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录

全善(birr)

在《古兰经》里,立行善功被称为“全善”,就像忘我一样,也是一项尊贵的品质。先知(愿主福安之)是具有所有高贵品质的典型,在全善上,他所达到的高度也一样无人能比。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先知(愿主福安之)弄了两根密斯瓦克(清洁牙齿用的一种树枝)做牙刷,一根很直,粗细正好,另一根弯弯曲曲的,不是很好看。先知(愿主福安之)自己留下了那根不好看的,把好看的那根给了别人。一位教生说:“安拉的使者啊,那根好看的更适合你!”先知(愿主福安之)回答道:“人们将被问及是否注意到了与自己在一起的人的权利,哪怕这个人只与你在一起呆了一小时。”就是这样,事无巨细,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处处都把穆斯林兄弟的需要放在自己的权益之上,处处都显示出了他的无可比拟的无私和对善功的细致入微的理解。[1]

下面这个故事是又一个全善的例证:一天,在清真寺里,教生们聚集在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周围,听他讲话。先知(愿主福安之)背诵了这节经文:“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仪姆兰的家属》3:92)

这节经文深入到了教生们的心中,每个人都想着把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施舍出去。这个时候,一位教生站了起来,信仰之光让他的脸熠熠生辉。这位教生就是艾卜·塔里哈(愿主喜悦他),他有一个种有600棵枣树的果园,这个果园离先知的清真寺非常近,他非常喜爱这个果园。他曾邀请先知(愿主福安之)到自己的果园做客,以此获得祝福。

此时,艾卜·塔里哈站起来说道:“安拉的使者啊,在我的所有财产中,我最爱的是你来过的这座果园,但是现在,为了安拉,我把它送给他的使者了。安拉的使者啊,你愿意怎样处置它就怎样处置它吧,把它送给穷人吧。”说完,他出了清真寺,向果园走去。来到果园,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正坐在树荫下乘凉。艾卜·塔里哈没有进果园。他的妻子问道:“艾卜·塔里哈啊,你怎么不进来?”艾卜·塔里哈说道:“我不能进去,你也应该拿了你的东西出来。”“为什么?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果园吗?”他的妻子很吃惊地问道。“不,从现在开始,它已经属于麦地那的穷人了。”然后,他把经文背诵给她听,并告诉了她他做出的决定。他的妻子问道:“你是以你自己的名义还是以我们俩人的名义把果园捐出去的?”“以我们俩人的名义。”然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妻子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说道:“愿真主喜悦你,艾卜·塔里哈!我也想过同样的事,但我没有勇气告诉你。愿真主接受我们的施舍!我这就去拿东西,跟你一起走!”

如果人人心中都拥有高尚的道德和爱,那幸福祥和的气氛笼罩整个世界就并非天方夜谭。要真能那样,那该多好啊!正是崇高的精神道德和无私的爱,让艾卜·塔里哈做出了这样的牺牲。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鼓励人们施舍,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东西。艾卜·宰尔(愿安拉喜悦他)是一位非常贫穷的教生,但先知(愿主福安之)照样鼓励他施舍:“艾卜·宰尔啊,你做饭的时候多放一点水吧,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和邻居一起分享了。”(穆斯林,《全善》Birr, 142)

在施舍上,信士应该是体贴的、敏感的、友善的、无私的、慷慨的、仁慈的、怜悯的、热情的,他们应该像夜晚的月亮,照亮别人的路。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贫困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所以,看望生病的人、安慰孤独的人、帮助贫穷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安拉表达的感谢。与贫穷的人分享我们的所有,他们的心因此而感到快乐,这是我们的精神道德在今世获得进步的手段,在后世获得优美报酬的源泉。

我们的主啊,请让所有的仁慈和怜悯都成为我们精神生活里的无尽宝藏吧!请让我们也成为效仿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忘我的人中的一员吧!

阿敏!

[1].     安萨利,《神学复苏精义》, V.II, 第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