1]. 穆瓦塔:《美德》,第8页; 巴依哈葛:《圣训实录》,第十卷,第191页; 库达提:
《名人实录》,第二卷,第192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七卷,第74页。
[2]. 提尔密济:《末日》,第42页; 伊本•马哲:《礼拜的作法》,第174页; 达日米:《礼拜》,第156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451页。
[3].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六卷,第49,86,182页; 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491页; 胡迈迪:《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35页。
[4]. 最小的重量单位。现在等同于一克。一个 qirat 相当于五颗大麦粒的重量。
[5]. 重量的另一种衡量单位。如果我们估计一个 qirat 等于一克,那么,一个 qantar 就可相当于一公斤。
[6]. 布哈里:《买卖》,第100页; 穆斯林:《天课》,第31页; 阿布•达伍德:《奇数拜》,第23页; 达日米:《细心》,第5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467页。
[7]. 布哈勒:《应该归于国库的五分之一的战利品》,第1页; 穆斯林:《圣战》,第54页; 阿布•达伍德:《国家管理》,第19页; 提尔密济:《先知的生平》,第44页; 那萨依:《非穆斯林交的税》,穆宛塔:《教义学》(凯拉姆),第27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4页。
[8]. 达依拉米:《乐园:占纳特•斐尔道斯》,第二卷,第70页。
[9]. 布哈里:《诸遗嘱》,第9页; 穆斯林:《天课》,第94页; 阿布•达伍德:《天课》,第2页; 提尔密济:《苦行》,第32页; 那萨依:《天课》,第50页; 穆宛塔:《施舍》,第8页; 达日米:《天课》,第22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67页。
[10]. 祖赫德 [Zuhd],是伊斯兰教苏菲学说术语。阿拉伯语“Zuhd”的音译,意思是安于贫困。被视为安拉赞许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虔诚的苏菲修士应具备的高尚品行之一。祖赫德常与贫困、安贫相联系,相伴随,其产生同《古兰经》、圣训和早期穆斯林社会状况直接相关。《古兰经》中既有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的启示,也有反对过份的物质享受、重后世甚于今世的内容。《古兰经》中提倡的坚忍、节俭、安贫和赈济贫民等思想,后来被苏菲派视为其行为的经典依据。圣训中也有类似内容。
[11]. 泰格瓦 [taqwa]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术语,穆斯林修身准则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自慎”,“谨防”,“虔诚”,“真主意识”引申为“敬畏真主”。伊斯兰教义学家认为,“泰格瓦”体现着人与造物主的关系。安拉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最高主宰,凡坚定地信仰安拉者,必惧怕安拉的惩罚,而遵从其诫命,扬善止恶,受到安拉的护佑。
[12]. 巴依哈葛:《关于苦行的大型书籍》,第二卷,第367页; 达依拉米:《乐园:占纳特•斐尔道斯》,第三卷,第611页; 阿布•努阿伊木•伊斯巴哈尼:《艾菲里亚的美德》,第八卷,第35页。
[13]. 簛菲克•佳尼:《玛斯纳维译本》,第十一卷,第55页,伊斯坦布尔,1997年。
[14]. 布哈里:《诸誓言》; 穆斯林:《苦行》,第20-25页; 那萨依:《宰牲》,第37页;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48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98页。
[15]. 布哈里:《圣战》,第89页; 提尔密济:《买卖》,第7页; 那萨依:《买卖》,伊本马哲:《抵押》,第1页; 达日米:《买卖》,第44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36页。
[16]. 提尔密济:《末日的属性》,第37页;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50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四卷,第249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五卷,第27页。
[17]. 提尔密济:《苦行》,第47页;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5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132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135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449页。
[18]. 苏佑提:《众哈里发的历史》(哈里发,即代理人),第91-92页。
[19]. 法蒂合•素丹•麦哈穆德((1432-1481),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七代哈里发。公元1453年5月29日,21岁的他成功地率领穆斯林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此后,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据说,他是一名非常虔诚的穆斯林。
[20]. 提尔密济:《苦行》,第29页; 伊本•马哲:《苦行》,第1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57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七卷,第218页。
[21]. 罕百勒:《苦行之书》,第47页; 库达依:《名人实录》,第一卷,第188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七卷,第268页; (伍玛尔也传述过此内容。)
[22]. 伊本•马哲:《苦行》,第1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348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六卷,第193页; 巴依哈葛: 《伊玛尼的分类》,第七卷,第344页。
[23].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158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四卷,第289页。
[24]. 伊本•阿比•阿斯木:《苦行之书》,第一卷,第391页; 达依拉米:《乐园:占纳特•斐尔道斯》,第四卷,第95页; 阿布•努阿伊木•伊斯巴哈尼:《艾菲里亚的美的》,第二卷,第131页; 伊本•阿迪依:《如何辨别真伪圣门弟子》(al-Kâmil fî al-du’afâ),第三卷,第68页。
[25].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412页; 伊本马哲:《苦行》,第15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四卷,第154页。
[26].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76页; 伊本•阿比赛依巴:《按内容分类的圣训》,第六卷,第167页; 玛阿玛日•伊本•拉西德:《集合》,第十一卷,第191页。
[27]. 布哈里:《天课》,第60页; 穆斯林:《天课》,第161页; 那萨依:《洁净》,第105页; 穆宛塔:《施舍》,第1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00页。
[28]. 哲拉鲁丁•鲁米:《玛斯纳维》,第一卷,第1645-1648页,德黑兰,1378年;簛菲
克•佳尼:《玛斯纳维译本》,第二卷,第120页,伊斯坦布尔,1997年。
[29]. 布哈里:《买卖》,第3页; 提尔密济:《末日》,第29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53页。
[30]. 阿布•萨依德•莎希(卒于伊历335年):《按传述世系汇编的圣训》,第一卷,第86页。
[31]. 布哈里:《封斋》,第20页; 穆斯林:《斋戒》,第55页; 穆宛塔:《斋诫》,第37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128页。
[32]. 伊本•萨阿德:《大型总汇》,第一卷,第400页。
[33]. 伊本•萨阿德:《大型总汇》,第一卷,第400页。
[34]. 《古兰经》:《黄牛》章:2:198节。
[35].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九卷,第109页; 哈罖维:《证实一神论的四十段圣训》,第一 卷,第74页; 达依拉米:《乐园:占纳特•斐尔道斯》,第二卷,第52页。
[36]. 伊本•萨阿德:《大型总汇》,第一卷,第405页。
[37]. 伊本•萨阿德:《大型总汇》,第一卷,第405页。
[38]. 玛阿玛日•伊本•拉西德:《集合》,第九卷,第108页; 巴扎日:《圣训实录》,第四卷,第204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86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二卷,第118页。
[39].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六卷,第280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七卷,第48-49页。
[40]. 阿布•达伍德:《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8页;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56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220-221页。
[41]. 提尔密济:《等级》,第1页; 伊本•马哲:《苦行》,第37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5,281页。
[42]. 布哈里:《众先知》,第48页; 达日米:《细心》,第68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3页。
[43]. 那萨依:《聚礼—主麻拜》,第31页; 达日米:《绪论》,第13页; 伊本•黑巴尼:
《正确》,第十四卷,第333页; 哈克木: 《修补》,第二卷,第671页。
[44]. 提尔密济:《殡礼》,第32页; 伊本•马哲:《苦行》,第16页; 哈克木:《修补》,第二卷,第506页。
[45].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30页; 哈克木:《修补》,第二卷,第506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二卷,第64页。
[46]. 巴扎日:《圣训实录》,第九卷,第263页; 阿布•达伍德•塔亚力斯:《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56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174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三卷,第275页。
[47]. 伊本•马哲:《绪论》,第7页; 玛阿玛日•伊本•拉西德:《集合》,第十一卷,第116页; 库达依:《希哈布写的圣训实录》,第二卷,第263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八卷,第31页。
[48]. 布哈里:《细心》,第5页; 穆斯林:《天课》,第114页。
[49]. 巴格达迪:《巴格达史》,第十三卷,第523页; [由伊布拉因•伊本•阿比•阿布拉所传述的这段圣训被视为三传弟子所传述的圣训。请看米孜:《完美的讲述》,第二卷,第144页; 扎哈比:《名学者的生平故事》,第六卷,第325页。]
[50]. 布哈里:《细心》,第38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六卷,第256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58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三卷,第346页。
[51]. 安萨利(加扎利):《迷途指津》,第60页,贝鲁特,1988年。
[52]. 哲拉鲁丁•鲁米:《玛斯纳维》,第四卷,第3323页,德黑兰,1378年。
[53]. 穆宛塔:《头发》,第7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五卷,第225页。
[54]. 阿布•达伍德:《衣服》,第13页; 那萨依:《通奸》,第6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57页。
[55]. 提尔密济:《苦行》,第5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239页; 那萨依:《圣训》,第四卷,第334页; 萨阿尼:《按内容分类的圣训》,第一卷,第206页。
[56]. 那萨依:《通奸》,第54页; 提尔密济:《善》,第6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137页; 伊本•黑巴尼: 《正确》,第十二卷,第234页。
[57]. 提尔密济:《礼仪》,第54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311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150页。
[58]. 阿布•达伍德:《衣服》,第1页; 提尔密济:《祈祷词》,第55页;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16页。
[59]. 提尔密济:《善》,第61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十卷,第193页; 玛阿玛日•伊本•拉西德:《集合》,第十一卷,第146页; 库达依:《希哈布写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74页。
[60]. 布哈里:《伊玛尼——信仰》,第22页; 穆斯林:《诸誓言》,第38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24页; 提尔密济:《古兰经第二十二章的注解》,第1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161页。
[61]. 布哈里:《生计》,第1页; 穆斯林:《苦行》,第41-42页。
[62].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51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页; 达日米:
《绪论》,第10页。
[63].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6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12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五卷,第400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二卷,第263页。
[64]. 布哈里:《礼仪》,第18页;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64页; 伊本•马哲:
《礼仪》,第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六卷,第56,70页。
[65]. 布哈里:《礼仪》,第18页;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64页。
[66]. 布哈里:《宣礼—唤拜》,穆斯林:《拜功》,第191页; 阿布•达伍德:《拜功》,第123页; 提尔密济:《拜功》,第159页; 那萨依:《领拜者》,第35页; 伊本•马哲:
《礼拜的方式》,第49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09页。
[67]. 穆斯林:《伊玛尼——信仰》,第346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127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六卷,第217页。
[68]. 布哈里:《细心》,第26页;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17页。
[69]. 布哈里:《殡礼》,第50页; 穆斯林:《殡礼》,第81页。
[70]. Al-Rahman:拉赫曼,伊斯兰教对安拉的尊称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慈悯者”,汉译本《古兰经》译作“特慈的主”,“至慈的主”,“大慈的主”等。常与“拉希姆”(al-Rahim)一词并列,用于称颂安拉对人的无限慈爱。“al-Rahman”指安拉在今世对世人普施仁慈,而“al-Rahim”则指安拉在后世对穆斯林中的信仰坚定者和行善者独赐恩惠。
[71]. 穆斯林:《圣战》,第104页; 阿布•亚黑亚:《圣训实录》,第十一卷,第35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三卷,第352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223页。
[72]. 布哈里:《众先知》,第54页; 穆斯林:《圣战》,第104页; 伊本•马哲:《末日迹象》,第33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三卷,第254页
[73]. 穆圣的妻子阿依莎遭受诽谤的事件。
[74]. 布哈里:《殡礼》,第23页; 穆斯林:《两面派》,第4页; 阿布•达伍德:《殡礼》,第1页; 那萨依:《殡礼》,第4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18页。
[75]. 布哈里:《礼仪》,第27页; 伊本•马哲:《净礼》,第78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239页。
[76]. 玛日瓦孜(卒于伊历294年):《谨守拜功》,第二卷,第931页; 哈依萨米:《布哈里的圣训书中没有记录过的,实际上是正确的圣训集》,第九卷,第160页。
[77]. 提尔密济:《苦行》,第37页; 达日米:《细心》,第118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63页; 那萨依:《圣训》,第三卷,第443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七卷,第12页。
[78]. 提尔密济:《苦行》,第37; 伊本•马哲:《苦行》,第7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358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七卷,第12页。
[79]. 提尔密济:《等级》,第15页; 伊本•马哲:《绪论》,第11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253,366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五卷,第273页。
[80]. 库达依:《希哈布写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45页; 巴格达迪:《巴格达史》,第七卷,第57页; 伊本•阿迪依:《谁是圣训的再传述者》,第三卷,第248页; 伊本•黑巴尼:《受伤的传述者》,第一卷,第198页; 伊本•哈尕尔•阿斯卡拉尼:《天平的语言》,第二卷,第42页。
[81]. 伊本•凯西尔:《自始至终》,第三卷,第309页。
[82]. 布哈里:《伊玛尼》,第22页; 穆斯林:《诸誓言》,第40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24页; 提尔密济:《善》,第29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58,161页。
[83]. 布哈里:《拜功》,第72页; 穆斯林:《殡礼》,第71页; 阿布•达伍德:《殡礼》,第57页; 伊本•马哲:《殡礼》,第32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353,388页。
[84]. 伊本•哈尕尔•阿斯卡拉尼:《有助于准确区分圣门弟子与非圣门弟子的著作》,第二卷,第598-601页; 伊本•阿布迪力百尔:《如何辨别真伪圣门弟子》(al-Istî’âb fî ma’rifatil-ashâb),第二卷,第542-546页。
[85]. 提尔密济:《善》,第29页; 伊本•马哲:《礼仪》,第1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7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九卷,第124页; 阿布•亚阿拉:《圣训》,第一卷,第94页。
[86]. 布哈里:《释放奴隶》,第17页; 穆斯林:《古兰经里的词语》,第13,15页; 阿
布•达伍德:《礼仪》,第75页;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316,423页。
[87]. 布哈里:《诸圣战》,第35页。
[88]. 穆斯林:《苦行》,第64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六卷,第16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七卷,第155页。
[89]. 穆斯林:《天课》,第69-70页;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58,361页。
[90]. 布哈里:《圣战》,第76页; 阿布•达伍德:《圣战》,第70页; 提尔密济:《圣战》,第24页; 那萨依:《圣战》,第4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73页。
[91]. 提尔密济:《苦行》,第39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502页; 巴扎日:《圣训》,第九卷,第205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十八卷,第310页。
[92]. 提尔密济:《苦行》,第3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62页; 珂斯:《阿布迪•伊本•胡麦迪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46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347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五卷,第157页。
[93]. 提尔密济:《末日》,第15页。
[94]. 提尔密济:《等级》,第54页; 玛阿玛日•伊本•拉西德:《集合》,第十一卷,第306页; 巴扎日:《圣训》,第五卷,第404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一卷,第264页。
[95]. 伊本•阿布迪力百尔:《如何辨别真伪圣门弟子》(al-Istî’âb fî ma’rifatil-ashâb),第一卷,第154页; 伊本•哈尕尔•阿斯卡拉尼:《有助于准确区分圣门弟子与非圣门弟子的著作》,第一卷,第281页。
[96]. 提尔密济:《苦行》,第37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七卷,第12页。
[97]. 布哈里:《伊玛尼》,第22页; 穆斯林:《诸誓言》,第38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24页; 提尔密济:《善》,第29页; 伊本•马哲:《礼仪》,第1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6页。
[98]. 伊本•马哲:《休妻》,第10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七卷,第360,370页; 达热库特尼:《圣训》,第37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十一卷,第300页。
[99]. 与这相同的圣训,请看,布哈里:《伊玛尼》,第22页; 穆斯林:《诸誓言》,第38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24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八卷,第36页。
[100]. 那萨依:《圣战》,第6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429页; 伊本•马哲:《圣战》,第12页; 库达依:《希哈布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02页; 达依拉米:《乐园:占纳特•斐尔道斯》,第二卷,第116页。
[101]. 骆驼喜欢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音乐。放骆驼的牧人们给骆驼唱歌,让它们竞争,看哪个骆驼跑得快。
[102]. 布哈里:《礼仪》,第95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17页。
[103]. 那萨依:《男女关系》,第10页;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28,199页。
[104]. 提尔密济:《喂奶》,第11页; 伊本•马哲:《婚姻》,第50页; 达日米:《婚姻》,第55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472页。
[105]. 伊本•马哲:《生意》,第1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279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十卷,第242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八卷,第239页。
[106]. 布哈里:《屠宰牲畜》,第25页。
[107]. 阿布•达伍德:《圣战》,第47页; 伊本•库扎依玛:《正确》,第四卷,第143页。
[108]. 布哈里:《众先知》,第54页; 穆斯林:《相互问候》,第151,154页; 《善》,第133页; 那萨依:《日食》,第14页。
[109]. 阿布•达伍德:《圣战》,第122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404;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261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四卷,第261页。
[110]. 穆斯林:《苦行》,第74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三卷,第52页。
[111]. 克劳德•法瑞讲述了对所有被造物都提倡仁慈和怜悯的伊斯兰道德:“在你路过邻居家的时候,只要看一下他们的狗和猫对你的态度,你就可以知道他们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了。如果狗和猫想跟你玩,并主动靠近你,你可以很自信地说你的邻居是穆斯林;如果狗和猫对你很防备,那他们一定就是非穆斯林了。”这个情况是身为基督徒的旅游者述说出来的。这幅场景很好地阐述了为了造物主而爱、慈悲和怜悯所有被造物的伊斯兰原则。
[112]. 穆斯林:《善》,第75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1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62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二卷,第308页。
[113]. 提尔密济:《善》,第16页; 哈克木:《修补》,第十五卷,第277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九卷,第41页。
[114]. 伊本•马哲:《礼仪》,第6页; 珂斯:《阿布迪•伊本•胡麦迪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427页; 布哈里:《个人的道德》,第一卷,第61页。
[115].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250,265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285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八卷,第202页; 伊本•阿比•阿斯木:
《苦行之书》,第一卷,第21页; 伊本•穆巴拉克:《苦行之书》,第一卷,第229-230页。
[116]. 布哈里:《礼仪》,第24页; 提尔密济:《善》,第15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265页。
[117].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263,387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四卷,第60页。
[118]. 布哈里:《礼仪》,第24页; 穆斯林:《善》,第140页; 阿布•达伍德:《礼仪》,第123页; 伊本•马哲:《礼仪》,第4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85,160,259页。
[119]. 阿不•百克尔•库罖石:《美德》,第一卷,第105页; 罕纳德•库菲:《苦行》,第二卷,第504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七卷,第84页。
[120]. 伊本•马哲:《为他人提供免费食物》,第58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四卷,第54页。
[121]. 哈克木:《修补》,第二卷,第526页;伊本•阿比赛依巴:《按内容分类的圣训之书》,第七卷,第214页;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三卷,第259页,(请看
《古兰经》《放逐》章 59:9节经文的注释。)
[122].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一卷,第192页; 哈克木:《修补》,第二卷,第29页。
[123]. 那萨依:《法官的道德》,第21页; 阿布•达伍德:《圣战》,第85页。
[124]. 穆斯林:《诸誓言》,第36-38页。
[125].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126页; 提尔密济:《祈祷词》,第118页。
[126]. 布哈里:《创世之初》,第7页; 穆斯林:《圣战》,第111页; 那萨依:《圣训》,第四卷,第405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四卷,第516页。
[127]. 那萨依:《圣训》,第六卷,第382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九卷,第118; 拉比•伊本•哈比布:《拉比搜集的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170页; 塔哈维:《圣训意义的解释》,第三卷,第325页。
[128]. 伊本•哈尕尔•阿斯卡拉尼:《有助于准确区分圣门弟子与非圣门弟子的著作》,第四卷,第538页。
[129]. 伊本•哈尕尔•阿斯卡拉尼:《有助于准确区分圣门弟子与非圣门弟子的著作》,第六卷,第524-527页;伊本•阿布迪力百尔:《如何辨别真伪圣门弟子》(al-Istî’âb fî ma’rifatil-ashâb),第四卷,第1536页。
[130]. 伊本•马哲:《诸传说》,第56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14页。
[131]. 布哈里:《医学》,第55页; 穆斯林:《和平》,第43页; 阿布•达伍德:《血锾制》,第6页; 伊本•马哲:《医学》,第45页; 达日米:《绪论》,第11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451页。
[132]. 在基督教与拜星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教派。
[133].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二卷,第58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79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六卷,第360页; 伊本•阿比赛依巴:
《按内容分类的圣训之书》,第七卷,第342页。
[134]. 布哈里:《对罪犯的惩罚》,第12页; 穆斯林:《对罪犯的惩罚》,第9页; 那萨依:《割贼的手》,阿布•达伍德:《对罪犯的惩罚》,第4页; 伊本•马哲:《对罪犯的惩罚》,第6页; 达日米:《对罪犯的惩罚》,第5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六卷,第162页。
[135]. 布哈里:《启示降临之初》,第5-6页; 那萨依:《斋戒》,第2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88,363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八卷,第225页。
[136]. 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57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三卷,第107,259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卷,第354页; 伊本•库扎依玛:《正确》,第四卷,第70页。
[137]. 提尔密济:《善》,第40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三卷,第27页; 伊斯玛伊力:《集合》,第三卷,第733页;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七卷,第428-429页。
[138]. 提尔密济:《善》,第41页; 塔亚力斯:《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93页; 库达依:
《希哈布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一卷,第211页。
[139]. 提尔密济:《生平叙述》,第16页; 阿布•达伍德:《天课》,第40页; 达日米:《天课》,第26页; 哈克木:《修补》,第一卷,第574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180页; 巴扎日:《圣讯实录》,第一卷,第263,394页。
[140]. 迪拉姆(derhem)阿拉伯的货币单位。
[141]. 哈克木:《修补》,第三卷,第270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三卷,第259页; 米孜:《最美的点缀》,第五卷,第301页; 伊本•穆巴拉克:《苦行》,第一卷,第185页; 库尔图比:《古兰经注释》,第十八卷,第28页。
[142].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90页。
[143].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一卷,第482页; 伊本•凯西尔:《自始至终》,第二卷,第176页。
[144]. 布哈里:《伊玛尼》,第16页; 穆斯林:《伊玛尼》,第57-59页; 阿布•达伍德:
《圣训》,第14页; 提尔密济:《伊玛尼》,第7页; 那萨依:《伊玛尼》,第16页; 伊本•马哲:《苦行》,第17页; 穆宛塔:《美德》,第10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56,147页。
[145].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八卷,第174页,第四卷,第374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六卷,第140页。
[146]. 穆斯林:《善》,第78页; 阿布•达伍德:《圣战》,第1页。
[147]. 提尔密济:《末日的属性》,第24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387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359页; 伊本•阿比赛依巴:《按内容分类的圣训之书》,第七卷,第77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七卷,第226页。
[148].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134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二卷,第32页; 哈克木:《修补》,第四卷,第346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五卷,第334页。
[149].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一卷,第292页; 哈克木:《修补》,第三卷,第213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三卷,第139页; 伊本•凯西尔:《自始至终》,第二卷,第32页。
[150]. 布哈里:《生平叙述》,第23页;穆斯林:《圣门弟子的美德》,第77页;阿
布•达伍德:《礼仪》,第4页; 穆宛塔:《美德》,第2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130-223页。
[151]. 布哈里:《诸誓言》,第3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四卷,第534页; 哈克木:
《修补》,第二卷,第515页。
[152]. 巴扎日:《圣训》,第五卷,第395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四卷,第208页; 阿布•努阿伊木•伊斯巴哈尼:《艾菲里亚的美德》,第四卷,第168页; 巴格达迪:
《解说之书》,第二卷,第147页。
[153]. 哈克木:《修补》,第一卷,第62页; 库达依:《希哈布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二卷,第102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六卷,第517页。
[154]. 布哈里:《简史》,第一卷,第5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五卷,第271页; 阿不•百克尔•库罖石:《美德》,第一卷,第116页。
[155]. 伊本•阿比赛依巴:《按内容分类的圣训之书》,第七卷,第367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五卷,第299页;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二卷,第98页。
[156].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324页;伊本•阿布迪力百尔:《前言》,第十二卷,第148页;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二卷,第315页; 伊本•凯西尔:《自始至终》,第二卷,第169页。
[157]. 那萨依:《错误行为》,第62页;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148页; 伊本•阿比赛依巴:《按内容分类的圣训之书》,第六卷,第45页;泰伯里:《中等总汇》,第五卷,第328页。
[158].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四卷,第148页; 哈克木:《修补》,第二卷,第563页; 泰伯里:《大型总汇》,第十七卷,第269页; 巴依哈葛:《穆圣的言行》,第十卷,第235页。
[159]. 提尔密济:《善》,第62页[由阿布都拉•伊本•麦斯吾提所传述的这则圣训被视为圣门弟子的圣训。请看泰伯里:《大型总汇》,第九卷,第152页; 阿布•努阿伊
木•伊斯巴哈尼:《艾菲里亚的美德》,第一卷,第137页; 伊本•赵孜:《好人当中最好的人》,第一卷,第421页。]
[160]. 布哈里:《天课》,第53页; 穆斯林:《宰牲》,第12-13页; 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二卷,第327,360页; 伊本•胡扎伊玛:《正确》,第一卷,第10页。
[161]. 提尔密济:《末日》,第54页; 泰伯里:《中等总汇》,第四卷,第111页; 库达依:《希哈布搜集的圣训实录》,第二卷,第77页; 巴依哈葛:《伊玛尼的分类》,第五卷,第315页。
[162]. 布哈里:《创世之初》,第7页; 穆斯林:《圣战》,第111页; 那萨依:《圣训》,第四卷,第405页; 伊本•黑巴尼:《正确》,第十四卷,第516页。
[163]. 伊本•黑夏木:《众先知传》,第二卷,第412页; 伊本•凯西尔:《自始至终》,第二卷,第300页。
[164]. 布哈里:《应该归于国库的五分之一的战利品》,第1页; 穆斯林:《圣战》,第54页; 阿布•达伍德:《国家管理》,第19页; 提尔密济:《先知传》,第44页; 那萨依:《非穆斯林交的税》第9页; 穆宛塔:《教义学》(凯拉姆),第27页;《罕百勒:《穆斯奈德圣训实录》,第一卷,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