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录

社会服务的礼貌

在真主大道上的社会服务

真诚与仁爱是走向真主大道的道德基础,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坚守主道,为民服务”,使道德成为最有实际意义的行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是:“真心为民服务的人,也得到了其它人的服务。”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为,是神圣而高尚的步伐,每迈出一步,都体现了光辉事业的精神。

真主所派遣的历代使者,以及所有遵循真主大道的历代先贤,他们都是在这条道路上得到品级的擢升。换句话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所有真主的使者与社会贤达精英们,都是高尚道德的展现,正如一段圣训说:“民族之魂者,就是那些真心为民服务的人。” (Daylami,Musnad,II,24)

因此,真心实意为民众无私服务的行为,是通往正道最高峰的道路。甚至一点些微的善功,都比日夜礼拜和祈祷更为耀眼,能获得真主的喜悦。

曾经有一次,先知穆圣带领着一些弟子外出旅行。他们忍受着炎热的天气,长途跋涉,其中有许多人守着斋戒。当日落西山,接近傍晚时刻,大队人马决定驻守下来,安营扎寨,但是所有守斋戒的人都已经疲力尽,挪动脚步都很吃力。在如此情景下,那些没有守斋戒的弟兄主动干活,搭建帐篷,埋锅造饭,让守斋戒的人在一旁休息。在晚间开饭的时候,先知穆圣说:“今天,那些没有封斋的人,获得了真主更多的赏赐。”(Muslim, Kitab al-Sawam, 100-101)

先知穆圣对他弟子的教导,言行一致,处处以身作则,随时都以生活的实例教育他的弟子们,帮助他们成为穆斯林新社会的中流砥柱。例如在他号召麦加穆斯林向麦地那迁移时,他决定在麦地那郊外建造第一座清真寺,即库巴清真寺。先知穆圣亲自参与了建寺劳动,他同弟子们一样背运砖石,许多弟子请求他停止劳动,到阴凉处监工,但他尽力坚持同大家一起工作。他对社会的真诚服务精神与对待民众的仁爱之心,任何人无法比拟。他的一生都尽心尽意地奉献给了全人类以及万物生灵。

我们引证以上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于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向社会公众服务,是全体穆斯林都应当坚持的高贵圣行。也就是说,虔诚敬畏真主和服从使者的优秀穆斯林都深藏在真心为民服务的人群中,他们很普通,但品德很高尚。在真主的大道上,为民服务与服务社会,都是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尽个人的努力,给大众带来福利。仁慈的社会服务,是穆斯林向社会搭建的精神台阶,帮助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全人类的人性质量。无容置疑,向社会施予真诚服务的人,比起那些受惠者,应当会得到真主更多的喜悦和恩赐,

一个经常向社会提供无私奉献的人,犹如日夜奔腾的河流,滋养着周围无数生命。这条河流入大海,同大能的真主融为一体。这样的人并不罕见,他们也许是帝王,也许是平民,但都自称是真主的奴仆。当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赛里姆一世(1512–1520)听到大伊玛目在演讲中对他赞美说:“当今的赛里姆苏丹王,是两大禁寺的监护。”他当时就泪流满面地回应说:“不要这么说,我只配做这两座禁寺的仆人。” (Khadim al-Haramain al-Sharifayn)

中亚的一位中世纪著名苏菲思想家和诗人伍白杜拉•艾赫拉勒(1403–1490),有人问他是怎样达到如此境界的,他回答说:“我们努力提高自己,走上高尚的道路,不是依靠闭门读书,而是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中去,对社会热忱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我所选择的道路,是服务社会。”他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说明了人生有不同的旅途,如果没有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任何求知的努力都等于劳而无功。

我们都希望我们所行的善功,能为真主接受,并且受到真主的赏赐,须知必须遵循某些条件这个愿望才能达到。为真主所能接受的善功必以纯洁的善意与无私的精神为前提,并且要有真诚的举意,为社会服务的一切行为,只是为寻求真主的喜悦。也就是说,任何行为,其目的不是图谋个人利益或沽名钓誉,有为名或为利的私心,而是为了谋求今后两世的真主恩典和永久享有真主赏赐。点滴的善功,感动天地。真诚的为民服务行为能获得真主的喜悦,成为个人灵魂得救的快捷方式,即使如圣训上说,施舍或助人的现有能力只是半粒蜜枣。

伍白杜拉•艾赫拉勒说:“有一次,我走进一处市场,迎面一个人向我乞讨。他说:‘我饿得难受。求你凭着真主的名义给我一些食物吧!’我当时身无分文,只有头上缠着的一块薄布。我去到一家饭馆,对掌柜的老板说:‘我这块头巾,虽然旧一些,但是还算干净,你可以用来擦桌子洗碗。是否能换给我一点食物,给这位穷苦兄弟?’他给了那人一些食物,但不要我的头巾。我说这是我的诚意,请他不要拒绝。我坐在那里,一直到那位老兄狼吞虎咽吃完饭才离开,虽然我自己也是饥肠辘辘。”

后来,伍白杜拉成为一名富翁,拥有一处大牧场,雇佣了数千名工人。他不因为自己的富有而忘记帮助穷苦人,一直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好品行。例如他曾说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在撒马尔罕的库特普丁经学院里,住着四名病人。他们患有严重的腹泻,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我每天去照顾他们,给他们洗澡,洗衣服。由于时间长了,我也患了他们同样的疾病,但是我努力支撑着,继续照顾他们。”

伍白杜拉是一位人所共知的大学者,而且以待人善良、乐善好施而出名。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说,在历史上这样的伟大学者不计其数,他们为真主而慈善的高尚行为,都是我们今天的好榜样。我们穆斯林所拥有的一切财富,不论多寡,都包含着向社会奉献的责任,而发自内心的真诚慈善最为高贵。能为他人的需要而付出自己心爱财富或能力的人,他立即会从受惠者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回报,提升他的人格品级,达到伍白杜拉所说的精神境界。伍白杜拉遗留给人间的许多优美的传说和轶事,就是最好的证据,人们对他有口皆碑。

马鲁夫•卡扎西是公元九世纪出生在巴格达的苏菲伊斯兰学者,他父母都是基督教徒,但他从幼年时就决心选择了伊斯兰,成为他终生坚守的信仰和研究的课题。他的信仰功修注重实际行为,并且为世人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美谈。有一次他接待了一名有病的旅行者,此人十分贫穷,病情很重,秃头,面色惨白,体力不支,随时都可能瘫痪在地。马鲁夫把他接到他家的客房,给他安排了床位,帮助他安顿了下来。但是这个病人日夜呻吟,不停地呼叫,使同室的人无法睡眠。所有的人都忍受不了这般烦恼,纷纷搬离了那里,只有马鲁夫和他的妻子对他容忍。

马鲁夫夫妇对这个特殊的病人给予了耐心的照料,有求必应,帮助他安神休息,解除痛苦。有一天夜里,马鲁夫实在熬不住了,便睡着了。这个病人毫无感激之情,整天表示不满,看到马鲁夫睡倒在他身旁,怒不可遏地谩骂起来。他说:“我听说你是一名贤士,因此来到这里。原来都是虚假的传闻,你算是什么贤士?你们这种人,我见到的多了,表面上对人笑瞇瞇,那都是虚伪表现,不是真情实意,内心里照样十分肮脏。这种人只会要求别人信仰虔诚,自己可做不到。看看这个人就知道了。我在病中这么痛苦,他竟然在我身边睡着了,一点都不为我着想。这叫做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的饥渴。这种人怎么能体会到一个病人的难受?”

马鲁夫对这一切侮辱的言词都忍耐着,谅其是一个病人,心情可以理解,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但是他的太太却按奈不住心中怒火,为她丈夫愤愤不平,说道:“那个疯老头说的什么,你都听到了吧!我们不能再挽留他了,免得继续对你侮辱。通知他想办法到别处去安身。人家的一番好心,总希望能得到理解,这样不知情义的人,对他们好,等于是害了他们。一脑袋瓜的虱子就不配用绣花枕头,只配枕在石头上。”

马鲁夫耐心地听完了他妻子的一番怨言,微笑着对她说:“亲爱的妻子啊!为什么要为他的言词生气呢?如果他说了什么不合适的话,那是针对我说的。如果他的表现不礼貌,那也是对我的不满。你没有看到吗|?他很痛苦,夜不安眠,无精打采。你知道,这正是考验我们是否真的对人能容忍,有仁慈之心。”

十二世纪的著名波斯旅行家、行吟诗人谢赫•萨迪熟知历代高尚的学者和他们崇高的品德。他对马鲁夫的事迹有这样的评述:“当你感觉到健康有力的时候,承受安抚穷苦人的忍耐,这就是对人类服务的好品行。”

他说:“充满仁爱的心,是怜悯的心。假如你是一个表面化的人,只善于表现,当你寿终正寝时,你的名字也同你的身体一样很快腐朽。如果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做过一生善功,你的生命将永垂不朽,因为你的奉献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是否看到过在卡克赫城郊,有数不清的荒冢,没有人记得他们,没有去游坟为他们做追思纪念,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马鲁夫•卡扎西的坟墓。”(卡克赫位于巴格达城郊的底格里斯河西岸地区 —- 译注)

古代的苏菲学者有一句名言:“苏菲的真正意义,是亚尔(朋友),而不是巴尔(负担)。”这句话的本意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能成为其它人的负担,而要为别人挑起负担。对社会大众的怜悯之心与慈善服务,如同打开了仁慈之门,是建设美好穆斯林社会的阳光大道。把虔诚祈祷时的真感情转化为对社会的慈善服务和奉献精神,显示出高贵的社会价值。对社会的慈善服务而又不伤害受惠者的感情,真心为真主而施舍,才能构成被大能真主所接受的善功。正如中世纪的苏菲大学者阿布杜拉•穆纳兹尔说:“慈善服务的态度比慈善的物质更为珍贵。”

毛拉维•鲁米对这个专题也有许多论述,他说:
“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服务,一切都是为了真主;受惠者对你的慈善是否接受,对于你会有什么区别呢?真主恩赐你的给养还有哪些不够充分?与真主的无限慈恩相比,人类能给予你多少呢?所以,应当把你的注意力和心灵的视觉从对他人的感谢中转移到真主给你的巨大恩惠上来。”

“充满仁爱的心,是怜悯的心。假如你是一个表面化的人,只善于表现,当你寿终正寝时,你的名字也同你的身体一样很快腐朽。如果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做过一生善功,你的生命将永垂不朽,因为你的奉献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是否看到过在卡克赫城郊,有数不清的荒冢,没有人记得他们,没有去游坟为他们做纪念,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马鲁夫•卡扎西的坟墓。”

这些描述是苏菲学者们向人们的灵魂发出的呼吁,努力阐明慈善的高贵与俊美。十四世纪的中亚学者艾米尔•库拉勒对他的弟子巴维丁•纳合西班迪说:“安抚人们的灵魂,帮助弱者。保护弱者,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并没有到处求救,向社会大众呼吁援助。他们的生活是知足的,心情是平静的,在对真主的感恩中安分守己。你们应当寻找这样的人。”

巴维丁当初接受了苏菲教团的思想之后,决心从社会慈善服务中寻求精神上的彻底解脱,他在他的家乡(布哈拉)尽其所能服务社会:帮助贫苦人、救助患病者、喂养生病的动物、清理街道卫生,许多年如一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排除私心杂念,一心为公众服务。

他自述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据我师傅的指引,尽力为社会服务。这些就是我们苏菲信徒的教导,决心把我自己修炼到走到大街上见人就让的彻底忘我程度。一连许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感觉到了成果;当我向真主静静祈祷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痛苦的人向我求救的呜咽声。”

《古兰经》说:“他们劝善戒恶,争先行善;这等人是善人。”(3:114)他们的善功,是发自内心里的善意,因此而产生善良的行为。这种人具有先知的品格,只有经过长期慈善训练的真信士才能达到如此心灵境界,成为真主的朋友。他们胸怀信仰的激情走遍天涯海角,用他们的行动去感化世人,为历史留下金光灿烂的篇章。

当年,跟随先知穆圣完成他最后一次朝觐的弟子大约有十二万人(公元632年),后来有十万人都离别了在麦加和麦地那,离乡背井走到世界各地去传播伊斯兰。他们都是圣门亲传弟子,虔心为主道而奋不顾身的早期穆斯林英雄,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葬身在异国他乡,如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甚至远在中国的领土上。继续留在麦加和麦地那的圣门弟子们承担起了誓死保卫和建设伊斯兰基地的神圣使命。

圣门弟子哈利德•阿尤布(576–674)曾经两度来到伊斯坦布尔城门外,最后一次是在他80多岁的高龄,成为安葬在伊斯坦布尔城外的烈士。他是数万名圣门弟子中烈士的典型,为了弘扬真主的正道,走遍天涯海角,历尽千辛万苦在所不辞,抛出自己的全部生命和财产只为唤醒世人接受真主的正教,提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争取真主赏赐两世吉庆的恩典。这是穆斯林先贤们所展现的慈善与社会服务的最高境界,表达了他们对高尚的精神世界真诚追求。

瓦哈布•卡伯夏,又名赛义德•宛葛思(595–664),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圣门弟子,他的坟墓坐落在中国的广州城内。他受先知穆圣亲自派遣,远行到中国去传送伊斯兰宝典,当年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跋山涉水须行走一年多的路程。因为思念真主的使者,许多年后,他从中国走回麦地那,但遗憾的是,无缘相会,不知先知穆圣早已归真。当时他想到,纪念至圣的最好方法是继续他所受委托的使命,因此再次返回中国,最后在他的使命中归真,安葬在那里,他的坟墓迄今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穆斯林瞻仰。

他们的奉献精神达到了人间极致,证实了人性中最坚定的信仰和对人类最强烈的慈爱。他们的仁爱之心,通过他们的艰苦卓绝精神,就像闪耀的明星,照亮了通往真主的康庄大道。当然,他们都不是普通人,而是在真主使者精心调教和培训下成长的人类精英,能为真理付出一切代价和生命。从所有圣门弟子在跟随先知穆圣的表现中,我们总结出了他们所具有的九点杰出的表现:

1,真诚服从真主的命令,远离真主所禁止的一切事物。根据真主的启示坚定地走在真主的大道上,一如既往,从不回头。

2,尽心尽意服从真主的使者,唯命是从,永远遵循他指引的方向,奋斗到底。

3,对伊斯兰的老人表示真诚的尊敬;尊重他们的经验,顺从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生活。

4,孝敬父母,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欢乐,表现高尚道德,从不违拗他们的意愿。

5,对儿女子孙展现慈爱,尤其关心他们的信仰和精神成长,盼望他们成为优秀穆斯林。

6,关心亲戚,并为他们服务,经常去看望和帮助他们。

7,热爱信士们,关心他们的疾苦,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

8,热爱人类,对全人类都表示关怀,助人为乐,天下为公,不分彼此,一律平等。

9,热爱所有生灵,任何物种都是真主造化的生命形式,作为代治者的人类,都有责任关心与爱护它们。

这些全世界穆斯林遵循为楷模的行为准则,是穆斯林教育中的经典内容。我父亲穆萨•托普巴思经常用中亚十四世纪苏菲大师阿里•拉米特尼的事迹举例。他说:“许多人有一种坏习惯,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总要提醒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很少有人把自己对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他们自己在享有真主的恩典。如果能把帮助别人看作是自己获得的真主慈爱,应当表示感谢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那么,人人会对你感到高兴,不再有怨气。”

不论是否有特别的意识,我们所努力功修的目的是为我们的灵魂寻找拯救,或者说是心灵深处获得安宁和平静。这是存于内心里的精神财富,是在向社会表达慈爱和慈善服务中获得的成果,这种愉快只有在崇拜真主的时候才能领悟到。因此,真信士在看到有奉献自己服务的机会绝不会轻易放过,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如获珍宝。世上会有许多种见义勇为的人,他们怀有不同的目的或动机,但谁也比不上坚定为真主而服务社会的真信士。

当心灵中奠定了向社会服务的根基,它的作用将把真主的仆人转变成直奔永久目标的旅行者。这样的人心中不会存有哈贾吉式的粗暴与野蛮,只会有仁义与慈善的激情。(哈贾吉是伍麦叶王朝时代的一名将军,以心狠手辣出名 —- 译注)知识、善良和道德引导一个人在长期慈善服务中养成了优秀品性,对他们的报偿是优美的精神收获,将伴随着他的永生。因此,真正的仁爱,是扎根在深刻的真诚服务土壤中的丰硕成果,因为心灵深处珍藏着真主的仁慈和恩典。

如果生活远离这些基本道德,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巨大损失,真悲惨!而心中充满仁爱与善良的人,坚持以慈善服务社会,他们是多福的人。

真主啊!求你引导我们寻求你的喜悦,使我们的心中充满来自你喜悦的仁慈、喜庆和激情。求你引导我们向所有生灵表达慈善的关怀,以求获得圣门弟子们所获得的同样慈恩。

阿敏!

一,伊斯兰是人性的复兴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文化传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人性的探索,对人性的认识各有论断,确定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位置。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哪家的思想或理论真正迈入了理想的境界,而唯有伊斯兰达到了对人性理解的巅峰。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有依赖人类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人类大脑功能的局限,不可能出现超越常规的奇迹。伊斯兰的思想与众不同,因为是来自造物主的意志,为人类在宇宙间确认了最平衡、最稳定而又最适宜的位置。在一个宏伟的宇宙万物机体之中,人类与许多物种并存于世,承认自己微不足道的地位,感受到无限睿智与大能真主的存在。相比之下,产生其它思想或信仰体系的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果,他们的局限性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人类正确道路的向导。他们把信徒们丢弃在迷茫之中,不知出路在何方。

历史的事实证明,真主派遣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出现在人世间,向迷茫中的人类传达了真主的怜悯和仁慈,拥抱全人类。他本人以身作则,表现了对所有人的仁爱和关怀,成为完美的人道主义示范。他出现在一个人类文明最卑劣与落后的地方,人们从小就习惯了杀戮、欺诈、压迫与愚昧,世界文明笼罩在暗无天日的雾霭之中。他用仁慈的心训导一个蒙昧社会,人人都获得了拯救,精神升华,思想明亮,每个人都变成了“夜空中的明星”。他的弟子们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人性改造,成为杰出的人类精英,例如穆斯阿布•欧迈尔。

穆斯阿布与他的伙伴阿萨德•鲁拉勒一同来到麦地那郊外的奥斯部落的艾什哈勒领地,去向他们传播伊斯兰正道。那个领地的居民都崇拜多种偶像,他们的两个头目是萨德•穆阿兹和乌赛德•胡代耶。萨德听说欧迈尔来到他们村寨时,立即命令乌赛德说:“你还在那里愣着干什么?赶快把这些家伙们赶出去。他们来到这里,没别的,无法是来蛊惑人心,耍弄把戏。”

乌赛德带领几个人出了村寨会见了穆斯阿布和他的伙伴,对他们辱骂和大声斥责。举起手中的矛枪,指着他们说:“如果还想活下去,马上给我离开这里!”

穆斯阿布面带微笑地说:“能否请你先坐下,我们此来有几句话想告诉你们。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位很聪明而且理智的人,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话有道理,你就听;如果你不喜欢,我们也就不打搅你了,同你说再见。”

乌赛德想了想,放低了手中的长矛,他回答说
“好吧!有话快说。”穆斯阿布和他的伙伴阿萨德向他讲述了许多伊斯兰的基本道理,乌赛德等人听得入神,表示愿意加入伊斯兰信仰。乌赛德听完之后,便回到了萨德身边,并且向他汇报说:“我们静静听了他们的一番言论,觉得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萨德对乌赛德的言行甚为失望,决定亲自走一趟,去把这两位不速之客赶出村寨。穆斯阿布以同样的方式向他微笑,要求他静听他说几句话。他同他的伙伴简明扼要地讲解了认主独一的新思想,列举了许多现实例子。萨德也是听得入神,从情绪动摇转变为兴高采烈,彻底信服。这两位头目最终率领全村寨的人皈依了伊斯兰,为麦地那的穆斯林社会增添了新的实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当年圣门弟子们传播正道时屡见不鲜的事例。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他们当时在先知穆圣教导下所达到的信仰高度,足以说服任何人,写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他们深信:“那些想杀害你们的人,从你们身上得到新生。”

有真理在手,无所畏惧。先知穆圣在传播伊斯兰正道的过程中,表现了高度的宽容和仁慈,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宽恕了任何曾经仇恨过自己的人,甚至罪恶累累的人,如杀害了他伯父的凶手瓦赫西。他对所有人的怜悯和善良超越了对仇敌的气愤和怨恨。他给人间带来的真理,如同清清的河水,扑灭了无知与愚昧的火焰,洗涤了人世间各种腐朽的污秽。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是一个野蛮、缺少人性的时代,正如一位土耳其著名诗人迈赫麦德•艾尔索伊形容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牙齿,连他的亲兄弟都会把他吃掉。”伊斯兰的出现,挽救了整个地区,把那里的人群从荒蛮与兽性中解救出来,并且引导他们建设高度文明的人间社会。

先知穆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攀登上了真理的顶峰,而他本人始终都走在队伍的前面,勇往直前。在二十世纪之初,有一群信奉基督教的学者在荷兰的海牙开会,他们会议的主题是遴选一百位在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根据历史名人遴选委员会确定的标准和条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投票表决,发现百人之中位居榜首者是先知穆罕默德,因为各项指标得分最高,非他莫属。

回顾当初伊斯兰在阿拉伯兴起的年代里,在所有圣门弟子中,百分之九十是因为敬服先知穆圣的处世为人,被他的榜样力量所感动,决定放弃传统信仰而选择伊斯兰成为终身奋斗的目标。甚至当时的穆斯林敌人,他们对先知穆圣领导的事业恨之入骨,谩骂他是“骗子”、是“压迫者”,但对他本人优美的言行,无不敬重得五体投地。

凡是皈信伊斯兰而且决心为之奋斗的人,应当知道伊斯兰出现的终极目标是复兴人性。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必须重视和关怀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因此,伊斯兰的使命之一是引导并培训最优美的行为,使高尚的文明大行其道,成为众生喜悦的生存环境。这是对旧世界的改造和创新,因此必须与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克服陋习,建立新风气,充分展现优异的人性。只要把人性中最美好的积极因素发动出来,成为人人自觉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

因此,从先知穆圣承担起最后使者的第一天起,他遵循真主的命令确定了这个目标,与人为善,帮助人们提高信仰觉悟和道德风尚。伊斯兰坚持既定目标,一千四百年来坚定不移的努力和奋斗,培育过千千万万的虔诚信士,他们都是深受社会赞美的好榜样。伊斯兰使蒙昧的人群转变成文明的人,知经达理,遵循礼仪,表现仁慈、善良、友爱。例如欧麦尔•卡塔布,他在皈依伊斯兰之前是人所共知的野蛮人,曾经活埋他的女儿,但成为穆斯林之后,心地转为善良和仁慈,走路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伊斯兰代表了一个充满同情与仁爱的灵魂,到处巡视,寻找施加恩惠的地方。仁慈的种子在心田中发芽生根,释放出来的是鲜艳的人性花朵,以优美和雅致的姿态为两世幸福和吉庆而努力工作,因为伊斯兰的使命,就是复兴俊美的人性。凡是从伊斯兰崇高体系中产生的举动或行为,都表达了人性最优雅的内在真情。突厥诗人尤努斯•埃姆雷在他的诗句中写道:

让我们互相友好

让我们做事简单

让我们彼此恩爱

可以让任何人来管理这个世界。

仁慈是一种精神武器,曾在历史上展现过巨大的威力。曾经有一个被俘虏的武士对逮捕他的指挥官说:“你们的仁慈真可怕!好残酷啊!使我不得不爱我的敌人。”

如今的世界,很不正常,一切是非都被那些不幸的无知之徒颠倒了!他们竟然把伊斯兰同“恐怖”挂钩,牵强附会在一起。这倒像是向着灿烂的阳光糊泥浆,白日做梦。他们的手段很愚蠢,只能向一些无知的民众散布谎言,无中生有,空穴来风,污蔑造谣,用恐怖吓唬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因为伊斯兰的宽容,善意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有错误、有罪过的人,所以他们找到了借口,这些人受到伊斯兰的保护,所以证明伊斯兰可怖,给世人造成威胁。

自从伊斯兰出现于世,坚守着最基本的原则:公正与仁慈,不论对待什么人,穆斯林或者非穆斯林,一视同仁。伊斯兰反对任何形式的粗暴和野蛮行为,伤害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家庭和个人尊严看作是份内的责任,让人们感到宽心、依靠和信托,帮助建立一个团结、友好与稳定的社会秩序。伊斯兰思想与当代所宣称的“恐怖主义”丝毫不沾边。恰恰相反,伊斯兰有明文禁止一切可能产生使人们感到惊慌失措的行为。

根据圣门弟子穆斯林•哈利斯的传述:真主的使者派遣我们奔赴前线。当我们接近目标的时候,我快马加鞭急速前进,超越了弟兄们。我抢先一步进人对方营地,我同他们耐心地交谈,说明我们是认主独一的穆斯林,无意伤害他们。最后对方宣布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双方停止了对抗。

我的一些朋友对当时的局势不很清楚,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先行去说服,而不同敌人厮杀。他们埋怨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没有同他们打仗,没有机会得到战利品。”先知穆圣得知实情后,把我叫到他的跟前对我赞扬说:“你知道吗?对于每一个被你今天说服的人,你都能得到真主的一份赏赐。”他继续说:“我要为你写一封信,把你介绍给未来的穆斯林社会管理委员会。”不久之后,穆斯林•哈利斯从真主使者那里得到了一封密封的信件。(Ibn Sa’d Tabaqat, VII, 419-20)

再说一个例子,同著名的“比尔-毛纳惨案”有关。希吉莱第四年,先知穆圣在当地人请求下,向比尔-毛纳地区选派了七十名教师,受命去传播伊斯兰,但他们遭到敌人暗算,全部罹难。从那以后,凡是有要求派遣伊斯兰教师的部落,都命令武装人员跟随对他们保护。他们出发前,都受到真主使者的反复叮咛,不许可随意使用武器,并且给他们规定了许多规则和注意事项。其中有一队人马,跟随的武士是哈利德•瓦里德,他超越了规定的行动伤害了当地的人畜。先知穆圣得知后,极为悲伤,“真主啊!哈利德的行为与我无关”,这句忏悔的话连说了两遍。他又派遣阿里•塔里伯到那里处理善后工作,不但赔偿了受伤害人员的损失,也赔偿了牲畜的损失,甚至受到伤害的狗。(Bukhari, Ahkam, 35)

奥斯曼帝国时期,历代奥斯曼苏丹王都念念不忘先知穆圣时代以及历届哈里发的治国经验,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苏丹王对各地总督有严格命令,不许可强制当地人皈依伊斯兰,禁止杀害无辜平民威吓当地民众,或推行帝国主义式的文化。奥斯曼帝国在其疆土的各地实行民族和解的政策,穆斯林与当地居民互相宽容,因为把当地人看作是真主的委托,给予善待。当年在列治亚(波兰)有地方民谣说:“等到奥斯曼的马匹来维斯瓦河饮水,我们的国土就得到了真正自由。”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包容了各种种族、文化和信仰的大帝国,各民族享有共同的经济繁荣,民族平等,人民自由。当奥斯曼军队向君士坦丁堡开展围城战役时,拜占庭帝国的诺塔拉斯大公爵对提议向西罗马教皇请求救兵时的答复说:“我宁可看到突厥人的缠头,也不希望看到大主教的高冠。”

同我们今日到处所见一样,任何地方的穆斯林社会都充满了仁爱与慈善精神,这是穆斯林的文明传统,历来如此。只有仁慈与善良,才是走近真主的达天俊路。

在先知穆圣教诲下的新社会,好人好事的例子说不完,俯拾皆是。例如下面这个能使人深受感动的一件小事。一位弟子名叫白亚兹德•巴什塔尼,一次在旅途中坐在一棵树下歇脚,随手进点饮食。过了一会儿,他起身继续赶路。走了一阵之后才发现,在他的背包上爬着一只小蚂蚁。他想:“如果把它带走,就是让它同家乡的土地分离,再也回不来了。”正想到这里,立即采取行动,返回原来的路,回到歇脚的大树底下,让小蚂蚁回家。白亚兹德受过真主使者的教育,懂得真主所造化的一切生灵都需要我们的怜悯和仁慈。

伊斯兰是完美的生活方式,对待一切生物都须表现同情与仁慈,尤其对待同胞人类更为谨慎小心,让其它人看到穆斯林人性的璀璨光芒。人类是真主所有造化物中的“精华”,通常说“人为万物之灵”,人道主义受到世界各民族称赞,体现了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和礼仪,伊斯兰的法典包含了所有人道主义原则。伊斯兰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了令天使感到羡慕的程度。

现代社会,缺乏道德理念和人性良知,到处都有压迫和剥削,亵渎人格,草菅人命,践踏人类尊严,因为私欲膨胀,忘记了真主赋予人类的仁慈和善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伊斯兰,因为伊斯兰的使命是复兴优美的人性,使全人类觉醒,回复到真主造化人类的本来面貌。静听伊斯兰真理的声音,执行真主的命令,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扭转乾坤,改造社会,搭救深受苦难的芸芸众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大民众最需要伊斯兰,为了实现自救必须理解伊斯兰,学习伊斯兰的精神与原则,遵循伊斯兰指引的生活方式,尤努斯•埃姆雷的诗句“为了真主,珍爱所有生灵”,难道不是要我们珍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回归正道,以便取悦于真主而获得今后两世吉庆,此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珍爱方式呢? 身为穆斯林,都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向世界宣告伊斯兰的真理,拯救在迷误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们。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的通讯技术以及交通设施,给了我们宣教极大的方便和容易,那么,也说明我们的责任更为沉重。当有了极其容易操作的通讯手段和途径,就应当积极采用和发展,向所有的人宣传伊斯兰真相,澄清事实,批驳错误,否则就是我们当代穆斯林的极大失职,不务正业。这是我们个人的责任,也是穆斯林社会的责任,所有的个人与组织都应当立即行动起来,把世界当作舞台,上演轰轰烈烈的宣传运动。当前,形势逼人,刻不容缓,请看下面这个真实的现代故事。

美国有一个医生,他决心皈依伊斯兰,皈依的仪式决定在一座清真寺中举行,而且事先发出通知,邀请了许多朋友参加。根据仪式的程序,他首先做自我介绍,谈一谈他是怎样选择伊斯兰的?为什么愿意成为穆斯林?他站了起来,他出人意料地表现十分伤感,他说就在此时此刻他思念起了他最近刚刚逝世的父母。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在座的朋友们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他说:“我的父母都是基督教徒。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他们在后世里会受到怎样待遇?”

在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有人站起来给予一个解答:“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伊斯兰,他们不受责难,因为不知者无罪。现在是他们等候审问期间,到了复活日,一切都会公正判定。他们将受到公平的待遇。”

这位医生对朋友们对回答表示满意,但他继续发表他的谢意。他说:“亲爱的穆斯林弟兄们!我父母生前都很有知识,品德端正,心地善良,一切都比我好。但是,由于生活在基督教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选择了基督教的信仰,直到临终。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一个善良的好人,承认他是上帝的儿子,因为此外他们不再有其它知识。对于伊斯兰,也许听说过这个名称,但不知其内容。”

他说:“我要向你们表示感谢。因为你们移民来到美国,坚守伊斯兰信仰,并且建造了清真寺,欢迎非穆斯林进来学习和理解这个宗教。这个机会导致了我最后的明智选择,成为穆斯林。我的父母退休多年,生活圈子很狭窄,没有人向他们传播伊斯兰,他们不无遗憾地去世了。如果能有像我这样幸运,生前听到过伊斯兰,我想他们一定会同我一样做理智的选择。”

他说:“我的理解,信仰的选择也是前定,但是世界上的许多事都有因果关系,人们可以积极促成许多事发生。你们来到这个国家,感觉到困难重重,不敢大胆行动,并且找借口原谅自己,而实际上是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失职。我的父母没有成为穆斯林而去世,他们会责怪你们,我也是这样对你们责怪,同时为我的父母感到悲伤。”他说话间,忍不住痛哭流涕。

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使我们惊讶、恐惧、深思。传播伊斯兰是真主命令我们的责任,而由于我们忙于今世的事务,抽不出时间关心宣教。当今通讯更加方便了,而我们的责任更为重大了。如此容易的事,譬如弯下腰捡起一块石子就是善功,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完成呢?远离我们的人,我们没有像圣门弟子那样千里迢迢去寻找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和周围的人,我们都没有来得及向他们表示信仰的贵重。我们传播伊斯兰的责任丢失到哪里去了?

宣传伊斯兰,是对生命的最大关怀,是对灵魂的拯救,而不是政治手段,对人压迫或欺骗。这二者界线分明,不容混淆。发生在伊斯兰早期历史上的“哈里吉叛乱”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当时有一部分政治野心家,抗拒纳税和哈里发政权,以遵奉真主之名号召起义,完全是为了篡政夺权的政治目的。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频频发生,穆斯林内部的军阀或部落酋长,为了私欲或权力而高举起“保卫伊斯兰”的虚伪旗帜,动员平民为他们卖命牺牲。发生在公元656年的骆驼之战,又称贾玛尔战役,有犹太血统的叛军领袖阿布杜拉•沙巴对他的支持者们说:“人们啊!你们的生命和荣耀,必须依靠社会混乱和战斗来获得。我们的目的就是挑动他们互相残杀,形势越混乱越好。明天一早,发现他们互相打仗,就让他们对抗,不要去劝说他们停战,去思考别的问题。让那些互相嫉妒的人群互相打起来,阿里、祖白伊和托哈,几个帮派厮杀不止,就是我们胜利的希望。我们将来会享有荣华富贵与天下太平。”

这是一次思想大暴露,典型的叛徒嘴脸,伊斯兰内部的敌人,发生过不止一次,历代都存在这样的危险。看官们,你们扪心自问,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伊斯兰世界哪天安定过?各种政党、军阀和派别势力群魔乱舞,各自争霸,并且拜倒在西方强国脚下祈求援助和支持,他们热衷于为虎作伥,把穆斯林世界内部搅的天昏地暗。我们是否应当冷静地想一想,其中的真正的动机和理由在哪里。以下是苏菲大师毛拉维•鲁米的几行小诗,但愿能给我们一点启迪。

你在大地上播下了刺梅的种子

当你步入玫瑰园来赏花听夜莺歌

不要忘记会被梅花的尖刺扎疼,

不要怪玫瑰园,那是你播种的刺梅。

你尽在圆满的月亮上寻找纰瑕

不知你是怎样心态

是否要到天堂里寻找尖刺;

你不喜欢玫瑰花,而只是找尖刺

就是到了天堂里,那里没有其它

只有你要找的尖刺。

鲁米还有几行小诗,是形容那些专在社会上捣乱破坏的人间魔鬼。

有的人吃人肉就像野兽

嘴里模模糊糊说着“俩霍拉”(唯真主万能)

心中晃动着魔影,

他们就是披着人皮的魔鬼。

有的人像屠夫,阴谋对朋友剥皮

满口漂亮话“亲爱的,我爱你”

手中磨刀霍霍,准备杀人

蒙骗你的目的是要剥你的皮

被敌人灌下吗啡的人最可怜。

当代的世界,人道主义是时髦,人人不离口,但多数都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是人道主义。他们从来没有领悟过真主的爱,从来没有向别人表示过同情。假如他们突发奇想,只会血淋淋地杀人。假如他们是诗人,他们的诗词使良心腐败;假如他们布道,必然首先毁坏道德。鲁米对这种人有感而发:“如果他手中拿着玫瑰花,递给别人的是尖刺;如果他向朋友走来,就像一条蛇张嘴咬人。”

《古兰经》对这种人的可耻嘴脸也有无情揭露:“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在地方上作恶。’ 他们说:‘我们只是调解的人。’真的,他们确是作恶者,但他们不觉悟。”(2:11-12)

我们应当认识到,不是这些人自己的决策、愿望或野心,而是真主的意欲所展现的时代特征。那些利用宗教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的人,目的奸诈,证明他们确属那些真主所不喜悦的人,这种人常在腐朽的社会中出现,甚至杀害真主派遣的使者。《古兰经》说:“因此,我对以色列的后裔以此为定制:除因复仇或平乱外,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我的众使者确已昭示他们许多迹象。此后,他们中许多人,在地方上确是过份的。”(5:32)

当一个杀人凶手在行凶的时候,虽然他残害了一条生命,但代表了他对生命的藐视,不承认生命存在的权利和真主赋予生命的神圣意义。他的罪恶行为将传播出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是对全人类生命价值的彻底否定,因此杀人凶手必受真主的谴怒和惩罚。真主说:“凡救活一个人的,如救活众人”,就是这个道理。

毛拉维•鲁米曾在他的诗歌中,把伊斯兰比喻为保护生命的万灵良药,例如在他赞美伊斯兰善待生命的诗句中说:“在这条生命之河的岸边,不会发生死亡。”

我们可以这么说,所有伊斯兰的精神原则,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人的生命意义。因此伊斯兰对人类社会的训导首先是皈信正道,然后才有美好的人生与优美的行为,如文明、礼貌、怜悯、同情、善良、守法、立德,一切都追求完美。因此我们说,伊斯兰的出现是对人性的复兴。

对于当今世界的现状,只有提倡怜悯之心,才能拯救受到腐蚀和伤害的灵魂,使之恢复健康的生存状态。从怜悯之心起始,就能产生许多优良品行,如仁慈、善良、谦逊、宽恕,消除嫉妒,热心服务社会。

所有的社会慈善服务,不以个人得失为计较,都将提升人格品级,使真主的仆人更加接近真主。只要对生命存有怜悯之心,热心为生命服务,就能打开心扉之门,迎接未来的希望,让世界沐浴在真主的慈恩之中。没有怜悯,就没有仁慈,我们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这些丑恶意念没有希望消除,因为这些恶劣的人性,已经成为广泛世人与生俱来的人生目标。

总之,信奉伊斯兰,目标是追求人生的和平与幸福,但必须建立在虔诚的信仰与优美的行为基础之上。因此,凡有虔诚信仰的信士,努力功修,把思想和灵魂朝向真主,竭尽全力多做善功,服务社会。毛拉维•鲁米说:“一个丑人,有美人作伴会感到愉快;唉呀! 金秋的光临,给他带来了玫瑰的面色。”

真主啊!求你恩赐我们在两世里享受到伊斯兰的俊美。求你保护我们、我们的民族、穆斯林稳麦以及全人类,不受暴乱与灾难的伤害。

阿敏!

二,精神指导与社会服务的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使社会慈善服务的各种行动获得最佳效果,就必须遵循某些规章制度,最大程度地取悦与大能的真主。一切思想或行动,意念最为至关重要。意念的最高目的是取悦与真主,而不是个人或组织以显示“慷慨解囊”沽名钓誉,期待社会称赞和别人羡慕。善功的意念须单纯,而不许参合任何私心杂念,被蒙上一层别有用心的阴影。服务社会的善行,来自内心里的怜悯和仁慈,而且特别注意不可伤害受惠人的感情。

土耳其十八世纪的一位苏菲学者伊尔祖姆鲁•易卜拉欣•哈基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做上述观点的诠释。有一天,易卜拉欣•哈基受到一个村寨的邀请,请他去给村民们宣教。他们雇用了一名非穆斯林青年,陪伴他旅行,保护他一路安全。他们上路时,只有一匹马,易卜拉欣提议他们二人互相交替骑马代步,效仿哈里发欧麦尔与他的仆人走访耶路撒冷城的方式。这个青年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村民们听说这种情况,他们会训斥我,不发给我工钱。”

易卜拉欣•哈基对他说:“孩子啊!我们还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如何。你所担心的是,害怕村民们对你不满。而我所担心的是,我们俩在复活日都站在真主面前时,怎么交待。”他们二人就按这个方式,轮换骑马旅行。全程走完到了最后进入村寨前,应该轮到这位青年骑马,他坚决不同意上马,但在易卜拉欣的坚持下,青年人不得已而为之,骑着马进村。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前来迎接大学者的村民们看到骑在马上的是一名仆人,怒火向他扑来。易卜拉欣立即走到众人面前,向大家做了解释,村民们对这青年的怒骂也平息了下来。

一位老年的村民对这位青年说:“如此高尚的道德行为,你今天都亲眼看到了,并且有了切身体验。那么,你为什么还不表示皈信伊斯兰呢?”这位青年说:“不管你们怎么劝,我都不会皈依你们的宗教。但是,对于这位学者的宗教,我在路上早拿定了主意,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信仰。”

真主忠实仆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自身的仁慈与诚恳行动使人对伊斯兰文明深受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待他人就是表现自己对真主至仁至慈德性的理解,任何人都享有真主恩赐的人格尊严,人类应当平等,而身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必须以真主的仁慈对待别人。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依赖于真主“吹入”的精神(古兰经,15:29),所以都具有敬畏真主的灵性。任何人都有完美的人性,真信士应尊重所有的人,即使犯有罪过的人也不例外,向他们表示亲近和怜悯。对犯过错误的人不要失去信心和希望,而应当帮助他们鼓起勇气,重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在诵读《古兰经》的时候,重复最多的一句经文是“特斯密”,是每章苏勒的起始,其中就有“至仁的”(拉哈曼)和“至慈的”(赖希密)两个高尚德性的定语,并且《古兰经》中专有一章,标题是“至仁主”(赖哈曼),是万能真主99个美妙德性名称之一。

以仁慈和劝导的方式与人相处,体现了真主对待他造化生灵的至仁至慈,与真主的意欲最为和谐、一致,也最能取悦于大能的真主,将得到真主的佑助而获得预期的成功。同时,这种方式所显示最高尚的人性,把深藏在心灵中的光亮显露出来,因为这种表现可以促发人间的温暖、亲近、健康和成熟,更加接近真主,对于双方都有同样的成果。仁慈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保护生命的万灵良药,可以帮助人间关系亲密无间,是高尚人格的示范,例如我们所敬仰的学者尤努斯•埃姆雷和毛拉维•鲁米。

这些是苏菲主义的特点,不论内容或是方式,在人间传播伊斯兰,具有深入人心、感人肺腑的神奇效果。这样的奇迹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当入侵的蒙古铁骑蹂躏安纳托尼亚地区时,苏菲的大师们,如尤努斯•埃姆雷和毛拉维•鲁米站出来说话,给遭受悲惨命运的社会带来和平与安定,保护人们继续生存下去。在他们看来,他们这些都是野蛮人,心里有疯狂病,需要治疗,因此努力同他们保持距离,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尤努斯•埃姆雷当时给人们留下这样的诗句:

我不是来同你血战到底

到这里给你送来的是爱

人心是真主朋友的居所

我来的目的是安抚人心。

他们都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安抚人心的功效,并且同人民大众将心比心,心连心,互相用心来沟通,心心相映。他们以仁慈与善良之心善待所有的人,传播伊斯兰的真理,成为通往伊斯兰的宽敞大道。假如不是这样,他们不会有任何成果,就像挂在悬崖陡壁上的人,与人民脱节,也不可能让人们理解存在他们心中的真理。真主不会希望他的仆民都这样做。大能的真主,亟须把所有陷入泥潭的人拯救出来,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派遣过成千上万名使者,指示他们用优美的语言和行为,教化民众文明礼貌,训导他们净化他们的心灵。这是真主之路,最神圣的方法是对全人类的关怀,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

《古兰经》说:“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正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16:125)

《古兰经》说:“招人信仰真主,力行善功,并且说:‘我确是穆斯林’的人,在言辞方面,有谁比他更优美呢?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3-34)

毛拉维•鲁米表示,不论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甚至有罪过的人,都应当用优美的语言感动他们,向他们提供精神引导,都有重大意义。他的以下诗句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虽然铁的颜色黑暗无光泽,如果使劲研磨可以把黑色除去,露出它的本色。铁块在经历了研磨之后,展现出它有光泽的脸面,那是它内里的形象。”

“是你们把水搅浑了的,不要再搅动了;不要把水故意搅浑,让它平静清亮起来,从上面看下去,能看到星星和月亮的闪光。人就像这河中的水,如果被搅浑了,看不到水的底部。”

苏菲大师鲁米把人的灵魂比做清亮的河水,因为被罪过和暴力搅浑了,失去了清澈,使人看不到水的深处。假如我们希望看到水中藏匿的精神珍珠和真理保藏,我们必须把河水进行净化处理。苏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净化他们的心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安宁和平静。因为,举止优雅、行为端正、道德高尚的人,真主最喜欢。每个人在他优秀品行得到提升的时候,他的人性也同时升级。人的心,是一个珍藏精神力量的宝库,人的正当信念和虔诚动机都储存在那里面。如此,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就能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典型”。

因此,不论一个人犯过什么罪孽或者沉醉于多神的迷信,我们都不能把他丢下不管,对他冷落,不给他指引。这样的先例是很多的。

真主的使者派遣一名弟子去探望谋杀他伯父的凶手瓦赫西,劝说他皈信伊斯兰。瓦赫西对先知穆圣的劝导回应说:“穆罕默德啊!请问你怎样解释真主的命令,《古兰经》说:‘他们只祈祷真主,不祈祷别的神灵;他们不违背真主的禁令而杀人,除非由于偿命;他们也不通奸。谁犯此类(罪恶),谁遭惩罚;复活日要受加倍的刑罚,而受辱地永居其中。’(25:68-69)我曾犯过所有这些罪恶,你怎么还会派人来劝导我皈信伊斯兰呢?对我还存在得救的道路吗?”

在这个时候,先知穆圣得到真主的启示:

قُلْ يَا عِبَادِيَ الَّذِينَ أَسْرَفُوا عَلٰى أَنفُسِهِمْ لَا تَقْنَطُوا مِنْ رَّحْمَةِ اللّٰهِ إِنَّ اللّٰهَ يَغْفِرُ الذُّنُوبَ جَمِيعًا إِنَّهُ هُوَ الْغَفُورُ الرَّحِيمُ

“你说:‘我的过份自害的众仆呀!你们对真主的恩惠不要绝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过,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39:53)瓦赫西得知这个特大喜讯之后,表示了由衷的忏悔,决心皈信伊斯兰。他说:
“至大的主啊!你的宽容真是广阔无边。”

当这个消息传遍各地之后,人们纷纷来向先知穆圣询问:“真主的使者啊!是否如此重大的仁慈和同情,只是对瓦赫西有效,还是对所有穆斯林?”先知穆圣立即回答说:“对所有穆斯林都有效。”

瓦赫西曾经对先知穆圣的伯父哈姆扎迫害致死,成为烈士,但他最后成为穆斯林,而且是先知穆圣的一名弟子。心中满怀着真主宽恕的激情,积极参加捍卫伊斯兰的战斗,他在一次战役中击毙了制造社会混乱的伪先知穆赛里麦,平定了内部敌人的叛乱。这是他表示忏悔的具体行动,用自己忠诚的业绩,将功补过,为穆斯林社会效忠。

从以上历史事实可以看到,对于犯过任何错误或罪恶的人,只要真诚忏悔,都能得到无边的仁慈宽恕,先知穆圣为此树立了榜样,其结果是皆大欢喜,喜讯频传。我们从先知穆圣的生平传记中看到过许许多多同类的事例,有的是他说过的话,有的是他做过的事,他以治病救人的精神挽救过许多犯过错误的人,帮助他们改过自新。不论犯过多么大的错误或罪恶,都能得到真主的仁慈饶恕,因为都是真主的“我的仆民”,保护他最后使者的伟大事业。

我们当代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物质主义的邪门歪道,罪恶累累,弄虚作假,使许多人受骗上当或信誉危机。这个世界亟须从现代的腐败和压抑下拯救出来,恢复天理与人性。采用仁慈和宽恕的原则就是最好的方法,可使世界重见光明。现代的许多人心理上处于疾病的状态,如果使用强暴手段,企图武力制服,结果必将反其道而行之,会把他们逼上更为邪恶的道路,产生
“对抗与辩论”,与正道距离越来越远。俗话说,心病还须心来医,采用心灵说服的方法,仁慈与宽恕使他们感动,翻然悔过,自我革新,对个人和社会两全其美。为了帮助那些患有心病的人,适应新环境,必须先以仁慈与和善开始,以对错误的宽大或容忍引导进入正常的人性状态,逐渐接近,走向完美。

不要着急去批评那些陷入泥潭的人,也不要着急要求他们立即循序所有伊斯兰功修和信仰纪律,先要温暖他们的心,给予同情和善意的帮助和宽慰,建立起友谊的感情桥梁,互相沟通。可以把这些原则称作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治疗法,尊重对方人格和尊严,考虑到个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错误可以慢慢纠正,逐步实现进步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圣训中学习到许多成功的经验,宣传伊斯兰,就是一个在全人类中复兴人性的改造过程。先知穆圣说:“我只为我们社会中犯过错误的人说情。”(Abu Dawud,Sunnah,20)

毛拉维•鲁米对先知穆圣向犯有罪过的人循序善诱劝导他们改邪归正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因此用他的诗情来表白。

他说:“良药寻找患病或受伤的人,给他们送去治疗。哪里有了疼痛,药到病除;哪里有块洼地,水就流入。”

他说:“如果你想品尝仁慈的滋味,去吧,放下架子,痛饮仁慈的美酒。”

有伤口的地方,如想治愈,先用消毒水杀菌,然后敷药。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灵魂上的创伤,先把罪恶的病毒清洗干净,再下决心重新做人。清洗病毒的水是悔过,做深刻的检讨,在创伤清理之后才能用药物治疗 —-耐心讲解,阐明真理。

先知穆圣说:“真心忏悔的人,如同从来没有发生过错误。”(Ibn Majah, Zuhd, 30) 对犯过错误的人,先给他鼓励,报告好消息,使他有改邪归正的信心,然后向他解释,须经过一个艰难的心灵清洗过程。

历代的先知和真主的仆人,这两种人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劝导世人。虔诚信仰和敬畏真主的第一硕果是仁慈,以下有两个常用的术语:(一)“Ta’zim li Amrillah”的意思是:在恭敬中完成真主的使命;
(二)“Shafkat li Khalqillah”,意思是:为了敬畏造物主,向真主所造化的一切生灵表现怜悯和仁慈。

在这两大原则指导下,有一位圣门弟子富戴尔•伊亚德,他心里充满了担负责任的恐惧。有一次人们看到他在痛苦,问他:“怎么啦?为何哭泣?”

他回答说:“有一个穆斯林,他经常欺负我。我为他哭泣,因为担心他到复活日不好交待,将受到真主的惩罚。”

对这样品格完美的人,毛拉维•鲁米却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当仁慈大海的波浪汹涌澎湃的时候,连海边的石块都吸入了仁慈的海水。死亡百年的老人从坟墓中复生;被诅咒的恶魔也开始羡慕天堂里温柔的异性。”(Vol. V, 2281-83)

根据民间传说,一个名叫易卜拉欣•艾德汉的人,给一个不省人事的醉鬼刷牙,清洗口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这样肮脏的嘴,他醒来要说话,呼唤真主的尊名。那么就太不尊敬真主的威严了。”

当这名醉鬼醒来的时候,过路的人对他说:“易卜拉欣•艾德汉是呼罗珊来的一个修行者,他给你清洗了一下口腔。”这个人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决心改正错误,不再饮酒。易卜拉欣•艾德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为真主给他清洗了口腔,大能的真主给他清洗了心灵。”清高的真主对他的使者说:

خُذِ الْعَفْوَ وَأْمُرْ بِالْعُرْفِ

“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7:199))这是真主的命令,就像所有的主命一样,真主的使者严格执行,从不会出现半点懈怠或疏忽。先知穆圣的完美人格与圣品,含有高尚的道德和真诚的怜悯,甚至天使都向他表示羡慕和敬仰。

在光复圣城麦加的那一天,真主的使者向全城的居民宣告了大赦,宽恕所有过去有过罪恶的人。这座圣城,曾经历过许多磨难,曾经有过压迫和残暴,但从此之后转变为和平与仁爱之都,不再有战祸和灾难发生。当时从人群中偷偷走出一个人,他的名字是夫达拉赫,努力接近真主的使者,准备对他谋害。此人的恶毒意念传感到了先知穆圣的心中,知道他的来意不善,所以保持特别的平静和稳重,一丝不露声色,向他提问道:
“你的名字叫夫达拉赫吧?”“是的,”他回答说。

天地间最仁慈的人说:“夫达拉赫啊!你就为你的恶意忏悔吧!”先知穆圣把仁慈的手放在了他的胸前。

夫达拉赫当场表示后悔莫及,真诚忏悔了,并且皈信了伊斯兰。他后来成为最接近真主使者的弟子之一,为穆斯林社会效劳终身。(Ibn Hisham, al-Sirah, IV, 46)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道理:“前来杀害你的人,从你身上得到新生。”在伊斯兰的光辉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实不胜枚举,例如欧麦尔等。他们都曾经嫉恨过、敌视过或设法谋杀过真主的使者,但都因受到他高尚品德的感动而改变了自己,获得新生,成为著名的圣门弟子。

毛拉维•鲁米说:“从真主的广阔天际里,下降了仁慈和赏赐,就像连绵的细雨,滋润着每一片干渴的土地。”(vol. IV,1489)

他说:“引导我们走向正道的主啊!邪恶的眼,只能用好眼去取代,好眼有威力制止邪恶。真主在愤怒前,先给予恩赐。好眼是从真主的仁慈得来,而邪恶的眼睛是真主愤怒与诅咒的表现。真主的恩赐使好眼取胜,正义压倒了邪恶。这种情景来自一段高贵的圣训:‘(真主说)我的仁慈是超越恼怒的。’(Bukhari, Tawhid, 55)这样,使我们心明眼亮,真主的仁慈超越他的恼怒;于是,每位先知都战胜了敌对的恶魔。”(vol. V, 513-515)

他说:“想要躲避灾难,暴力与愤怒都不是办法。办法只有宽厚、仁慈和善良。圣训说‘慈善可以战胜灾难’,应当使你头脑清醒。对于治愈疾病和灾难,我还没有更好的想法。”(vol. VI, 2590-91)

他说:“但是,切勿忘记,向压迫者表现仁慈,等于是在压迫弱者。对强盗或野心家表现仁慈,就是对善良的小民施加打击,对他们是残酷。”(vol. VI, 4261)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相辅相成,对立的统一。真主是“至仁至慈的”(Ghafur al-Rahim),同时也是“严厉无情的”(Azizun zuntiqam)。善恶都有不同报应,赏罚分明。关于这个概念,有圣训为证。

先知穆圣对他的弟子说:“你应当帮助你的兄长,不管他是压迫者或是受压迫的人。”

他的弟子说:“真主的使者啊!如果他受压迫,我应当帮助他。但是,假如他压迫别人,我如何能帮助他呢?”

先知穆圣回答说:“帮助他停止压迫人,这也需要帮助。”(Bukhari, Ikrah, 7; Muslim, Birr, 62)

最后,我想说几句,今天的世人,特别是我们国家的人民,在认主独一的信仰上如同受伤的鸟。他们受伤了,亟待治疗,治愈他们疾病的办法唯有仁慈。为了获得治病救人的好效果,必须遵循本文上述的各项原则和方法。

真主啊!求你接纳我们成为你忠诚的仆民吧!你的忠仆都能理解“我的仁慈是超越恼怒的”这个启示,所以必定对同胞仁慈和宽恕。

阿敏!

三,社会服务中的仁慈态度

根据伊斯兰原则所要求的眼光看一个人,不是看他身上有多少错误造成的污秽,而是从人性的本质意义上去尊重他的人格。一名真信士,在看待有罪过的人时,想到的是一只翅膀受伤的鸟儿,特别需要医治,恢复健康。他心里为他着急,希望给他更多的宽慰,帮助他尽早治愈创伤,摆脱危机。为了真主,对真主造化的所有生灵都表现仁慈和善良,是一种快捷方式,有助于真信士走向完美和高贵。

伊斯兰所坚持的教育和引导世人的基本原则,是中正。中正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信士对待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自古以来,从先知穆圣到他的众多弟子,从古代先贤达人到历代穆斯林的仁人志士,都在伊斯兰的光辉之下以宽容与善良对待所有犯有罪过的人。

阿布•达尔塔是先知穆圣的一名弟子,在他担任大马士革大法官期间,听到有人大声呵斥一名罪犯。他把这些人召集起来训话,他说:“如果你们看见一个人落入水井中,你们怎么办?”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用一根绳子,把他救上来。”

阿布•达尔塔又问他们:“那么,这个可怜的伙计,落进了犯罪的水井,你们打算怎样挽救他呢?”这些人疑惑不解地问:“你难道不痛恨罪恶吗?”他的智慧答复是:“我痛恨的是罪恶,而不是这个人。”

阿布•达尔塔是一位充满伊斯兰智慧的贤明官员,他藉公务中的机会对他的部下进行训导,把他们的心引向伊斯兰,成为真信士,服务于穆斯林社会。这些训导都贯穿着真主启示的原则和先知穆圣所表现的伊斯兰道德榜样。在整个伊斯兰的文明历史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惯用方法,对公务人员实行培训,帮助他们成熟,并且扎根在伊斯兰的文明原则中。

如果一个人犯了暴乱或邪恶的大罪,在向他发出批评和谴责、命令他服从伊斯兰法规之前,第一步是对他仁慈,唤醒他的良知。

对有罪过的人,不是迫使他们在罪责面前窒息致死,而是向他们伸出仁慈的手,待以宽恕和仁爱,从忏悔的大海中拯救出来,成为新人。先知穆圣曾经向信奉多神偶像的死顽固份子阿布•贾赫尔表示亲近,而不对他的迷误加以指责。他只是说明道理,引导他们自省,逐步认识,向正道靠拢。例如以下这段启示,是说犯有罪过而知悔改的人,真主将抹去以前所有的罪责,换取真主的赏赐。

إِلَّا مَنْ تَابَ وَآمَنَ وَعَمِلَ عَمَلًا صَالِحًا فَأُوْلَئِكَ
يُبَدِّلُ اللّٰهُ سَيِّئَاتِهِمْ حَسَنَاتٍ وَكَانَ اللّٰهُ غَفُورًا رَّحِيمًا

《古兰经》说:“惟悔过而且行道并行善功者,真主将勾销其罪行,而录取其善功。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5:70)

任何人,如果不接受宽恕同他的罪过决裂,他不仅是自己的敌人,也是全人类的敌人。这些人愚昧无知,顽固不化,不懂得什么是仁慈,什么是宽恕。真主的忠实仆人,例如毛拉维•鲁米和尤努斯•埃姆雷,他们对仁慈与宽恕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高度,他们的言行表现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热爱,甚至动物都喜欢他们。他们好比开放在天堂里的玫瑰花,雍容华贵,笑脸迎人,给人以喜气洋洋的感受。即使遭遇不幸,时事维艰,他们不失乐观的心态,向世界传播喜讯,解救受苦受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人能保持和颜悦色的微笑,极其宝贵,这是向世人传递正道的好消息,不论环境与现状如何。

毛拉维•鲁米说:“月亮不是害怕黑暗而躲避,她照样灿烂耀眼;玫瑰花与带刺的枝干和睦相处,照样散发她的芬芳。”

他说:“请你静听玫瑰花说出的真理。她说:‘我为什么要感到悲伤?我为什么因为同尖刺生活在一起就自甘堕落?我能容忍尖刺为伴,就有能力保持微笑。因为我接纳了尖刺,所以能向全世界展现我的美容,散发我的芳香。’”

鲁米大师曾经留给我们这样的诗句:“为了我的朋友们,一口吞下毒药如同吃糖。”

有一位圣门弟子对一个屡犯错误、屡遭谴责的酒鬼大声辱骂,被先知穆圣听到了。先知穆圣说:“不要辱骂他。凭着真主发誓,据我所知,他心中有真主,心中也有真主的使者。”(Bukhari, Kitab al-Hudud, 5)

苏菲大师马赫穆德•萨密的一个学生,在情感上陷入忧郁,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来敲他师父住宅的大门。老家人开门一看,原来是他,向他大声呵斥说:“你怎么啦? 你知道闯到哪里了吗?”

回答说:“有人来可怜可怜我吗?哪里有这样的门啊?”

马赫穆德听到大门外的说话声,亲自来到门口,邀请他的学生进入室内,耐心安慰他忧闷的心。当他学生逐渐苏醒过来之后,恍然大悟,无比惭愧,检讨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后来成为虔诚的信士。

以下圣训将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和理解,仁慈是“具有以造物主的眼光看待所有生灵的能力”。有一次先知穆圣对他的弟子们说:“凭着真主发誓,除非你们互相显示仁慈,否则,进不了天堂。”

有弟子问:“真主的使者啊!我们这些人彼此都很仁慈。”

先知穆圣解释说:“(我说的)不是你们互相之间的那种仁慈,而是包容所有真主所创造生灵的仁慈。对了,是对真主造化的所有生灵的仁慈。”

一個人有可能落入迷誤,走入邪門歪道,與真主造化的目的相去甚遠,但他終究是人,具有真主特賜的人類尊嚴。犯了罪過的人,是因為他忽略了自己高尚的使命和責任,就好比鑲嵌在卡爾白天房牆面上的那塊黑石。它也許會落在地上,但它仍舊是那塊黑石,依然受到人們的尊敬。即使落到了地上的灰土中,信士們會爭先恐後把它抬起來,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在信士們的覺悟中,這塊黑石非同凡響,它來自天堂,是人間的無價之寶。每個人也好像是從天堂裡落到大地上的無價之寶,不論沾染了什麼污穢和灰土,他依然是真主造化的人,人性的價值和尊嚴絲毫不減。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任何一位遵循医德的好医生,都不会对患有疾病的人发火,对他们指责或歧视。即使由于患者自己的责任,平常不注意卫生或保健,得了某种本来可以避免的疾病,医生只会认为这个病人意志薄弱,没有能够抵抗诱惑而染上了疾病。因此,医生不会责备病人的生活错误,而是认真给他做检查,分析他的病情,设法为他医治,减轻他的痛苦,希望他尽早康复,出院回家。凡是医生,最起码的医德是治病救人,这是他的职业道德。苏菲的信士们,都喜欢把自己比作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来,努力挽救那些走入歧途的人。

看到一个落水的人,向他抛去一个救生圈,帮助误入歧途的人获得新生,那是多么伟大的幸福感啊!在先知穆圣指挥的海巴尔战役中,出征前他告诫阿里说:“阿里啊!凭着真主发誓,如果有一人在你的手下皈依了伊斯兰,也比你的那头红色骆驼有价值得多。”(Buhari,Kitabal-Jihad,143)

وَمَنْ أَحْيَاهَا فَكَأَنَّمَا أَحْيَا النَّاسَ جَمِيعًا

《古兰经》说:“凡救活一人的,如同救活众人。”(5:32)

我们这里讨论的主题是信仰问题。因此,放弃信仰,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上最严重的缺陷。劝导那些放弃信仰的人回归信仰,把他们从最严重的错误中解救出来,所用的方法很简单,只需优美的语言(qawl layyin)。这有先例,大能真主在派遣他的使者穆萨去法老那里传播正道时启示他说“优美的语言”,争取胜利。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唯独信仰最高尚,是决定一切的精神导向。首先,信仰是通往永久幸福的桥梁,是引导人类敬畏真主的路标,因此在劝人皈信正道上的成功是最伟大的胜利。当然,真主知道指派先知穆萨的使命很重大,因为说服思想顽固的法老不是一件简单的使命,但战胜敌人的法宝却是“优美的语言”。

毛拉维•鲁米对这段经文有如此的体会:“我们必须对真主对穆萨的启示深入理解,‘穆萨啊!当你见到法老时,你说话必须温和,用词要优美。’”

“如果你向滚开的油锅里倒进冷水,整个炉灶都会被你摧毁。”(vol. IV,verses 3815-16)

فَبِمَا رَحْمَةٍ مِّنَ اللّٰهِ لِنْتَ لَهُمْ وَلَوْ كُنْتَ فَظًّا غَلِيظ الْقَلْبِ لاَنْفَضُّواْ مِنْ حَوْلِكَ فَاعْفُ عَنْهُمْ وَاسْتَغْفِرْ لَهُمْ

《古兰经》说:“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残酷的,那么,他们必定离你而分散;故你当饶恕他们,当为他们向主求饶,当与他们商议公事;你既决计行事,就当信托真主。真主的确喜爱信托他的人。”(3:159)

劝人行善,是一种艰苦细致的心理工作。说话温和,态度优美,不仅是对不信道者宣教,引导他们走出迷误皈信正道,而且同样也适用于对穆斯林弟兄们说话,可以加深感情,改正错误,彼此鼓励,提高信仰素质。态度蛮横绝不会有任何成果,即使父母如此态度,儿女们都不服气,容易使小矛盾激化演变成对抗。由于语言生硬,造成关系紧张,多么有用的话都难以让对方听得进去,宣教的效果适得其反,与劝导的愿望背道而驰。

毛拉维•鲁米说:“即使你犯了大错误,你父亲对你谩骂一顿,好像野兽向你扑来。”

他说:“你父亲的粗暴训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尽管他是一番好意,他的爱心和仁慈包装在一头野兽的形象里,不会使你感动。”

这是普遍人的心理规律。对待深陷罪恶泥潭中的人,我们不可忘记对他人格的尊重,要温和、仁慈地去拯救他。先知穆圣说:“作为一个穆斯林,对自家兄弟瞧不起,就是一种罪过。”(Muslim, Kitab al-Birr, 32)

奥斯曼帝国苏丹王阿布杜拉•麦基德一世的母后贝芝米雅伦(1807-1853)在访问大马士革期间,命令她的随从赔偿给当地人造成的所有损失,表现了仁慈君主的伊斯兰怜悯精神。天下穆斯林都是兄弟,应当互相表现仁爱和善良,这是圣训的传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远离许多猜疑,有些猜疑,确是罪过。你们不要互相背毁,难道你们中有人喜欢吃他的已死的教胞的肉吗?你们是厌恶那种行为的。你们应当敬畏真主,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49:12)

先知穆圣说:“一个真信士,是不许可对别人诽谤、咒骂、表现丑陋形态的。”(Tirmidhi,Kitabal-Birr,48)

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穆斯林,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行为准则,成为伊斯兰文明与道德的楷模。先知穆圣明知道某人有许多罪过,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提到他的名字,并且告诫弟子们说话要慎重。他批评有些人说话不注意策略,例如“那天,我明明看到你做什么、什么的了”,抓住别人小辫子不放,以揭别人的短处为乐趣。这样很不礼貌,很不得体,会伤害穆斯林兄弟感情,更无益于帮助此人改正错误。这些行为,苏菲信士们所不为也,因为通往真主的大道,不是使人伤心,感情受折磨,而是对人宽慰和怜悯。尤努斯•埃姆雷有一首小诗说:

人心是真主的宝座

真主洞察每人的心

只须两个悲惨的词

说话人使别人心碎。

事实上,许多人受到精神折磨,往往由于几句不恰当的言词,同样由于几句话,使沉沦的人变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夏日寒。”

祖奈德•巴格达迪是巴格达的一位苏菲大师和哲人(830–910),桃李满天下。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犯了错误而逃学。过了许多日子,巴格达迪在市场上看到了这个逃离的学生,但看到他满面羞愧,转身就溜进了人群,不敢面对老师。这时,祖奈德对他周围的朋友们说:“对不起,我家里的一只小鸟飞走了,我要回去一趟。”他匆匆告别了市场上的朋友们,快步追赶他的学生。在一条死胡同里,这个无路可逃的年青人,转过身来,面向老师垂下了头。

巴格达迪对这个学生说:“孩子啊!你还跑到哪里去啊?你逃避什么人呢?我,作为老师,有责任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这个学生跟随着老师到了集会的场所,公开向老师承认错误,表示痛改前非。这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诚恳的态度和温和的言语,可以帮助一个人悔过自新,回归伊斯兰之路,胜过强硬和粗暴的手段。

以德报怨也是穆斯林的一种优良品德。对别人的错误或罪过给予原谅和宽恕,只是一个层面的态度。在这个层面之下,还应当表现深入一层的仁慈和善良,用仁慈的行为替换罪过,用善意的祈祷求真主引导有罪过的人皈信正道。先知穆圣曾在麦加城郊的塔易夫镇遭到羞辱,当地愚昧的民众向他投掷石块。遭受虐待的真主使者没有对塔易夫人民诅咒,而是为他们祈祷,求真主佑助他们摆脱迷误,恩赐他们回归正道,成为穆斯林。当先知穆圣光复麦加圣城之后,宽恕了当地所有人的罪过,包括曾经残害过他本人和穆斯林兄弟的麦加恶霸们,终于使不信道的麦加人几乎全体皈信了伊斯兰。

先知穆圣说:“用善意对别人的善意,用恶意对别人的恶意,这不算是优点。用自己的善意对待别人的错误行为,那才是真正的道德。”(Tirmidhi, Kitab al-Birr, 63)

如果一个敌人,对你表示的善意开始接受,他便可能转变为朋友。如果还没有亲近的表示,但已在向亲近的方向移动,向你走近,关系得到改善。面对当今世界的现实,人们浸沉在无情的物欲迷误之中随波逐流,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信仰危机,但是他们对信仰的神秘性还有兴趣,采用苏菲主义的方法传播伊斯兰有望成功。如今选择了伊斯兰的多少西方人,是由于他们敬服苏菲大师,如毛拉维•鲁米和伊本•阿拉比。也就是说,当代在西方国家,人们阅读最多的伊斯兰书籍是苏菲学者的作品。我们必须有像大海一般的容纳百川气魄来接受各方面的客人,正如鲁米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来吧,来吧,不论从哪里,你们来吧,

不论你有什么信仰,异教徒、求神或拜火,

来吧,我们的修道院不是绝望者之家,

即便你违背过你的诺言一百次,

来吧,再次来吧。”

鲁米用如此宽容的态度向世界发出邀请,目的是向他们阐明从真主启示而来的人性真理,最终引导他们归于伊斯兰,把他们从迷误拯救出来。我们不是说,没有经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伊斯兰一律吸收他们。现在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选定一个精神世界的目标。不破不立;损坏了的东西,必须进行填补。苏菲大师们的心,就如同一名修补匠,他能帮助那些过去犯过错误的人改过自新。因此,鲁米的诗是向那些走错了路的人发出的邀请。

正当在人们宗教感情最薄弱的时期,他们陷入了各种各样罪过而无自悔,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仁慈、宽容和博爱。采用这种方法去接近他们,最有得到积极响应的可能性。

我们对待有罪过人的宽容和仁慈,只是对个人的感情和信仰而言。对于那些杀人越货、坑蒙拐骗、暴动叛国、破坏社会治安的过错,不属于向他们表示宽容的范畴。同时,生活在平静伊斯兰环境之中的穆斯林,不必藐视那些有点错误的人,不能容忍他们。虔诚的信士不妨远离他们,不与他们同流合污,防止受他们堕落的传染,譬如一曲软绵绵的音乐,对于纵情所欲的人,是令人陶醉的催眠曲。因此,不可低估堕落文化的感染力,其中的淫邪构成对社会的危险,因为敌视真主的法度和道德准则,对灵魂有腐蚀性,引入罪恶深渊。我们所提倡的同情、怜悯与仁慈,是对被误导的人,而不是对他们的罪恶;我们对那些罪恶怀有深仇大恨,而不是对可怜的犯罪者。

这一节的内容主题是,社会服务中的正确态度,在此总结中让我们共同学习一段圣训。先知穆圣说:“(关于信仰的事务)我们在向人们展现的时候,不要使他们很为难,而要向他们报告喜讯;不要迫使他们退避三舍,不敢接近(伊斯兰)。”(Bukhari, Kitab al-‘Ilm, 11)

真主啊!求你让我们每天都充满智慧,成为真诚表现仁爱的人!求你启迪我们领悟今后两世的奥秘!把我们的心变成为了真主而慈爱所有生灵的泉源!求你恕饶我们的错误与罪过,而代之以你的赏赐和恩惠!

阿敏!

 

四,服务社会的表现与规则

毛拉维•鲁米说:“仁爱之人的社会服务及其赏赐,都是来自大能的真主,或代表了真主的喜悦、慈恩和恩惠。”

真主的仆民担当起对生灵服务的责任,是大能真主的命令。信士从对社会的服务中得到真主的恩赐,使生命伟大和升华。为社会服务是伊斯兰道德的主要部分,为了寻求接近真主和取悦于真主的目的,抛去了个人的私欲,以慈善之心对待真主造化的所有生灵。凡是远离个人私心杂念而且专心致志为真主而奉献的所有服务,都表现了崇敬真主的探求与渴望。

目的如此之崇高,所有社会服务的活动必以完美的行为达到高标准和高质量,为此,必须遵循社会服务的行为规则。换句话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社会服务是必要的,而对社会服务时所表现的良好态度和高尚品格更有必要,因为任何慈善行为能否得到真主的接受和赏赐,有赖于此。苏菲的大师们特别重视在社会服务中的行为和方法,并且阐明其重要性,他们常常表白说:“为众生灵服务固然很重要,但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更为重要。”

真主对我们慈善行为的鉴定,不仅要看我们真诚的动机,而且要审查我们的行为是否遵循正道,二者合二为一,表达对大能真主的敬畏。譬如一个家贫如洗的人,他拿出来仅有的半颗蜜枣作了奉献,代表了他全部诚意,为此得到真主恩赐进入天堂的报偿。另外一个人,平常生活荒诞不经,心中没有真主,施舍只为个人扬名,也许分发了他的全部家产,但他的下场是火狱,后果大失所望。

我们的崇拜功修有多少是被真主接受了,取决于我们心中的仁爱与真诚达到了什么程度。许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大张旗鼓的慈善行为,但他心中的善意却收缩成一小点,几乎等于零。另一些人,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很不明显,但心地纯洁,气魄宏伟,所得到的真主赏赐既丰厚,又永久。

善功须有实际行动为基础,平日坚持虔诚的功修和遵循正道的各项原则,表现在无意识之中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我们向所有真主造化的生灵倾注了我们的珍惜和仁爱,表达了敬畏真主的真实感情。在到达麦地那的早期,那里有两座清真寺,先知穆圣命令他的弟子们到新建的库巴清真寺去朝拜真主,因为那是弟子们在真主使者领导下亲自建造的祈祷场所,代表了虔诚的敬意。另一座是迪拉尔清真寺,是一些伪信者怀着不可告人的邪念建造起来的寺院,目的是制造穆斯林社会分裂,先知穆圣禁止弟子们到那里去礼拜。从外表上看,两处的建筑都是清真寺,但是看得仔细一点,两座清真寺气氛迥然不同,如同东西两端,冰火两重天,天堂与地狱之别。这就是对两种服务性质的比喻:一种是在真诚举意之中遵循伊斯兰正道规则的社会服务,而另一种,则是没有正当意念、也不遵正当规则的虚假表演。

我们的社会服务,需要有正当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慈善事业的目的和方法,做到有尊严,有目标,有品格,有个性。意念不正,目的不纯,任何社会行为都不可能得真主的喜悦或预期的好结果。

参加社会服务的人员都必须有真心实意,傲慢无礼的人不宜存在于社会慈善事业之中。期望得到精神上成功的人,必须是虔诚的穆斯林,心甘情愿为社会做个人的完全奉献,如财产、时间、知识、智能、体力、荣誉,以及个人所拥有的一切。一个真心服务社会的人,须能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譬如忍受误解或孤独、悲伤或苦难、挫折或失败。他必须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爱心,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他的灵魂里充满了希望和信念,成为他行为的能量来源。

我们试图把穆斯林在社会服务中应当具有的质量和应当遵守的规则分别叙述如下:

1社会服务重要性的意识

首先,参加社会慈善服务的人,都必须明白一个精神实质:任何慈善服务既是真主的恩惠,也是精神力量宝库。如果在慈善中保持对真主的感恩,真主对他或她的恩惠将源源不断。最高尚的慈善,是颂扬真主的尊名(I’la Kalimat Allah),帮助我们牢牢记住,慈善是虔诚的信士受托于真主的神圣职责。真主颁降的完美《古兰经》和先知穆圣留下的所有圣训,已把真主对他仆民信托的责任全面阐明,不容怀疑和犹豫。在过去的一千四百多年里,圣门弟子们和他们的传人,以及历代忠诚的穆斯林人才,都以此为神圣的天职,热忱工作,忠于职守,我们的使命是把这种伟大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千秋后代,永葆伊斯兰事业的青春。

我已故的父亲穆萨•托普巴思他为真主的事业奋斗一生,他曾在宣教中强调社会慈善服务的重要意义。他说:“不论他们的规划多么宏大,虔诚的信士必须用真心展现他的善功,却有许多从事慈善服务的人,他们喜欢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而不重视微小的功绩。但是,谁也不知道哪些慈善活动真正获得了大能真主的喜悦和赏赐。”

“有一点我们必须有所觉悟,社会慈善服务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的机会。有许多人,他们自身有能力做善功,但限于各种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能有机会向他人奉献服务的人,本身就是真主的恩赐,因此必须懂得珍惜,应向受惠者表示感谢,因为有了他们才有获得真主恩赐的机会。”

服务社会者应向受惠者表示感谢的观点,受到许多大学者的重视,例如中世纪印度苏菲大师伊玛目•拉巴尼(1564-1624)。他说:“一个人的存在可能使许多人变得完美,而许多人的存在也可能使某一个人获得完美。一位精神导师可能帮助他的许多弟子获得完美,他的这些学生也许能使他们的导师变成完美,人的影响是互相的。”

我们必须对无形中存在的真主恩惠有所感悟,因此才能珍惜它,在真主的大道上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忠实于信仰的现象。这样的认识有以下经文为证。《古兰经》说:“信士,只是确信真主和使者,然后没有怀疑,能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主道而奋斗的人;这等人,确是诚实的。”(49:15)

根据伊斯兰的法度,每个条件宽裕的人,应当付出多少施舍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那是一个有能力的信士所应付出财富的最低限度,任何法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最低限度的施舍同信士本人所获得的真主全部恩惠与为主道服务的心愿写成条文,做出法制的规定,除非到了临死的日子。除了真主彻知每个人的底细,谁也算不清这笔帐。应当做出多少奉献才能代表我们的真心和虔诚,只能说由个人自己尽力而为,凭着自己诚意的伊玛尼。

清高的真主在尊大的《古兰经》中说:“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伊斯兰对一个信士善功的要求,是看他本人感觉是否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心满意足,同时除了规定的法定责任外,总还存在许多其它的途径,取悦于真主,祈求获得真主更多赏赐。圣门弟子阿布杜拉•麦克托姆的虔诚行为是我们的好榜样。在著名的卡迪西之战中(公元635年),当穆斯林的大军准备开赴前线与波斯人决战时,麦克托姆因为双目失明,不许可他参加战斗。但是,他跟随着大部队到了前线,他觉得虽然眼睛的功能失灵,但他还有一双手和两只脚,可以为穆斯林的部队高举旗帜,鼓舞士气。他的能力有限,但他为争取捍卫穆斯林战争的胜利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个真信士,只要享有真主恩赐的生命在,永远不应感到自己贫弱或无能而悲观失望,迷失生活的目标。不要认为,他能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已到了尽头,从此为主道服务无能为力了。一个真信士,永远活在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的激情之中,一息尚存,为主道奋斗的精神不息。

وَاعْبُدْ رَبَّكَ حَتَّى يَأْتِيَكَ الْيَقِينُ

《古兰经》说:“你应当崇拜你的主,直到那无疑的消息来临。”(15:99)这是对一个真信士的要求,只要生命的意识还存在,时刻都在接受真主的考验,崇拜真主的善功永无停息。

在吴侯德战役结束之后,先知穆圣命令部下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务必检查所有在战斗中牺牲的穆斯林烈士和伤员,特别嘱咐要找到萨德•拉比这位兄弟,并且派专人到处去查寻。被派遣的弟子四处寻找而无所获,而且没有任何人在战斗期间见到他。在万般无奈之下,这名弟子向牺牲的尸体堆中大声呼喊:“萨德啊!是真主的使者特别派我出来寻找你的!他要我们查明,你是牺牲了还是受了重伤。”

身负重伤的萨德兄弟,在乱尸堆中躺着奄奄一息,但听到先知穆圣的名字,立即振作了起来,使足了全身力气大喊一声:“我在这里,在死人堆里。”寻找他的弟子随声而去,看到萨德兄弟满身是血,致命的刀伤有多处。从他微微颤动的嘴唇里,只能听到十分微弱的声音,他说:“奉真主的尊名,我们一定要保护真主的使者,不能让敌人伤害他。真主在看着我们,如果还存在眼皮能动的力气,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最后的能力奉献给你。”说完这两句话,萨德兄弟愉快地归真了。

哈利德•瓦里德也是在吴侯德战场与敌人厮杀到最后,负重伤,被弟子们抬到后方急救。他在临死前说:“作为一个武士,这一辈子的使命只是为主道而战斗,让我躺在床上相似一个病重的人,这使人悲伤。快,你们拉我起来;要死,也要扶着我的剑死。”这些话代表了他的心声,作为一名伊斯兰的战士,责任重大,没有躺下的时刻。

这是在战场上,捍卫伊斯兰的战士对至大真主和先知穆圣的感情表现到了极限,其实这种强烈的忠诚之心,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不论在哪里奉献服务,都是忠心耿耿,同烈士们的强烈感情是一致的,使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如果在他的有生之年,余力未尽,而提前退出捍卫伊斯兰的战斗,他将承受巨大的精神负担,陷入不可挽回的懊悔与悲情之中。

历代的先知和真主的忠实奴仆们,持续不懈地服务社会,保护人类,不顾病痛或个人灾难。只有理智的学者,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真实的感情和诚笃的心意,用这些感人的事例教育后代学子,维系伊斯兰文明的光辉,永远灿烂。

2用高尚的精神滋养人心

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人,心态与众不同,洋溢着精神力量和光明的智慧。只有精神的养料才能滋养我们灵魂的花圃。由于长期功修的维护,我们的心灵中结成丰盛的果实,变得智慧、精明、真诚。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们,他们都是真主在人间的朋友,如巴豪丁•纳合西班迪、阿齐兹•安萨礼、毛拉维•鲁米等等这些伊斯兰的思想家。假如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中没有增加他们自己的精神养料,就不可能像天空永不坠落的明星,照亮世人的心。

正是这些真主的朋友,用他们心灵的天窗和仁爱的眼睛观察世界,洞察深邃的世事人情,因此,他们才能成为世人的向导,为我们的人民以及世界各地渴望真理的人们所惊羡。甚至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出现过几代杰出的苏丹王,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深入到理性、逻辑和科学的领地,对世事有所深刻的感悟,被后人赞誉为胸怀真主仁慈的国家元首。其实,他们是受到真主的启迪而成为明君,对臣民表现了智慧和仁爱。

这些真主的朋友,他们的身躯早已归入黄土,但他们的精神不死,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田中,鼓舞着世代的真主仆民们。他们必将继续借助他们成就而活在人间,服务人类,成为社会文明的指路明灯。

社会服务的一个神圣目标是引导民众归于伊斯兰大道,这个目的的成功取决于精神的感召力。最有效的伊斯兰信仰劝导,是我们本人身体力行,增强信仰功修,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打开心灵的窗户,互相沟通。善于利用这扇窗户向外传递信息的人将创造不朽的成就,吸引更多的真主仆人进入与真主团聚的乐园,在奋斗之中旅行,完成他们人生使命。

先知穆圣的生平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真主选择他为最后的使者,从开启他的心灵开始。《古兰经》说:“这《古兰经》确是全世界的主所启示的。那忠实的精神把它降示在你的心上,以便你警告众人,以明白的阿拉伯语。”(26:192-195)真主把启示颁降在先知穆圣的心中,于是指导他的人格、思想、感情和行为,一切都表现了《古兰经》的精神。真主使者所有这些神奇的性格与言行表现,在全体弟子看来都是奇迹,对他无比羡慕与敬服。先知穆圣与他的众弟子们通过心对心的传递,铸就了他们所表现的穆斯林性格与品行。这些人得到了改造,从伊斯兰之前的荒蛮与蒙昧生活作风改变为史无前例的“道德楷模”,从心灵到行为,形成一支优秀的民族。从那以后,凡是皈信伊斯兰并且决心效忠于大能真主的人,都以圣门弟子为榜样,效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心灵中充实新的精神动力。

以阴暗无光的心灵,向社会服务,如同把一盆清水泼在沙漠中。把种子埋进一片焦干的土地里,无异于向田鼠送去的晚餐。这些例子为了说明,没有精神力量支持的社会慈善服务,必将一事无成,作为执行社会服务的成员,必须从自身的心灵修炼开始。他们必须坚持拜功,改变生活与思想方式,以怜悯、仁慈与宽容之心展现他们的行为和礼貌。他们必须从精神与性格上走向成熟,做事稳妥,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主的喜悦与爱护。

先知穆圣说:“真主所喜欢的仆人,是敬畏真主的;他们心里很富足但不为人所知,并且努力使心灵更加净化。”(Muslim, Kitab al-Zuhd, 11)

服务于社会的心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各种动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那里行动,在那里排泄废物。土地把这些排泄物消化为肥料,供应给植物生长,草木繁盛,然后喂养那些动物。社会服务者的心就是这样的土地,心中的优点和善意都会在他的行为服务中表现无遗。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必须经过明智的训导才能走向成功。以下是训练的原则:

A在心里时刻记念真主

《古兰经》说:“你们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并思维天地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 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我们赞颂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我们的主啊!你使谁入火狱,你确已凌辱谁了。不义的人,绝没有援助者。”(3:192-192)

《古兰经》说:“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13:28)

所谓“记念真主”,不是时刻都念念有词高呼真主的尊名“真主啊!”而是时刻不忘对真主的赞颂和敬畏,是一种恒定的心理状态。这样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得到知足和安宁,永远处于乐园中的欢乐境界,接近真主。

这就是 Maiyaat al-Ilahiyyah(与真主同在的存在意识)的境界,这是在社会服务中所必备的心态,把在日常生活中的功修与工作,都视为一种精神需要和享受,把生命的意义归于服务他人,保持高度准备就绪的状态,随时可以付诸行动。服务者在为民服务的奉献中得到智慧和快慰,因为心里只有真主,只有以慈爱服务的热情表达对真主的激情和敬畏。根据伊本•阿拉比的传述,先知穆圣说:“真主说:阿丹的子孙们啊!我为了我的需要创造了你们,也是为了你们的需要创造了万物。不要破坏你们自己,也不要破坏我为你们创造的这个世界。”(Mishkatal-Anwar–<Nurlar Hazinesi),P.126)

B心里充满了对真主和至圣的热爱

从爱心出发的社会服务,就是个人在精神上取得进步的起点。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如此,没有例外。信士的心在向社会服务的热情中向社会传递仁爱的感情,他的心开始向前迈步,展现它的美丽。

一个人在生活中会对许多东西感兴趣,但是作为一名真诚的信士,他对真主和使者的热爱必须超越一切,永远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古兰经》说:“你说:‘如果你们以为自己的父亲、儿子、兄弟、妻子、亲戚,以及你们的来的财产,生怕滞销的生意,和心爱的住宅,比真主及其使者和为真主而奋斗更为可爱,那么你们就等待着,直到真主执行他的命令吧。真主是不引导放肆的民众的。’”(9:24)

如果心中充满了对真主和使者的热爱,深藏在灵魂深处的俊美都将迸发出来。对真主与使者的理解和感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心中对他们的热爱。热爱真主与使者的信士必将把他效仿来的仁爱与慈善奉献给社会大众,感染整个社会,因为心与心的相连,如同今日所见的电器,它们之间有电流沟通。接受了真情实意热爱的人,绝不会忘却了发出慈爱的热心,施爱者时时都与被爱者互相沟通,念念不忘。为了表达他们的真爱,他们不惜舍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实现生命的最高目标,表达对至圣的热爱,我们须在自己的心中不断输入新的活力,对我们的心发出有约束力的指令。

先知穆圣是我们生活的示范和楷模,我们越是经常想到他,我们的心越是接近完美。《古兰经》说:

إِنَّ اللّٰهَ وَمَلٰئِكَتَهُ يُصَلُّونَ عَلَى النَّبِيِّ يَاۤ أَيُّهَا
الَّذِينَ آمَنُوا صَلُّوا عَلَيْهِ وَسَلِّمُوا تَسْلِيمًا

“真主的确怜悯先知,他的天神们的确为他祝福。信士们啊!你们应当为他祝福,应祝他平安!”(33:56)

《古兰经》说:“希望真主和末日,并且多多记念真主的人,真主的使者就是你们优异的榜样。”(33:21)

对于这两段真主的启示,执行得最为成功和严谨的人,是当年那些跟随先知穆圣的弟子们,他们把对至圣的敬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尽心尽意无以复加。同时,弟子们也获得了真主和他使者的慈爱和怜悯。他们的善功与榜样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直到复活日,世代信士们对他们缅怀并且为之虔诚祈祷。以下是值得我们永久纪念的事件:

在麦地那初期的年代里,先知穆圣经常向城郊周围绿洲的城镇选派他的弟子,到那里去传播伊斯兰。这些担任宣教职务的先生们受到地方部落欺骗或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拉基事件”。拉基(Raji)是麦地那附近的一个地名。

当时,有艾德尔和加拉两个部落的一些人来到麦地那,要求先知穆圣给他们派遣学者向他们的部落民众传授伊斯兰知识。先知穆圣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决定派遣十名弟子。当这些弟子旅行到拉基这个地方的时候,遭到了伏兵袭击,大约有二百多凶手向他们扑来。十位穆斯林弟兄坚决抵抗,与凶手们展开搏斗,最后八人阵亡成为烈士,两人被捕。被俘虏的二人是库白波与载德•阿达斯纳,他们被敌人当作奴隶出卖到一个麦加的崇拜偶像部落。

后来,这两位弟子也遭到伊斯兰敌人的杀害。载德在敌人行刑前受到审问,敌人首领阿布•苏富扬说:“我们给你两条路,供你选择。如果你愿意为穆罕默德奋斗到底,我们就用矛枪杀死你;如果你想活着,我们让你回家,我们将来就在这里杀死他。愿作何选择?”

载德看着苏富扬一副可怜的样子,激昂地回答说:“奉真主之尊名,假如有人说,要我在家同家人们享福,而在穆罕默德的脚上刺痛他一下,我绝不能接受。”

苏富扬对他的答复感到吃惊,回头对他的下属们说:“听见没有?穆罕默德的弟子们就是对他如此热爱,无可比拟,史无前例。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对待他的下属能像穆罕默德一样,亲如兄弟。”

随后,当库白波被绑上刑场的时候,被杀害前也受到敌人审问。敌酋问他,给他一个活命的机会,释放他回家,如果他公开声明放弃他的信仰。库白波与载德两人异口同声说:“即使你们把整个世界都给我们,也别梦想让我们放弃我们的宗教。”

库伯波在敌人动手处死他之前,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希望允许他向真主的使者转告他的问候。敌酋左顾右盼,没有看到一个穆斯林,也没有人愿意去投递这个信息。库白波说“不用了”,他便捧起双手,做了一个虔诚的祈祷。

他说:“大能的真主啊!我这里没有人愿意把我的问候转告给你的使者。我只求你把我的赛俩目让他听到。”

与此同时,正在麦地那同弟子们在一起沉默端坐的先知穆圣,突然间好像回答客人问候一样说了声 wa alayhi al-Salaam,意思是“愿真主恩赐你安宁。”在现场的众弟子觉得奇怪,有人问道:“真主的使者啊!你是在向谁回答他的问候呢?”先知穆圣回答说:“你们的弟兄库白波。”

伊斯兰的敌人对待这两位先知穆圣的弟子手足无措,在对他们酷刑之后,杀死了他们。敌人们听到库白波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只愿死在伊斯兰中,怎么死法,我都不在乎。”(Bukhari,Maghazi,10)

当麦地那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先知穆圣先后给周围各国的国家元首发去信函,引导他们皈信伊斯兰。弟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争先恐后争取为真主使者传递国书的光荣使命。在当时,这是一个苦差事,翻山越岭,穿行沙漠,露宿风餐,忍饥挨饿,而且路途上有可能遭到人兽的袭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按照当时的习俗,递送国书的人,须在王宫殿堂上代表他的政府当场宣读,这有遭来杀身之祸的危险。凡是有机会上堂宣读的弟子,无不慷慨激昂,表白了他们对先知穆圣的无限忠诚和真挚热爱的感情。

圣门弟子们热爱先知穆圣的感情和他们对伊斯兰事业的勇气,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人性篇章。当后代人倾听先人们的事迹时无不惊愕,因为现代人对他们的品行难以想象,而在那个时代,衷心热爱真主和他使者的忠诚信士们,心静若水,视死如归。他们的社会服务,表达了对正道事业忠心耿耿,真主恩赐他们满怀慈爱,跟随真主的使者传播正道,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

C, 心里充满了对穆斯林兄弟姐妹的热爱

凡是有手足之情的地方,都必有同情、怜悯与仁慈。真爱心,不是互相的利益交换,而是无私奉献,目的是一切为了真主,真爱心是虔诚信仰的成果。为别人献爱心的信士,从不考虑会有什么利益期待,证明是有完美信仰的人格。

إِنَّمَا الْمُؤْمِنُونَ إِخْوَةٌ فَأَصْلِحُوا بَيْنَ أَخَوَيْكُمْ
وَاتَّقُوا اللّٰهَ لَعَلَّكُمْ تُرْحَمُونَ

《古兰经》说:“信士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之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悯。”(49:10)

先知穆圣说:“如果你们没有确定的信仰,将不能进入天堂;如果你们互相之间没有真正的爱心,你们就没有真信仰。你们是否愿听我讲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如果你们照做,互相之间就会建立爱心。你们互相见面的时候,互道赛俩目,说 as-salamu alaikum。”(Muslim, Kitab al-Iman, 93)

先知穆圣说:“到那特别的日子,到处没有阴凉,唯一的有阴凉的地方是在真主那里。他只准许七种人享用那里的凉爽。(这七种人是)秉公办事的领袖、在崇拜真主中培养的年青人(从小就受伊斯兰熏陶)、一心归向清真寺的人(坚守在清真寺中集体拜功)、只为主道互相爱护又为主道而相遇或分离的两个人、遭遇美色诱惑而拒绝并告之害怕真主的男人、秘密施舍令左手不知右手所为的人(外人也不知)、在隐蔽处独自祈祷中满脸流泪的人。”(Bukhari,Kitabal-Adhan,36)

由先知穆圣传述的真主启示说:“我的爱心只施予互相之间为了我而展现慈爱的人;他们是为了我而互相赠送礼物;他们是为了我而互相信任成为朋友;他们是为了我而访问亲友和互相访问。”(Ahmad b. Hanbal, Musnad, V, 229)

先知穆圣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兄弟之间互相展现爱心表现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到远方的一座城市去看望他的兄弟。真主派遣了一名天使,在他的路途中等候他。天使见他来到,便向他提问:‘你这是到哪里去啊?’此人回答说:‘我要进城去看望我的兄弟。’天使问:‘他是否欠你什么人情?’此人说:‘没有,只是为了大能的真主,我向他表示我的思念。’天使这时表白了自己的真相,他说:‘我是真主委派来的使者。前来向你报告好消息,真主知道你是为了大能的真主而真心喜爱你的兄弟。’” (Muslim,Kitabal-Birr,46)

从事社会慈善服务的人,互相必须有真正的爱心,以此产生互相的凝聚力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他们会在共同的主道事业上互相鼓励,发掘智慧,提高服务质量。有了真诚的爱心,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无往而不胜。清高的真主在尊大的《古兰经》中称赞互相团结一致肩并肩在主道上奋斗的信士们:

إِنَّ اللّٰهَ يُحِبُّ الَّذِينَ يُقَاتِلُونَ فِي سَبِيلِهِ صَفًّا
كَأَنَّهُمْ بُنيَانٌ مَّرْصُوصٌ

“真主的确喜爱那等人;他们为他列阵作战,好像坚实的墙壁一样。”(61:4)

在我们的近代史上,就有这样的生动例子,证明穆斯林将士们为真主互相仁爱与团结,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这是发生在1915年至1916年的达达内尔海峡战争。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凭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奇迹般地赢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连敌人都敬服地承认他们所遭遇到的是一支有天神襄助的军队。英国的总指挥汉米尔顿将军说:“我们被土耳其军队的精神实力战败了,而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我们似乎看到了某种力量从天而降去帮助他们。”

那场战争引证了记载在《古兰经》中的真主启示。当时我们的将士们,个个勇猛异常,他们决心死为光荣的烈士,活着退役回家终身享有英雄好汉的美称,问心无愧。他们在任何一场搏斗中以一当百,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因为他们代表了穆斯林世界的心愿把入侵达达内尔海峡的侵略者驱赶了出去。

穆斯林是一个自豪和骄傲的民族,因为穆斯林心灵深处存在敬畏真主的信仰力量,伊斯兰鼓励穆斯林之间互相之间仁爱、关怀和团结的好品格,禁止任何削弱正道的错误行为和卑劣的陋习,如诽谤、猜疑或嫉妒。《古兰经》说:“伤哉!每个诽谤者,诋毁者,他聚集财产,而当作武器。”(104:1-2)

人与人之间故意的互相伤害是罪过,例如动手或动嘴,从物质上或精神上对别人造成伤害,将在复活日受到清算和惩罚。穆斯林应保护自己的心灵,不断地清除其中的污染,对别人施予宽恕、谅解和仁爱,为他人祈祷,祝愿大家都幸福。先知穆圣说:“你们要避免互相猜疑,因为猜疑会在交谈中扯谎;你们不要侦探彼此的隐私,不要互相秘密监视,不要互相嫉妒,这样会导致互相的恶意,产生厌恶和反感,使关系变成敌对。你们应当互为兄弟姐妹,都是真主的忠实仆人。”(Muslim,Kitabal-Birr,30)

先知穆圣对他弟子的教诲中注重培训他的手足之情,并为世人做出了永久的榜样,与日月同辉直到复活日。当穆斯林移民初到麦地那时,形成两种人,一是外来的麦加人,被称为是“迁士”,另一种是本地人,称为“辅士”,先知穆圣教导他们结成友谊,为主道携手共进,互相帮助和支持,如同自家兄弟。这是历史罕见的一次不同民族大团结先例。麦地那的原居民对外来的穆斯林弟兄,尽其所有给予热心帮助,分享他们的财富和家产。但是,麦加人对他们的财富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是跟随真主的使者而离乡背井,寻求真主的恩惠,创造伊斯兰新世纪,胸怀鸿鹄之大志。他们向好心的辅士们表白:“好兄弟啊!我不需要你的财产。只请你告诉我哪条路通向市场,那就足矣。”市场是可以用自身体力或智慧换取报酬的地方,自食其力。这就是真诚,惊天动地的真诚。

《古兰经》说:“在他们之前,安居故乡而且确信正道的人们,他们喜爱迁居来的教胞们,他们对于那些教胞所获得的赏赐,不怀怨恨,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能戒除自身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

根据圣门弟子胡戴法的讲述,在跟随真主使者的弟子之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普遍的社会风气,人人如此。例如他在雅穆克之战期间的经历和体会。(636年,穆斯林与拜占庭帝国军队在叙利亚雅穆克河两岸发生正面冲突,穆斯林大胜,成为奠定第一个伊斯兰强国的基础 —- 译注)

我们都参加了雅穆克之战。战事刚刚停息下来,我在战场上巡视,到处是死伤的士兵。我拎着一个水罐,寻找我的堂兄哈里斯,终于在血泊中看到了他,身上血肉模糊,躺在滚烫的沙堆上,苟延残喘。

我问他是否想喝水,他点了点头,表示很渴。我正要把水罐送到他的嘴边,听到附近的一个人在呻吟,一个微软的声音说:“水,水,给我一口水!”那是伊克提玛,躺在那里,生命垂危。

我堂兄哈里斯也听到了这个低弱的声音,向我表示把水送给他喝。我尊重他的意思,把水罐转向伊克提玛,但我们又听到一个新的声音,身旁的一个重伤员要喝水。伊克提玛推开了水罐,要我把水送给另外一个人。他是伊亚斯,躺在血泊中正在祈祷。他说:“真主啊!为了捍卫我们的信仰,绝不惜命,可以为真主奉献一切。只求你赏赐我们烈士的荣誉,恕饶我们的罪过。”

水罐刚送到他嘴边,伊亚斯就停止了呼吸,我们只听到他最后的祈祷声,永生难忘。我回过头去看伊克提玛,他已不省人事,再看看我的堂兄,他已在焦灼的沙堆上无声无息,成为他所祈求的烈士。

胡戴法亲眼目睹了弟兄们在对敌斗争中心怀对真主和使者的深爱而归真,他们彼此之间在临终之前想到的是别人的需要,为了穆斯林同胞毫不利己。他说:“这是我这一生当中最为难忘的情景。他们三人之间没有亲属关系,但是他们在我脑海中深刻地留下了他们共同的美德:仁慈、善良、舍己、忘我。他们的美德是伊斯兰信仰熏陶的结果,为真主奋斗坚定不移。只有伊斯兰才能在兄弟之间建构如此高尚的人性。”

仁爱之心,不是宣言或誓词,而是行动。仁爱是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在急需中帮助他们,以自我牺牲的精神,舍得自己的财产与他们休戚与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最能考验真仁爱。

先知穆圣说:“信士之间的仁爱、关怀与同情,可以用一个人的躯体做比喻。当一个肢体发生的病痛,全身都不舒服,造成失眠和发烧。”(Mulim,Kitabal-Birr,66)

先知穆圣鼓励弟子们多为社会做义务和慈善服务,他经常向弟子们提问说:“朋友们啊!今天你们关心孤儿了吗?去探望病人了吗?是否给谁送葬了?”这些是先知穆圣经常向弟子们提出的日常问题,都是向社会表爱心的活动,穆斯林信士都应积极参与,是对社会的奉献。任何人都不能只为个人而活着,只有大家都来关心社会,才能建造一个共同的幸福家园。

有一段圣训,专门提到服务社会是直接效忠于真主的表现。他说:“掌管天地万物的真主,将在复活日向他的仆人说:‘阿丹的子孙啊!我曾经是个病人,而你们没有来看望我。’”

“那个被问的人说:‘我的主啊! 你是众世界的主宰,我如何能去看望你呢?’

真主回答说:‘你是否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仆人生病了,而你没有去看望他?但是我就同他在一起,如果你去了,就会发现我在他的身旁。’

‘阿丹的子孙啊!我曾经向你讨饭吃,你拒绝向我施舍。’

你是否记得曾经有一个人前来向你讨饭吃?他是我的仆人,但你拒绝了他。你是否意识到假如你向他施舍了食物,就能同时在他身旁看到我?’

真主又接着问他,是否记得有一个人前来向他讨水喝,被他拒绝了?他回答说,我的主啊!你是众世界的主,我如何向你施舍饮水?真主说,当时那个向你讨水喝的人是我的仆人。假如你向他施舍饮水,在他的身边就能看到我。”

清高的真主在尊大的《古兰经》中说:“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我们只为爱戴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我们的确畏惧从我们的主发出的严酷的一日。’故真主将为他们防御那日的灾难,并赏赐他们光华和快乐。”(76:8-11)这段启示昭示众人,真心的慈善社会服务极为重要,一切善功都将获得真主的喜悦和后世赏赐。

对这一节内容的归纳,行善功的人,必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好心必有好报。真心的慈善和社会服务,必须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没有怨恨、嫉妒或骄傲,真心与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使受惠者感到亲切,并且鼓励他们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将以同样的仁爱之心服务社会。他们所得到的爱心和关怀,来自真主,一切赞颂全归真主。

D, 为了真主心中充满对众生灵的爱

当心中有了大能真主恩赐的光亮,便产生一种强烈的助人为乐的热情和快感。在同任何生物交往的时候,能把对真主和对使者的热爱置于领先的崇高地位上,爱心的反响是真诚的友谊。于是,他们的心也变得宽广了,如大海一般能包容一切。

社会慈善服务,需要有这样宽广的胸怀,才能产生繁荣富强的风采,硕果累累,百花盛开。用真情实意播下的爱心种子,生根发芽,保存着永恒的爱。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须臾不可离开真诚,遵循真主和真主使者所确定的原则制定我们的一切工作规划,展望美好的未来。

3真诚和正义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每个社会服务的工作者都必须具备两种品格:真诚和正义,但二者不能分离。一位真诚的服务者,体现了大能真主对大众的仁慈,我们应当感谢真主通过他的仆人给社会带来的这些恩惠,但同时遵循真主的法度,认真服务,使更多公众受益。否则的话,真主的仁慈将从我们身边消失。

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的信士,是受真主委托,责任重大,因此必须谨慎小心,不可马虎大意。譬如一个人攀岩登山,他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必须脚踏实地,牢牢抓住每一根树枝,爬得越高,危险越大,一步失误就可能落个粉身碎骨。

先知穆圣说:“凡是真诚的人,就不会有大危险。”(Bayhaqi, Shu’ab l-Iman, V, 345) 这段圣训可为人生格言,有广泛的指导价值。因为在工作或社会服务中内心里真诚的人,一派浩然之气,他受到真主的喜悦和护佑,避免恶魔在暗中破坏和施展阴谋。《古兰经》说:“易卜劣厮说;‘以你的尊荣发誓,我必将他们全体加以诱惑,惟不诱惑你的纯洁的人。’”(38:82-83)

服务社会,是使大众受益的伟大工程,它的有效价值取决于服务者的真诚和认真。凡是有真诚和爱心的地方,自私和私欲都没有市场,不得滋生的土壤。服务来自真诚,大道通畅,光明磊落,堵塞了个人私欲出现的空隙,把障碍减低到最低程度。

每个慈善事业都是真诚精神的展现,特别是以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形式,服务者的事业必然一帆风顺。在伊斯兰世界,许多地方可以看到经营数百年而不衰的传统慈善机构。在历史的过程中,也许出现中途受阻而停办,但总会有人念念不忘,鼓励后来的慈善家们重新恢复,反复出现,把老一辈的真诚宗旨再次复兴。

世界大势,潮流滚滚,争先恐后,获胜者必是真诚,因为这是正道。真诚的意图和行为必定受到真主的保护,不会永久处于劣势而让位于邪恶。翻开历史书,可以看到许多搏斗中弱势一方取得最后胜利的奇迹。一小队忠诚而勇敢的战士,以他们的坚忍和勇气,就能战胜貌似强悍的优势大军。这种奇迹般的现象已在战争史上形成见多而不怪的正常战例,证明了真诚是胜利的基础,正气必胜。先知穆圣亲自率领的白德尔战役就是一个典型战例。与此相反,侯乃尼战役是一场失败的教训,因为穆斯林的战士们出现了骄傲自满,缺乏诚信,铸成骄兵必败的结果。最后是因为先知穆圣向弟子们发出了警告,由阿巴斯等勇敢的斗士们浴血奋战,才力挽狂澜,反败为胜,确定了穆斯林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最强地位。

做事真诚所能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响应,是大能真主对真诚服务的报偿。《古兰经》中多处记载了历代先知领导弟子们遵奉真主命令而获得的巨大成功,例如先知努哈对他的族人说:

وَمَاۤ اَسْـئَلُكُمْ عَلَيْهِ مِنْ اَجْرٍ اِنْ اَجْرِىَ اِلاَّ عَلَى رَبِّ الْعَالمَِينَ

“我不为传达使命而向你们索取任何报酬;我的报酬,只由全世界的主负担。”(26:109)

在《古兰经》“雅辛章”中记载着一个生动的故事,真主连派三位使者到安塔利亚的一个城镇去传播正道,前两位使者都遭到当地居民的拒绝,并且野蛮对待。第三位使者(木匠哈必布)“从城中最远的地方跑来说:‘我的宗族啊!你们应当顺从使者们,你们应当顺从那些遵循正道,而不向你们索取报酬的人们。’”(36:20-21)

所有的使者都是为社会慈善服务的代表,他们只遵奉真主的命令和差遣,不为世间的财富或报酬而来。他们对社会服务的真诚达到了极致,毫无私心,是全人类的楷模。他们所追求的报偿,除了真主的喜悦,还希望看到民众满意和幸福,社会公平和安定。

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先知穆圣的面前。他说:“真主的使者啊!能否请您指教我应当做什么事,既能获得真主的喜悦,又能让民众高兴。”

先知穆圣回答说:“能舍得在今世的物质欲望,不贪恋这个世界,将获得真主的喜爱。不要向民众讨取他们的财富,可以换得他们的喜爱。”(Ibn Majah,Zuhd,1)

一心只为获得真主喜悦的人,在他的社会服务中养成了习惯,转变成固定的意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全心为民服务。当年麦加的当地居民对穆罕默德这个青年常用的一个对高尚人品的赞美词 siddiqs(西迪格),涵义就是为大众而无私奉献、忠诚可靠、正义公道。这就是在正道上,为社会服务的品格和精神标准。任何在正道上奋斗的信士,不论他的意念或言行,都能得到真主的赞许。《古兰经》说:“凡说过‘我的主是真主’,然后遵循正道者,众天神将来临他们,说:‘你们不要恐惧,不要忧愁,你们应当为你们被预许的乐园而高兴。’” (41:30)

参加社会服务的人,成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众所周知。人们喜欢看到他们优异的品格表现,成为众人的示范,喜欢他们有突出表现的性格和尊严。在伊斯兰的历史上不乏这些有优异品格的穆斯林好心人。

在伊斯兰阿巴斯王朝期间,穆斯林的国土边界推移到遥远的地区,幅员辽阔,经济繁荣,大量的财富流入首都巴格达。金钱和物质从全国各地拥入豪宅和官府,财主和官僚们过着奢侈与豪华的生活,在纸醉金迷之中享乐与销魂。例如,宫廷首席大臣哈桑•沙赫尔同哈里发马蒙(813-833)结亲,迎娶公主,隆重的排场和宴席延续了九天,歌舞升平,奢华的仪式和昂贵的嫁妆举世无双。一切铺张浪费都是国库的开支,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挥金如土,那些官僚富豪的灵魂都堕落成了财富的奴隶,经不起财富诱惑和考验的富人们,良心受到腐蚀,对贫民少有赈济,社会慈善服务衰落,在伊斯兰历史上构成垮了的一代。

这是社会现象的一个表面,在深层的广大民众之中,正义与光明是主流,伊斯兰使人心善良,坚守正道者高举伊斯兰的旗帜,敬畏真主,劝人行善。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他们都是真主的朋友,侍奉真主和先知穆圣的事业从不懈怠,如阿布杜拉•穆巴拉克、苏富扬•沙伍里、富代尔•伊亚德、祖奈德•巴格达迪、马鲁夫•卡尔基、比什尔•卡菲等等,这些人代表了一代思想精英,是伊斯兰文明的中流砥柱,坚守正道,过着清贫乐道的生活。他们不被世俗所侵蚀,不被高官厚禄所引诱,不任政府官职,深入在民间治学与授业,他们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公众敬仰。他们如同大海航行途中的安全海湾,是狂风巨浪中海员的避风港,躲避被腐蚀文化激起的物质浪潮。那些王爷、贵族与官僚们统治着一个物质的表面世界,另一个精神世界属于真主仆民的天下,他们拥有千万人的心,得真主喜悦,受民众爱戴。他们以爱心服务于民,并为人师表,但他们深远的影响遍布海内外,受到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共同赞誉。

有一次,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居住在他富丽堂皇的(叙利亚)拉卡行宫里,当时的著名大学者阿布杜拉•穆巴拉克正巧来到拉卡城访问。人们得知大学者光临,倾城出户迎接,街巷里人山人海,而行宫周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一名王妃问侍从官:“外面吵吵嚷嚷,发生了什么事?”

侍从官禀报王妃说:“从呼罗珊来了一名学者,名叫阿布杜拉•穆巴拉克。全城的居民都出来欢迎他。”

这位王妃叹息道:“看来真正的国王不是哈伦•拉希德,他没有前呼后拥的卫队,不敢向公众露面。”

事实上,真正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活动的记录,而是广大民众敬畏真主并为社会服务与奉献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因为他们坚守正道,主导社会潮流,是历史的真正主人翁。历史的进步和荣誉,充满了虔诚信士的个性和尊严,他们代表了伊斯兰的时代精神。真主对他们的回报是指引光明,下降恩惠,得到众人敬仰和热爱,直到最终的复活日。《古兰经》说:

اِنَّ الَّذِينَ آمَنوُا وَعَمِلوُا الصَّالحِاَتِ سَيَجْعَلُ لَهُمُ الرَّحْمنُ وُدًّا

“信道而且行善者,至仁主必定要使他们相亲相爱。”(19:96)

热心服务社会的信士,应跟随着先知穆圣的脚步前进,学习他的高尚品德“诚实可靠”(al-Amin)与“忠厚待人”(al-Sadiq)。人人都具备这个能力,有资格朝这个方向努力,只须坚守真诚与正义的原则,全心全意服从真主的命令,尽心尽意为社会服务。人生一世,谨慎小心,如同每天都在练习走过通往天堂的随拉特桥,服务社会,多行善功,积累充分的精神财富,胜利在望。

4,同情、仁慈与宽恕

一个完美的信士必是心中有良知的人。善良仁慈与舍己为人是良知的基本特征,属于人性中最优美的成份。在一个虔诚信仰者的心中,对他人的同情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他对社会的慈善与奉献滋养着他的虔诚信仰。仁慈是真主赋予人类的最佳人性,标志着人世间真诚信仰的存在。

参与社会慈善服务的人,都应当认真体会大能真主的两个最主要的美称:“拉赫曼”(至仁的)与“赖希密”(至慈的),以此为基础,以仁慈与怜悯对待真主所有造化的生灵,社会服务就是表达内心里仁慈的具体活动。胸怀仁慈、怜悯与谦逊之心,从事慈善服务,任何行为必将展现心灵的俊美。仁慈的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是慷慨的施舍。因此,参与社会服务的信士,必须表现慷慨与宽厚,高尚的道德与善良的行为相互补充与推动,融合成人性的完美。一个仁慈的人,必然宽厚;一个宽厚的人,必然谦逊;一个谦逊的人,必然在社会服务中表现最仁慈。这些优秀的品格构成一个完美的人性,服务社会是展现的舞台。先知穆圣说:“大能的真主是至仁的,是至慈的;他喜欢宽厚与仁慈的人。”(Suyuti,al-Jami’al-Saghir,60)

与此相反,恶劣的道德与品行也是相互作用与推进的,彼此相连,狼狈为奸。譬如一个躲避仁慈与怜悯行为的人,必然是个吝啬鬼,守财奴。吝啬鬼都装成傲慢的模样,趾高气扬;对贫苦的人,绝不施舍,一毛不拔,心里阴暗。

如果发现一个人,语言粗鲁、行为粗暴、态度傲慢、心情烦躁,就不可能指望他真心参与社会服务,即便勉强为之,也不会有慈善的成果。穆斯林这个群体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因为接受了伊斯兰精神与教育的结果。《古兰经》说:

فَبِمَا رَحْمَةٍ مِنَ اللّٰهِ لِنْتَ لَهُمْ وَلَوْ كُنْتَ فَظًّا
غَلِيظَ الْقَلْبِ لاَنْفَضُّوا مِنْ حَوْلِكَ

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残酷的,那么,他们必定离你而分散;……”(3:159)

某日,先知穆圣对他的爱妻阿依莎说:“阿依莎啊!真主最仁慈,因此喜爱仁慈的人。他引导人们仁慈,而不赞许严厉或除仁慈以外的任何态度。”((Muslim,Kitabal-Birr,77)

先知穆圣对他的弟子们说:“大能的真主喜欢劝人从善的仆人,他们见到为过错而伤感或情状可怜的人,耐心劝导他们归信大能的真主。有些人态度粗暴,荒废时间,整夜贪睡而不知自己灵魂是否会归来,很少记念真主,对于这样的人,真主最不喜欢。”(Daylami,Musnad,I,158)

对于宗教,固然须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外在形式上做到严肃、庄严、恭敬,而对信仰的内在含义,则须刻苦学习,慢慢领悟。在宣传教育和处理公众事务时,必须表现仁慈和爱心,必有好成果,因为人们都讨厌残暴的行为,表示抗拒,而对仁爱和善良的行为,都能受到感动。

事实上,人们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爱心,会增强师生互敬的亲和力,使他教学的内容被学生从感情上去接受,而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使传授知识与学问变得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感情与心灵的发生变化。因为仁爱与善良的行为能使人受到感动,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记忆,巩固知识。世界上真正的征服者,是人心的征服者。

一个自私的官僚不会有爱心和仁慈,在他的统治下不会有真正的顺民,因为内心不服,他只会使用暴力压服,强迫人民顺从,难得社会太平。这样的统治者,好比到处喷洒毒药,只是在有限的区域内制造了人民的恐惧,他们最终必将埋葬在人民愤怒的漩涡之中。如果这样的官僚得到重用,是压迫人民,这个政权等于自杀。

仁慈与爱心恰恰是压迫的反面,凡是缺少这两种道德质量的官僚,只会行使压迫和暴力。仁慈是爱心的花朵。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中,就不会有公平、安宁和幸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应当改为“家有爱心万事兴”;因为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和睦,那么,这个家庭绝不会有安宁,遑论兴旺发达。同样,没有爱心的社会服务必将是一场大灾难,人人遭殃。

急需我们帮助和渴求关怀的人,就像受了伤的鸟儿。他们四处求助,希望看到眼前出现充满爱心和仁慈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需要培训,培训我们的工作人员人人有爱心。伊斯兰苏菲主义的仁爱精神是社会服务培训的最好教材和指导方法。换句话说,社会慈善服务者必须经过业务精神的训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占满了“自私”和“武断”,必须用仁爱与慈善去改良。只有用爱心灌溉的草木才能长出娇嫩的鲜艳花朵。心理成熟的善良人,心中充满了仁爱,到处去寻找急需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安慰,因为苦难人的折磨痛在善良人的心里。

所有的社会机构,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组织,都应当把精神教学当作首要任务,在课程中突出仁慈、善良和无私服务。教学,不要办成知识技能批发站或交易市场,而应把精力集中在对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爱心和热情上。如果一个教师不向学生传授爱心;如果一位伊玛目不在他的卧尔兹中阐述信仰而使教民们热爱《古兰经》;如果一名厂长对工人不爱护没有仁慈的表现,这些都是冷冰冰的人,真主的慈爱与他们无缘。那些眼看着病人、残疾者、穷苦人和孤独的人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证明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人,无权得到别人帮助和社会关怀。

大能的真主对受压迫的人和沮丧与消沉的人最关怀,及时给他们送去仁慈的鼓舞。那些在人间耍尽花招坑蒙拐骗、欺负善良民众的压迫者或骗子,都将在复活日难逃大能真主的公正审判,因罪获刑受到应有的惩罚。

那些教授《古兰经》的人,不是以仁慈与宽容,而是手执教鞭或戒尺,忽而是判官,忽而变狱吏,对学生声色俱厉,他们的劳累不得报酬。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从事社会服务事业的人,都应牢记这段圣训,时刻自勉之。先知穆圣说:“要不要我告诉你们,被抛进火狱的都是哪些人吗?他们都是些暴躁者、小气鬼、心狠手辣的人和傲慢无礼的伪君子。”(Bukhari, Ayman, 9)

玫瑰花或其它鲜艳花朵会使情绪烦躁的人心里舒展,使粗暴的人面露笑容。从事社会服务事业的人,应当向玫瑰花学习,能使铁石心肠的人变得温柔,在他们阴气沉沉的面容上出现灿烂的阳光。

在大能真主九十九个优美的名称之中,有一是艾弗伍 (al-Afuw),意思是“饶恕者”,属于真主的高尚德性之一。这就是穆斯林社会服务者应具有的品格。《古兰经》说:

خُذِ الْعَفْوَ وَأْمُرْ بِالْعُرْفِ

“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7:199)

饶恕的品格来自仁爱之心,受到真主的喜悦,因为是对真主宽恕美德的体现。我们必须从造物主的视角去看待真主所造化的所有生灵,就有了建立饶恕美德的基础。所有美德都来自于心,美德必由心生,其中有饶恕。在真主仁慈沐浴下努力自建美德的信士,把真诚的仁爱从心底里向四周放射,感染许多人,营造了饶恕的社会风气,人人以饶恕为荣,尊重人格。能对别人饶恕者,自己也会得到别人饶恕。那些桀骜不驯不懂得对别人饶恕的人,是自掘坟墓,腐臭散布全社会。

饶恕是自己有能力施加惩罚手段的人对别人的错误或罪过表现宽容和仁爱,以刚强的意志自我克制,一笑泯恩仇,化解矛盾,缓和社会气氛。在先知穆圣率领弟子们光复麦加城之日,他宣布对所有麦加人前科一律不加追究,展现了豪迈的英雄气慨,为世人做出了饶恕的典范,成为历史美谈。

不对人吹毛求疵要求完美,而善于掩盖别人的缺失,是参与社会服务人的优点之一。先知穆圣说:“如果谁曾掩盖过穆斯林弟兄错误,真主将在复活日掩盖他的罪过。谁曾对穆斯林弟兄当众揭短,真主将暴露他的错误,并且使他不出门就受到羞辱。”(Ibn Majah, Hudud,5)

先知穆圣说:“谁对穆斯林弟兄的缺陷公开批评,在他死亡之前将受到同样缺陷的折磨。”(Tirmidhi,Qiyamah,53)

5公事须先共同商议

人人都有知识的局限,社会的公共事务必须集思广益,进行商议,齐心协力,这是真主的命令。大能的真主通过他的使者向他仆民阐明了公众事务须集体商议的启示,这是弥补人性缺陷的重要原则。

《古兰经》说:“故你当饶恕他们,当为他们向主求饶,当与他们商议公事;你既决计行事,就当信托真主。真主的确喜爱信托他的人。”(3:159)

对于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共同商议,是穆斯林谦虚谨慎的特征,《古兰经》说:“他们的事务,是由协商而决定的。”(42:38)

当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先知穆圣习惯于同弟子们共同协商,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出谋划策。先知穆圣的言行服从真主的启示,但通过与弟子们的商议做决策,也是一个重要的智慧途径,并且向穆斯林社会展现了民主的工作方法。尤其在白德尔和壕沟这两场重大战役前,先知穆圣多次召集军事会议,分析局势,听取众弟子的意见,确定最有利的战略与战术。例如在伍侯德战役中,先知穆圣决定采用弟子提出的新战略,把敌人拒之麦地那国门之外,在郊外山区开战,阻止敌人接近城区。

人类属于感情型的理智动物,许多事的决策受感情影响很大,尤其个人行动。如果在处理重大公事时,个人武断独裁必出偏差,给全社会造成损失,连累众人,所以共同协商是避免个人片面见解的最佳方式,可以衡量全面利弊,互相防止个别人感情用事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但是,参与协商的各方代表,须有确定的资格准则,例如坚定信仰、知识专长、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以便确定最佳行动规划。

先知穆圣在专指公事进行集体商议的后果时说:“那些凭着伊斯提哈拉(梦境)做决定的人不要感到失望;那些提出大胆设想的人不要事后反悔;那些主张减缩开支的人不要为以后贫困担忧。”(Haythami, Majma’ al-Zawaid, II, 280)

协商的原则是互相尊重,特别要尊重那些提出异议的人,使他受到鼓励,敢于大胆说话,畅所欲言,无所保留。换句话说,共同协商制定计划有许多利益,至少可以杜绝个人独裁和主观专断,防止由于个人无限权力与傲慢给社会事业带来严重破坏。反对开展协商的人,必定骄傲自满,好高骛远,唯我独尊,心胸狭窄。

言必行,行必果,协商的结论必须付诸实践,成为执行公务的指导方向。假如把协商沦为形式,走过场,无实效,或者议而不决,没有成果,这样没有诚意的协商有百害而无一益。参加协商的人必须有所特长,对社会和议题有知识和见地,为解决难题而百家争鸣,真理越辩越明,共同寻找优选的答案,祈求真主引导获得成功。假如参加协商者不够资格,缺少知识和信息,只是无理取闹,协商的形式宁可没有。我们不能要求一名律师告诉我们怎样吃药治病,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领域,隔行如隔山。

对于参加协商的成员,知识与信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品与道德,没有集团私心,不带个人成见,思想集中,秉公办事。假若没有成员素质的保证,协商只会产生不良效果,甚至导向歧途,因此偏见是协商之大患,貌似民主而没有原则无纪律,必将给社会带来灾难。

社会服务者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社会慈善服务是集体的事业,承担起为全社会谋福利的责任,所以不能一人单枪匹马出战,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能对社会的集体事业包办代替,如兴趣爱好、情绪高低、嫉贤妒能,家族利益,独揽大权。先知穆圣说:
“大能的真主对我启示:我们在众人之中必须谦逊,不可高高在上,依势压人。”(Muslim, Jannah, 64)

一名优秀的社会服务工作者,敬畏真主,真诚服务,不争功,不图利,不抢先表现自己。付出的最多,站在最后。

6社会服务须知己知彼

人类是大地之上有感情、有尊严的生物,因为心中有真主吹入的精神,因此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社会服务必须体现大能真主的仁慈和广泛的人道主义。对人尊重是社会服务事业中的一条中心原则,也最敏感。态度粗暴的服务,对受惠者说话欠缺礼貌,亵渎了真主对人类的慈恩,劳而无功,甚至构成罪过。帮助一个人,如同修复他受到伤害的心,这不同于修理一只旧鞋。就拿旧鞋打比喻,鞋穿破容易,修补很难。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伤害,修整的工作要比修鞋复杂得多。

历史上的智者有如此说;有自知之明的人分三种:

A,受到真主慈爱的人,行为谨慎,从不伤害任何人;

B,感情羞怯的人,从不张扬,甚至不公开赞颂真主;

C,甘为真主奴仆的人,对真主造化的生灵充满爱心,愿为真主服务于他的仆民。

社会服务属于慈善事业,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及时服务,首先应当了解、同情和体谅对方,知道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感受。求助者有不同的表现,譬如有的人喜欢张扬,有的人性格羞怯,前者善于表达,而后者默默无闻。如果不能知己知彼,善解人意,社会服务难以做到公平、合理与完美。

社会事务很复杂,我们必须有机智的头脑,敏锐善变的能力,适应各种社会变化和需要,说话做事因事制宜。圣门弟子贾法尔•泰亚尔受命出使阿比西尼亚,向那里的基督教国君解释伊斯兰。当他被问到《古兰经》,要他诵读一段,他选择了赞颂先知尔撒的章节,获得阿比西尼亚国王对穆斯林同情和赞许。

国王听到这段经文释义之后,龙心大悦,用他的手杖就地划了一条线。他说:“你的宗教与我的宗教,仅仅这么一线之隔。”

这是知己知彼,知人善用,揣摩对方的心情和需要,在最恰当的时候,说出最恰当的话来,可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社会服务必须做到了解对方,根据需要提供服务。先知穆圣堪称是知人善用的伟大领袖。他身边有许许多多能干的弟子,各有不同才华,文武工巧才艺出众者不胜枚举,但是选派一名最能适应于形势需要的干将,那是领袖的智慧和才能。被选派到阿比西尼亚出使一个非洲基督教国家并且晋见国王者,不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士,也不能是天天坐在圣寺大院里坐地论道的苏法派苦行僧。经过周全的考虑,最适合于这个使命的弟子就是贾法尔•泰亚尔,非他莫属。这是真主使者的大智大慧。

这里讨论的是社会服务的智慧问题,这关系到许多基本原则的专题,都是我们社会服务培训工作中的教学要点,为穆斯林社会培育一大批善于工作的骨干人才。

教育是伊斯兰文明的基础,社会服务工作须以教育领先。如果没有正当的教育措施,事理不明,不学无术,将一事无成,邪恶丛生。真主造化的人类,心里存在两种潜能:一是罪过,一是善良,都是人的本性。在人类幼年的时候,这两种本性都时常自我暴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遏制邪恶的倾向,助长善良的人性,因为教育可以使人增长理智,树立道德观,确定追求今后两世的幸福目标。这就是人类文明活动中教育的本质,对人的教育工程十分艰难,比训练野兽都要难百倍。

历代使者的使命都是教化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他们是广泛意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强烈的感情和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不是简单的程序操作,而是人性与感情的交流,产生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理性说服力,必有成效。师生双方彼此认识、了解、评价与互助,教学相长。教学如同医生对病人的问诊、看病和开药方。谁有了问题,给予最佳的解决,就能使人信服,赢得人心。

真主造化的人,各有不同特质。人人有各种各样的优点和长处,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短处。因此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细微的心理分析,彻底了解学生的特性,以便获得教学的成功。对待学生不可千篇一律,人与人不同,方法不同,如同医生治病救人,对于一个人是救命良药,对于另一个病人可能就是杀人毒品。教育属于社会服务,责任重大,任务复杂,必须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凡事都要适中,慈善服务的时间和方式,或者思想交流,适可而止,防止不足或过份。譬如弯曲一根棍,掌握在最适当的弯度上,用力过猛会折断。这个比喻适用于对人的选用,如果派遣一名不负责任的人去管理慈善服务,他的自私与武断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又譬如,你把一满瓶子的水,匆匆忙忙倒入另一个同样的瓶子里,必然泼洒满地。假如把握速度,小心翼翼,慢慢注入,就不会浪费一点一滴。这个比喻是说明,社会慈善服务不可操之过急,不可省略对人员的耐心培训,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培训的目标首先要有爱心,同时也须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

教育家选择学员,也须知己知彼,对学生背景和知识能力了如指掌,对症下药安排培训课程,以便快速达到理想的目标。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具有诗情的年青人可以培养成宣传人才,具有管理才华的孩子,是未来经理的苗子,对所有的学员都应进行仁爱、善良与公正的道德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分门别类,每种人才都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教育就是社会服务,但必须计划周到,科学安排课程,做到身心一致,感情与理智并行。过度强调技能、理性和利益,必然忽略对爱心和心灵的升华。那样的培养误人子弟,引诱他们追逐财富,为名利努力,对社会冷漠,对人无情,背离伊斯兰精神。教育的本质是对灵魂的改善,铸造完美的人性,因此必须与理性结合,知情达理,坚守正道。知识与正义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精神内涵,确定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没有正当精神指导的知识与技能必然陷入迷误,成为魔鬼的工具。缺少精神指导的人,生活迷失方向,最终将落入野蛮与邪恶势力的魔掌之中,为虎作伥,坑害良民。

7谦虚谨慎,品格端正

谦虚谨慎与品格端正是优秀的人性表现,是社会慈善服务中的基本精神。一个人不能不关心他的家庭、父母和其它责任,但这些社会责任不是人生唯一使命,不能成为躲避社会服务的借口。社会服务是在主道上奋斗的事业,必须二者兼顾,选择中正的道路。《古兰经》说:“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

先知穆圣说:“行动最佳的选择是谦逊的行为(避免两个极端)。”(Bayhaqi, Shu’ab al-Iman, V, 261)真主的使者指导他的教民“稳麦”前进在稳健的道路上,一切行动谦虚谨慎。

先知穆圣说:“领导集体礼拜的时候,应当把时间缩短,因为其中有人也许生病、也许体弱、也许年迈、也许有事匆忙。假如个人单独礼拜,时间长短均由自便。”(Bukhari,Kitabal-‘Ilm,28)

中正的原则,是来自大能真主的启示,也是先知穆圣的教诲。中正的含义包容极大的范围,例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物质与精神、今世与后世,都须走中正的道路。只有中正,才有平衡与和平,不论个人健康、事业进步或国际事务,人类一切活动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因此,中正应是社会服务中的一个原则,服务者必须具备这种品格。宣教者在听到唤礼声,就应立即停止演讲,因为有人着急拜后回家;唤礼声过后,立即举行集体礼拜仪式,不要拖拉时间,妨碍别人计划。社会服务者应经常内观自省,校正方向,发挥智慧,对所爱之物不得超越界限,对所恶之物也不得表现粗暴,批评、表彰、谴责都有度,适可而止。他们赞美,但不是恭维;他们认真,但不是狠心;他们保持自尊,但不是表现傲慢。

社会服务者在他们权力范围之内,做事有仁爱、宽容与公正之心,不给人沉重负担或艰难差事。公正与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以合理与合法对待个人,回避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你们不要顺从私欲,以致偏私。如果你们歪曲事实,或拒绝作证,真主确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4:135)

行政机关是民事管理机构,公正的行为尤其重要,直接影响民众福利和人权,日常的具体事务是对官员个人质量和智能的检验。在埃姆尔•艾斯担任埃及总督期间,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他回答说:“在我想象中,我同周围民众之间有绳索牵连着。如果绳索太紧,我就放松一些;如果感觉到太松,我就拉紧一些。由是,我同周围民众保持一种平稳与温和的关系。”

一方面,以纪律严明为借口,给人民造成灾难或折磨,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为。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无视纪律,松松垮垮,形成无政府状态,造成财富与时间的浪费,社会走向各自为政四分五裂,不攻自垮。安达卢西征服者塔里格•兹亚德率领穆斯林大军长驱直入西班牙半岛时,身穿普通平民的粗布衣,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和辉煌的战果毫不逊色,他的勇敢和胜利证明了他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灵魂。就以这样的精神,建造了西班牙穆斯林社会的浩大工程,创造了欧洲历史上最灿烂的文明。但是,数百年之后,帝国走向没落,安德卢西亚的最后一位国君阿布杜拉•沙基尔遭到惨败,弃国而走,他的马鞍子和脚蹬子都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制品。这先后两位国君,表明了他们在生活作风上的变迁,谦逊使他们成功和胜利,骄奢淫逸给他们带来的是一败涂地。

这位末代皇帝沙基尔站立在格拉纳达郊外山顶上观看他金碧辉煌的王宫付之一炬,燃烧着熊熊大火,他哭了!他妈妈对他的迁怒成为历史名言:“哭什么?没有出息的男人才会哭!你不能像一个男子汉的样子去保卫你可爱的祖国,而在这里像一个女子哭泣!”从那以后,他的哭,记于青史为“阿拉伯人的最后一哭”,他站立的那个山顶为“阿拉伯人的哭山”。事在人为,历史是无情的,真主是公道的。

真主的委托,不知珍惜和保护,就会成为废物;被作废的委托将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复返。安德卢西亚遭到惨败,失去的不仅是土地和财富,还有无数先贤的心血和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就在那熊熊大火之中,百万卷的穆斯林历史文献化为灰烬。

这些沉痛的历史教训,也应当是后人的财富,永远牢记。为社会服务的人,应知如何珍惜真主的委托,尽职尽责,维护胜利成果。通常的人,把个人财产和收藏品看得很紧,不容易丢失,而品德高尚的人高瞻远瞩,把公共财产、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都看作真主的委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和保护。

人们说到浪费,最容易想到的是金钱或物质,个人或国家所拥有的财富。但真主禁止我们浪费生活中的任何东西,暴殄天物是大罪,如在《古兰经》中多有
“真主的确不喜爱过份的人”的庄严告诫,“过份”有广泛的含义。

我们对其他人的生命、劳动和时间的浪费,都担负责任,将受到真主责问,例如教学不严谨,是教师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对待自己,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闲来无事虚度光阴,这些过份行为也是对真主赋予生命的浪费。受真主之委托,有重大责任在身,对自己的使命不加珍惜,也是极大的浪费和严重失职。最大的浪费是对人才的浪费,如对适龄儿童不提供及时教育和培训,他们长大成文盲、愚昧无知、无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浪费,辜负了真主的委托。

教育和培训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服务责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允许忽略。年轻人应当受到足够的教育,思想开放,认识世界,发挥才华,自力更生。有了知识,才能理解大能真主的造化,天地万物在真主掌管之中保持严密的平衡和互动规则。有知识的信士,才能深刻认识真主的大能,成为完美的人,按“伊赫桑”规则敬畏真主。伊赫桑的意思是,崇拜真主如同在真主监察之下。圣门弟子们对真主坚定信仰,对真主使者忠贞不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伊斯兰事业的成功不惜牺牲生命与财产。他们的品格是先知穆圣培训的结果,他们是受良好教育的榜样,人类文明的永恒的示范。古往今来一千多年,先知穆圣的弟子们给亿万世人展示了教育成功的范例。

我们必须努力办好伊斯兰教育,培育完美的人性,帮助今天所有的儿童不会在未来的复活日遭受火狱之苦。我们只须尽我们的努力,因为这是受真主的委托的重大责任,今日的儿童明日享有怎样的地位,未来能否顺利进入天堂,是真主的意欲和计划。在今日的儿童之中必然有未来的伟人,他们中也许有奥斯曼帝国苏丹王苏莱曼一世、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建筑家希南斯、航海家皮里•雷西斯、伊斯兰学者伊本•卡玛尔、苏菲大师纳合西班迪或者阿齐兹•胡戴伊斯。

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伟大,有赖于它的民族精英和天才,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奥斯曼原来只是一个位于安纳托利亚地区小小的酋长国,逐渐壮大势力,形成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因为当年英雄辈出。当帝国末日来临之际,领土迅速缩小,在国际环境中接连失败,割地赔款,最后被消灭,也是因为人的因素造成的结果。后来的那些主政者,贪污腐败,独裁专断,留恋物欲,生活荒唐奢侈,是土耳其人自己埋葬了这个曾经辉煌六百年的世界大帝国。这些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几页,但不很光彩。

社会服务中职责,如同一名货币出纳员,他只负责按不同的权利把金钱分配给当事人,因为他所经管的金钱不属于他本人。这个世界上,一切属于真主,我们是为他充当代治职务的仆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真主的恩赐,我们的未来将受到审问,是怎样尽职尽责完成我们的使命的。如果不希望在那日感到难堪与难忍,请听听以下的真主启示。

《古兰经》说:“他创造了许多园圃,其中有蔓生的和直立的果木,与果实各别的海枣与百谷,与形同味异的油橄榄和石榴。当结果的时候,你们可以采食其果实;在收获的日子,你们当施舍其中的一部分,但不要过份。真主的确不喜爱过份的人。”(6:141)

《古兰经》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份,真主确是不喜欢过份者的。”(7:31)

《古兰经》说:“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17:27)

在个人生活中的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炫耀财富,都不是正当的行为,为伊斯兰所限制。但是,把个人财富用于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是为真主的大道而慷慨捐助和奉献,不在此列,不被定为浪费。在个人条件富裕的情况下,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或赞助,多多益善,受到鼓励。

《古兰经》说:“他们问你饮酒和赌博(的律例),你说:‘这两件事都包含着大罪,对于世人都有许多利益,而其罪过比利益还大。’他们问你他们应该施舍什么,你说:‘你们施舍剩余的吧。’真主这样为你们阐明一切迹象,以便你们思维今世和后世的事务。”(2:219) 对于个人财富的安排和花费,遵循中正的路线,不过份节省,也不过份浪费,保持谦逊和平稳,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最终从精神信仰上都获得收益。

在现实生活中,发怒是破坏和平与稳定的一大祸端,因为发怒削弱了心理上的平衡。发怒的人是软弱的表现,由于无能为力才发怒,感情失去控制。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应当是神志清醒的人,具有足够的理智约束自己的感情。根据圣门弟子们的传述,某次,先知穆圣问:“你们认为谁能被评为最坚强的斗士?”弟子们回答说:“拳打天下无敌手的人。”先知穆圣说:
“不对,不是能打会斗的人。最坚强的斗士,是那些在感情激动的时候,能控制自己的人。”(Muslim,Kitabal-Birr,106)

人们在愤怒的时候做的决策,错误者居多数,因为在愤怒中的人,头脑不冷静,受到偏激感情的干扰。先知穆圣说:“当你处于愤怒状态时,不宜对两个人的是非做判断。”(Muslim, Kitab al-Aqdiyah, 16)曾经有一名弟子向真主使者求教生活指导,他把“不要发怒”一句话连说三遍。(Bukhari,Kitabal-Adab,76)

人的感情像天气,阴晴不定,变化无穷,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有自知自明的人,不在自己感情波动的时候为别人判断是非,避免发生错误。根据圣训,如果愤怒的时候是站立的姿态,应当坐下。如果愤怒时正在端坐,应当躺下。这样会使感情平息一些,如果还是不见效,应当做小净。要等到完美平稳下来之后,才能为别人做判断,因为情绪激动时,判断力受到感情冲击,错误的决策会给他人带来灾难的恶果。为社会服务的人,永远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思维清晰,求主引导秉公办事,给人以公正、礼貌、优雅的形象。

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譬如一个在心理上有病的人,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测试发给飞机驾驶执照。一个容易在感情上动怒的人,或者情绪低落及悲观的人,不适于走上讲台担任教师为人师长。如果已经身在教学工作中,应当为学生负责做自审,分析易怒的原因,告诫自己控制异常的感情波动,避免冲动,不得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清高的真主在尊大的《古兰经》中警告信士们对自己的行动和声音都须自觉节制:“你应当节制你的步伐,你应当抑制你的声音;最讨厌的声音,是驴子的声音。”(31:19)

我们常常对别人有些主观的感觉,不喜欢看到某些行动和语言,理智的人不公开宣布自己的想法,以免造成对方感情上的伤害。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做一些不提名的暗示,或者拿自己做比方。如果这些人得到暗示的信息后,会自觉改正,最后结果皆大欢喜。先知穆圣从不当面批评或指责某人的缺点,他往往用委婉的口吻说:“假如我看见一个人做了那样的事 ……”(Bukhari,Manakib,25)

在伊斯兰的文明历史上,有些著名的英雄豪杰堪称是人类文明的标兵,他们大多数都出身低微,因为受到伊斯兰的教育和熏陶而成为杰出的人才,为社会建功立业。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第一代精神领袖谢赫•埃德巴里曾对开国元首奥斯曼•加齐苏丹王和他的大臣们给予过精神指导,充满了深邃的智慧。他说:

“我的孩子啊!你已是(穆斯林的)首领,从此以后;

只有我们能发怒,你必须冷静;

只有我们能怨恨,你必须忍让;

只有我们能抱怨,你必须承受;

我们有任何缺点和错误,你必须宽容;

我们可争吵,有分歧,闹意见,你必须公正;

我们可以有私心,谈厄运,说假话,你必须饶恕。

我的孩子啊!从此以后;

我们可以各持己见,你必须团结大家;

我们可以懒惰,你必须勤政,规划蓝图。

8,教育以《古兰经》为主导

《古兰经》是大能真主颁降给他大地上仆民的启示和信托,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人类是真正的奴仆,闻道有先后,先授予启示者首先执行,然后向人类同胞广泛传播,每个信士应把执行与传播《古兰经》启示当作自身的重大使命。先知穆圣说:“你们(穆斯林)之中最优秀的成员,是认真学习并且传授《古兰经》者。”(Bukhari, Fadail al-Qur’an, 21)

在各种社会服务之中,最为高贵者,是帮助他人选择一条光明之路,敬畏真主坚守正道,成为忠诚的信士,遵循《古兰经》所指引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

《古兰经》是知识和智能的宝库,人类灵魂的指南,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怜悯与慈爱。《古兰经》说:

يَاۤ أَيُّهَا النَّاسُ قَدْ جَاۤءَتْكُمْ مَوْعِظَةٌ مِنْ رَبِّكُمْ وَشِفَاۤءٌ لِمَا فِي الصُّدُورِ وَهُدًى وَرَحْمَةٌ لِلْمُؤْمِنِينَ

“人们啊!确已降临你们的,是从你们的主发出的教诲,是治心病的良药,是对信士们的引导和慈恩。”(10:57)

全体人类必将在复活日受到公正的审判,审判的法则是真主意欲人类达到的完美、真理与精神升华,这些都是记录在《古兰经》中的明文,所以《古兰经》是今后两世人类幸福的宝典。有了《古兰经》人人走向光明,今后两世不忧愁。《古兰经》说:“这部《古兰经》必引导人于至正之道,并预告行善的信士,他们将要享受最大的报酬。”(17:9)

《古兰经》是真主颁降的一部经典,讲述了人类必须遵循的全部真理,直到复活日,人间唯此为正道。对于每个信士,遵循真主的启示,是终生的生活指南,直到归真。鉴定真信士的准则是《古兰经》,过去、今天和未来,真理只此一家,是古往今来的一贯道德准则,因此《古兰经》的真理代代相传,是每个时代信士的神圣经典。

希吉莱第四年,先知穆圣与穆斯林弟兄们迁移到麦地那不久,穆斯林新社会的基业甫定,先知穆圣收到附近多处部落的请求,如拉尔、扎格旺、乌沙雅、巴努-利希扬等麦地那地区古老的部落。他们希望了解伊斯兰,要求向真主使者派遣教师(Qurra)前去传播正道。先知穆圣信以为真,选派了七十位出类拔萃的《古兰经》学者,当他们行走到了一个叫做比尔-毛纳的地方,遭到敌人蓄谋已久的埋伏和武装袭击,这些学者不是嗜杀成性强盗的对手,全部为主道奋战至死。这个事件记录在史册中,被称为“比尔-毛纳惨案”。先知穆圣得知实情,甚为震惊,他为死难者祈祷,祈求真主恩降公道,不出一个月,那些杀人的凶手先后遭到厄运而猝死。

先知穆圣曾经在访问麦加郊外塔易夫镇的时候,遭到过不信道者的羞辱和驱赶,甚至向他投掷石块。他没有因此诅咒他们,而为他们祈祷,祈求真主引导他们皈信正道,而对谋杀《古兰经》学者的比尔-毛纳地方的凶手们,不得宽恕,先知穆圣却诅咒他们恶死。这说明,传播《古兰经》知识的学者享有极高的品位,应受最高待遇的尊敬,而对他们的虐待和杀害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过。

先知穆圣对《古兰经》的珍爱和保护,充分体现在他对弟子们的教育中。他遵从真主的命令,认真传授造物主的启示,要求弟子们准确背诵,以保天经永不被篡改。圣门弟子们对《古兰经》的感情之深,超过他们的生命,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记录在史册中,如在扎特-里卡战役中的两位弟子埃玛尔与艾巴德。

这个事件发生在希吉莱历第五年,情报传来,麦地那郊外的两个崇拜偶像的部落发生叛乱,先知穆圣率领四百弟兄前去出师问罪。当晚,穆斯林将士在前哨阵地安营扎寨之后,有两名弟子埃玛尔•亚西尔和艾巴德•比什尔,主动要求轮番守夜。他二人商定,由艾巴德担任第一班站岗,埃玛尔先去睡觉。负责放哨的艾巴德在静寂的夜色中,独自一人礼拜,在不注意时从黑暗处射来一只箭,正中他的身体。他拔出箭头,继续礼拜,暗藏的敌人又向他射来两只箭,但他坚持礼拜完毕。

这时,艾巴德推动在沉睡中的弟兄,“埃玛尔,起床吧!我身上中箭了。”敌人已消失在黑影中,但埃玛尔看到他的伙伴浑身是鲜血。他问:“大能的真主啊!你怎么不在第一次中箭时,早些把我叫醒?”

艾巴德回答说:“当时,我正在拜中,背诵着一个苏勒(一章经文),不愿中途停止。我继续礼拜时,又受两箭,我忍耐着坚持把拜礼完。这才来把你叫醒。这是真主的使者批准我们的请求,安排我们的岗位,我不能轻易就离开,宁愿牺牲在拜中而不愿中断诵读《古兰经》。”(Ahmad b. Hanbal, Musnad, III, 343-44)

不论在什么时代,凡是对《古兰经》保持尊敬、珍爱和热忱,那里人的灵魂光华万丈。如果对《古兰经》失去了感情和爱戴,必然罪孽丛生,人类的心灵变得黯然无光。每当有人报告先知穆圣,社会上有人干罪,他总要指示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疏忽记忆《古兰经》。”(Abu Dawud, Kitab al-Salat, 16)

《古兰经》是伊斯兰存在的灵魂,每个穆斯林都应认真学习《古兰经》,并且向他们的后代子孙传授。学习了《古兰经》,才能懂得怎样遵循主道,改善人性,复兴穆斯林的精神力量和真主的恩典。我们心中没有了《古兰经》,伊斯兰的真理无从发挥。先知穆圣说:“将来会出现一个时代,诵读《古兰经》的人确实多了,但遵行正道的人却减少了,真理的知识萎靡不振。在此以后,再来一个时代,许多人诵读《古兰经》,但诵读声落不下喉咙的位置。”(Hakim,Mustadrak,IV,504)

《古兰经》说:“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他们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并思维天地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我们赞颂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3:190-191)

当时,在这段启示下降的时候,先知穆圣告诫弟子们说:“悲哉!那些对这段启示不能理解的人啊!”同样的情景,根据另有一段圣训记载,先知穆圣说:“悲哉,那些只会咀嚼而不会思考这段启示的人们!”(Ibn Hibbn, Sahih, II 386)

我们的《古兰经》教育,应从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开始,启发学员们深入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性,创造严肃而认真的学习气氛。如果把《古兰经》只当作一般的书来读,或追求美妙的诵读声音,其结果会发生“落不下喉咙”的浮夸现象。换句话说,诵读《古兰经》如不能使心灵受到震动,食经不化,属于背离先知穆圣传统的陋习。

对于穆斯林世界,当务之急是如何开展学习《古兰经》的热潮,唤醒各国穆斯林弟兄,复兴伊斯兰历史的光辉。

清高的真主在尊大的《古兰经》中说:“真主要完成他们的光明。”(61:8)这是真主的许诺,必将实现。他所许诺的慈恩是对全人类而言,穆斯林是最接近真主的人群,是崇拜真主的先行者,也是传播者,努力在全人类中实现真主的光明,应是穆斯林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假如真主在对人类恩赐全面光明之日,没有穆斯林的功绩,说明是穆斯林的失职,推卸责任,必将受到惩罚。希吉莱第八年,发生了塔布克战役,那是一场最大规模的总动员,由先知穆圣率领出兵叙利亚,其中有历次大战从不缺席的三名弟子,找接口拒绝出征参战,他们遭到了真主的惩罚。(参看《古兰经》“忏悔章”118节注释 —- 译注)为了避免落入逃脱责任的罪过,穆斯林必须依据经训兢兢业业,在每件事上都认真负责,服务社会。世界上还有什么事能比为社会大众真诚服务更为光荣的吗?假如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只声明有信仰,但无所作为,只须等待真主的恩赐从天而降,可以不劳而获,这是绝对的错误,因为违背伊斯兰基本精神。

当代社会,风气不正,许多穆斯林向不信道者迁就和让步,丢失了伊斯兰文明。在如此时运不济的时代,穆斯林学习和传授《古兰经》的责任尤为重大,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亲友们。《古兰经》是我们生命的需要,如空气,如阳光,时刻需要真主的引导,使我们坚守正道,保持高尚的道德。任何背离正道者,必将走向衰败和失望,他们浪费了宝贵的时光,如同饮鸠止渴,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未来的灾难。

失去《古兰经》光亮的人,如同一个旅行者走进迷茫的黑洞,无所适从。我们首要的责任是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引导他们学习《古兰经》,向他们传授信仰知识,训练他们确立伊斯兰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生长在穆斯林家庭,就必然是穆斯林。这是浅薄的见识,因为不理解伊斯兰是人类的高尚文明,它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必须经过正规的教育过程才能代代相传,如同学校里的各科知识课程。有些地方的伊斯兰文化宣传,偏重在成人活动,而忽略了对儿童的注意力,这是眼光短浅的表现,缺乏远大的胸怀。

人类是宇宙中的特异灵性,必须受到教育和精神培训而塑造完美的人性,假如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缺少《古兰经》和伊斯兰道德的光芒,这是教育的惨痛失败。家长的责任不仅供应他们吃喝,养大他们的身体,而且应当提高他们灵魂的品位,建立起追求两世吉庆的伟大理想。

这是一个真理暗淡的时代,笼罩着物欲主义的阴霾,所有承担《古兰经》教育的老师们,都在进行着顽强的奋斗,应把精力向年青人倾斜。鼓励穆斯林学生尊师敬教,就是培养年青人对信仰的认真,对《古兰经》的尊重。学习阿拉伯字母的过程,就是伊斯兰基本教育的开始,老师必须为人师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充实上对真主的敬畏,对先知穆圣的热爱,使他们感悟到伊斯兰文明的俊美。

从学习《古兰经》经文的起步,就使他们激动地感受到是在聆听真主的皇言,随同对真主的敬畏把《古兰经》的真理牢记心头。孩子们的心灵纯洁,正是一张好作画的白纸,开始理解阿拉伯字母的神圣性,拼写出真主的语言,不可与任何其它文字相提并论。学业天天在进步,当学生们开始成章(苏勒)诵读《古兰经》时,他们会有不同于通常读书的感受,这是记忆真主的教诲,将终生受用,成为镶嵌在心灵上的智能结晶,生命的导向。诵读《古兰经》是在塑造他们优美的灵魂,从小到老,是人生一辈子的功修。

当心中有了真主,有了至圣,有了《古兰经》,伊斯兰教育逐步走向完善,奠定了年青人正道信仰的基础,有利于他们朝向完美的人性发展。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美妙。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多,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日臻成熟,他们千遍万遍地诵读《古兰经》,每一遍都有新的深入领会,更加接近真主,言行更为谨慎,遵从真主的命令,远离真主的禁止,处处以真主使者的品行为楷模。

把孩子教育到了如此程度,是年青孩子的学习成就,也是负责任家长的成就。某日,先知穆圣对众弟子说:“大能的真主提高了这个仆人在后世里的品级。”

那位弟子,受宠若惊,立即问道:“我的主啊!我怎么被提高了品级的呢?”

先知穆圣解释说:“因为你的孩子在代表你祈祷和做忏悔。”(Ahmed b. Hanbal,Musnad,II,509)

总之,《古兰经》来到人间,是真主对他仆人的慈恩。当我们手捧《古兰经》,必须表达高度的感激和敬意。不仅在口头上朗朗诵读,更为重要的是实际行为,遵从清高的真主在尊大《古兰经》中的教导。

9学识与道德的自我提高

社会慈善服务,不能是死水一潭,固定一个模式,而须天天有进步和提高。事业的发展和兴旺,直接来源于服务者的进步和提高。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都是自然倾向。人不进则退,事业不发展,就是落后,倒退,衰败,灭亡。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和条件。对专业无知,技术不精,心情不好,道德修养差,对事业的感情不深,对社会服务伟大意义没有正当的理解,都会造成事业发展停滞不前,使受惠者不堪忍受。

世事的演变和发展是真主的法则。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必然走向衰退或绝灭。人求上进,努力改善社会,这是人类心理的本性。因此,为社会服务必须遵循真主的法则,力求进步,努力发展,不断改善,展望欣欣向荣的未来。这是穆斯林的社会责任。

求发展,并非好高骛远,充满幻想,脱离实际,而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根据现实的存在和需要,随机应变。事物的发展瞬息万变,昨天的卓绝功勋,今天已成废纸一张;一天一种情况,一天一种需要。事业能否保持日新月异兴旺发达,一切有赖于服务者本人的能力和品格。毛拉维•鲁米有这样一首小诗:

“多少话语,昨天说过了,都与时光消失;

今天是新的一天,要说新的话语。”

哈里发阿里说:“教养你的孩子,不是依照你小时候的需要,而须依照他们小时候的需要。”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时刻的变化,需要时刻的适应。从事社会服务的人,须从许多方面不断改善自身的条件,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受惠者的需要,做好完美的服务。

A, 学识上的提高

社会服务者,需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是他们服务工作所必需的能力,但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落入错误思想的迷茫或歧途,因此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基础。任何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掌握一套最基本的伊斯兰信仰知识,这是平常礼拜和功修的需要。工作的目的是为取悦于真主,所以必须心中明亮,有明确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例如认真学习先知穆圣的生平事迹和有关穆斯林生活的圣训。

学习《古兰经》是为了实际需要,《古兰经》是穆斯林的灵魂之光,做人之本,也是事业成功的智慧泉源。诵读《古兰经》并且把《古兰经》的原则付诸于实践,是每个穆斯林的日常功课。伊斯兰信仰是心灵的食粮,是精神的指导,但为了做好服务工作,还须增加专业技能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在专业上须精益求精,在知识上多多益善,凡是有用的知识,都是真主的恩赐。不论天文地理文史哲,无所不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品位,增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伊斯兰知识而言,可以参考《古兰经》的众家注释,阅读不同版本的先知传记,学习历代苏菲大师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汲取百家的智慧,滋养我们的灵性。当年大贤阿里,担任哈里发期间曾经给各地总督写信,指导他们谦虚学习,为了确保一方人民太平,须不耻下问,倾听当地智者的指教。

求知识,书不可不读,但也不是仅仅读书,因为书本只记载了一部分知识。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听听各方学者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知识越多,头脑越明智。在同学者本人的接触中,多做思考和比较,分辨是非,同时也训练了善待各种人物的本领,增长社交才能。

B, 增强精神力量

社会服务不仅靠知识和技能,还要靠心力,真心善意是社会服务的精神力量。穆斯林的精神实质是敬主爱人,上对真主无限忠诚和敬畏,下对民众真心实意,耐心礼貌,尊重人格。如果没有正当的精神力量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了个人目的,例如拜金主义或追逐名利,难免会出偏差,产生邪恶的后果。譬如在利诱面前做出违心的事来,利欲熏心不惜制造假冒商品骗人钱财,只顾自己挣钱,不顾别人死活,坑财害命,不择手段。由大多数黑心人组成的黑心市场,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处处是陷阱,使顾客忧心忡忡,天天生活在危险之中。穆斯林有责任奋起改革,首先从自己做起,从改善心灵开始,提高社会服务的精神力量,改变服务市场的精神面貌。

从敬主爱人的心灵里发出的社会服务行动,必定传递真诚的信息,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市场里都是热心人,买什么都放心,没有被欺诈的顾虑和担忧,因为服务的人员都是真主的忠诚仆人。有一段圣训传递的内容是真主的启示:“……我的仆人做了最珍贵的事来接近我,我为此对他表示喜悦。我的仆人继续不断地完成纳瓦菲尔(增多的善功和功修)来向我靠近,祈求我对他喜爱,因此他把我变成了他倾听的听觉,把我变成他观看的视觉,把我变成他触摸东西的手,把我变成他行路的足。他向我要求任何东西,我都满足他的希望;他要求保护,我便给予他保护(他在我这里躲避灾难)。除了取回他的灵魂,我对任何事都没有犹豫过,因为他害怕死亡,而我不愿使他失望。”(Bukhari, Kitab al-Riqaq, 38)

人的心是宏伟的,是活跃的,因为是真主仁慈的发源地,但心的功能取决于它内在的空间,是否有障碍物。人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灵,必须遵守以下这些准则:

1, 饮食的选择必须清真;

2, 尊重他人或其它生灵的权益;

3, 保持日常的忏悔和祈祷;

4, 诵读《古兰经》并且遵行之;

5, 在敬畏的状态中礼拜;

6, 增加夜间的功修(夜间点灯礼拜,早晨心里更加明亮);

7, 时刻记念真主和参悟世事;

8, 体会死亡的意义;

9, 接近好人和善人,远离奸人和罪人;

10, 多与学者交谈,向智者学习;

11, 多发善心,多做善事。

综上所述,教育者的使命是为社会的未来训练人才,他们首先就有自我教育的责任,学习苏菲主义的思想可以净化心灵。如果不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的心灵与房屋的墙壁没有区别,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倒塌,成为废墟。如果他们把心胸向大众开放,将长生不老直到复活日,就像尤努斯•埃姆尔和毛拉维•鲁米这两位大师。他们生前在书院里传授的知识,千秋万代造福民众,从无停息。

C, 专业技能的提高

社会服务人员须有一技之长,成为职业上的内行或能手。技术不过关,服务质量不合格,与受惠者无益,后患无穷。优质的服务,加上优良的品行,令人难忘。《古兰经》说:

إِنَّا لَا نُضِيعُ أَجْرَ مَنْ أَحْسَنَ عَمَلاً

“信道而行善者,我必不使他们的善行徒劳无酬。”(18:30)

先知穆圣说:“大能的真主最喜爱工作中表现最佳的仆人。”(Daylami,Musnad,I,157)

社会服务面对期待着的民众,必须以专业水平达到服务的要求,圣训中说“工作中表现最佳”,是指技术,能力、效益和热情,使受惠者感到满意。服务中的热情,是出自内心的仁慈和爱心,作为穆斯林,热心不是为了商业信誉而保持经营长期获利,而是出于对真主造化生灵的热爱,以“伊赫桑”的精神状态工作和服务。“伊赫桑”的意思是,信士做任何事,感觉在真主监察之下,全心全意,不许可有一念之差。只有认真服从真主,心口如一,才有希望得到真主的怜悯、仁慈和恕饶。

总之,我们的社会服务,希望达到完美的成效,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道德和良心,前者是外在的表现,后者是内在的实力。为了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教育,从知识与道德两个方面培养下一代,使伊斯兰文明绵延不断,后继有人,越来越兴旺。高水平的服务,必须有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来自精心培养和素质训练,名师出高徒,业务上精益求精,态度上谦虚诚恳。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把全体人民转化为最优秀的民族。缺乏合格的人才,就没有振兴民族的希望,无法摆脱当前面临的各种危机,如同一个没有头脑的躯体,社会无从生存下去。拯救民族的危亡,教育必须先行,求贤若渴,这是必要的投资,可保未来的丰收。正如现代诗人马哈茂德•阿基福的诗句说:“我们亟待一个真正的人,把我们民族转化为一个真正国家。”

某日,哈里发欧麦尔同几位好友围坐一起,消闲聊天。他问大家,对真主还有什么祈求。

有人说:“我希望,这间屋子里,堆满了钱,我可以用来向穷人施舍。”

另有人说:“我希望有满屋子的黄金,我们可以用来做取悦真主的事。”

哈里发欧麦尔说:“还有什么更大的希望和要求,说吧。”

他们说:“除了这些,还能要求什么呢?”

欧麦尔说:“我的要求很简单,希望这间屋子里坐满了学者,如阿布•伍白达•加拉、莫兹•贾巴尔、胡载法•亚玛尼。我然后委任他们各种职务,把他们分配到各地岗位上去传播伊斯兰,改善这个社会。”(Bukhari,Tarikh,al-Saaghir,I,54)

10, 内观自省,胜利全归真主

在社会服务中,有人真心实意,一切为真主效忠,但也有人怀着个人目的,为名为利。这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鱼目混珠。当我们的成功是得之于真主襄助,必须实事求是承认,感赞真主的仁慈和怜悯,切不可把功劳据为己有,虚报成个人的成就。在白德尔战役之后,穆斯林将士们从前线凯旋归来,他们听到了先知穆圣向他们传达的最新启示。《古兰经》说:

فَلَمْ تَقْتُلُوهُمْ وَلَـكِنَّ اللّٰهَ قَتَلَهُمْ وَمَا رَمَيْتَ
إِذْ رَمَيْتَ وَلَـكِنَّ اللّٰهَ رَمَى

“你们没有杀戮他们,而是真主杀戮了他们;当你们射击的时候,其实你们没有射击,而是真主射击了。……”(8:17)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自埃及的法老。他担忧自己的势力不及先知穆萨的神力,召集了全国最能干的魔术师,并且精心安排了公开竞赛,设法战败先知穆萨显示的奇迹。但是,是否能成功他心中无数,因此问那些魔术师:“你们是否有把握战败穆萨?”

魔术师的头目回答说:“我们是全国最高水平的魔术师,没有人能比得过我们。除非是来一个从天而降的天神,我们肯定是赢家。这场竞赛我们是赢定了,因为我们的实力雄厚。”

竞赛设定在一个全国的节日进行,民众聚集在广场上,等待看到双方胜负的分晓。这些御用的魔术师们分别朝地上抛出了绳子和拐杖,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对象变成了一条蛇。《古兰经》对这场竞赛是这样描述的:“穆萨说:‘还是你们先抛吧!’他们的绳子和拐杖,在他看来,好像是因为他们的魔术而蜿蜒的。穆萨心怀畏惧。我说:‘你不要怕,你确是占优势的。你抛下你右手里的拐杖,它就会吞没了他们所造作的。他们所造作的,只是术士的法术;术士们无论干什么总是不成功的。’”(20:66-69)

一场历史性的竞赛,先知穆萨使法老请来的魔术师们遭到惨败。魔术师们玩的是花招,他们造作的毒蛇假象全被穆萨的神蛇吞食了,原来是真主在帮助穆萨获得成功。那些魔术师们看到真正的奇迹出现了,惊恐万状,那个头目对他的伙伴们说:“看穆萨的拐杖自己变化,我不明白他当时的精神状态。”

他们仔细地密切观察先知穆萨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不是在玩弄变戏法的花招。他们只见他面色惨白,自己无能操作,而是他的拐杖自己在变,展现的是神奇的魔力。魔术师头目说:“当事情发生时,我看到穆萨脸上惨白,但他的拐杖却在自变,独自发挥。”

他坦率地向他朋友们说明真相,他说:“这肯定不是穆萨的法术,而是大能真主的作为,因为任何魔术师不会对他们玩弄的法术感动恐惧,任何耍把戏的人不会害怕自己玩弄的骗局。可以肯定这是真主的作为。”他分析了先知穆萨在看到真主显露奇迹时的恐惧,而最后选择了皈信正道,他向法老宣布说:“我们已皈信哈伦与穆萨的主了。”(20:70)

先知穆萨在法术竞赛中获胜,但他不敢把胜利归功于自己,只是感激真主及时的佑助,帮助他获得成功,战胜了法老从全国请来的魔术师们迫使法老屈服,最后拯救了他的族人,解脱了法老的奴役和统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屡屡发生。我们在真主大道上的努力,是我们的职责,尽力而为之,但最后的成果不由我们控制,祈求真主襄助,既执行了我们的使命,又表达了我们对真主的信托。我们的前辈先人们给我们总结的一句格言说:“一切成功,只来源于大能的真主!”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是大地上的播种者,我们认真把健康的种子播入肥沃湿润的土地里,大能的真主将决定这个种子的命运,也许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也许在风雨或干旱中夭折。正如先知穆萨的经历,真主命令他抛下拐杖,是真主的指令使拐杖变成一条大蛇,把魔术师们的许多蛇形东西都吞食下去。

当我们收到一封信,心情激动,我们应思考这封信的来源是写信人,而不是写在信纸上的文字,也不是送信的邮递员。毛拉维•鲁米说:“一块铁被烧得通红,铁本身不是红色的,它的红色是从火中借取的光线。”

他说:“当看到窗户或屋子里充满了光亮,不要相信有人对光源的各种猜测,那就是阳光。”(Vol. I verse 3261-62)

他说:“太阳说:‘你不要太早宣布你的预测。等我摆好的姿势,再说不迟。’”(Vol. I verse 3264)

波斯人苏菲大师兼神秘派诗人阿布杜•卡迪尔•基拉尼(1077-1166)说:“我的孩子啊! 你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知识和能力的羁绊,走入真主大能的自由王国?你的功修什么时候才能把你引向大能真主的恩典中?”

他说:“不要因为他给你一些磨难,就从大能真主那里逃离。真主给你一些不幸,不是没有道理。你应当慎密思索,然后你再决定是否从真主的大门走开,还是坚守在他的门外。然后你再决定是否你相信所看到的表面现象还是内在因素。然后你再决定是否崇拜那些实物,还是信奉无形(的主)。然后你再决定是否相信你个人的知识、手艺和能力,还是相信一切来自大能的真主。……”

以上这些苏菲大师们的认识告诉我们,真诚的信士把一切发展和成功全归于大能的真主,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只是感赞真主所恩赐他们的机遇。

奥斯曼帝国开拓疆土的苏丹王苏莱曼一世,他把世俗的实力与精神的权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他对待胜利的态度可成为后人的有益教材,对任何人都能适用。

在公元1538年9月发生在希腊西北海域中的普雷韦扎大海战,由土耳其将领巴巴洛萨•海瑞丁率领的奥斯曼帝国海军一举击败欧洲联军的舰队,敌军将领安德里•都利亚仓皇逃命。巴巴洛萨将军凯旋归朝,押送数千名俘虏向苏丹王报功。苏莱曼苏丹王站立在伊斯坦布尔王宫高处瞭望附近海面上被俘的敌军舰艇和船只,他的一名大臣向苏丹王禀告说:“我亲爱的苏丹王啊! 我在想这个世界曾有几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你现在的心情一定会感到无比骄傲!”

苏莱曼回答说:“我的大臣啊!这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的主感到骄傲和表示感激吗?我们的胜利全归功于大能的真主。”如果我们每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者都是这样想,他们不会把个人的功劳总是挂在嘴边。他们一定会在工作中表现更加仁慈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因为自高自大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个人主义心病。

《古兰经》说:“不要狂喜,真主确是不爱狂喜者。”(28:76)个人主义的自满和自傲,是危险的疾病,伊斯兰的信士只有祈求真主的庇护,才能得到解脱。先知穆圣具有无人可比拟的高贵质量和道德水平,但他经常在告诫自己“俩发赫勒”(不可骄傲),保持自己纯洁的大公无私品性。凡是出现一点成就,他从不忘感赞真主的慈恩,避免产生自满和骄傲的情绪。

先知穆圣说:“我是众先知之首领,但我不应该骄傲。我是众先知之中最后一位,但我不应该骄傲。我是被允许说情的第一位先知,而且我的说情能被接受,我如是说,决非表现骄傲。”

先知穆圣说:“到那复活日,大地翻开,我将是第一人最先复活,我如是说,决非出于骄傲之心。我将接过感恩的大旗,但我不是夸口。在复活日,我将担任人类的主管,并非我值得骄傲。在复活日,我将是踏进天堂的第一人,我如是说,决非出于骄傲。” (Darimi, Muqaddimah, 8)

实际上,“自大”和“固执”是人性中的两大弊端,在社会服务事业中,如同顽固的癌症,难以治愈。在许多苏菲学者的修心院里,经常可以看到用苍劲有力书法书写的一个“无”字,是提示修道者,所见万物等于“无”,一切皆空。人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生命,我们的主要职责是真主的奴仆。如果一个人的精神领悟达到了如此境地,任何一点小事,足以考验他的真诚,使他的灵魂得救。下面是苏菲大师阿萨德•埃尔比利的几行小诗,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如果你自知微乎其微,小功德大如山峰;

缺陷尽消成完人,毒药变成香油和甜蜜,

巍峨山岭成果林,大宇宙是你家的花园。

(这是一种三行一节的韵体诗,每一节同韵,重复吟唱三次。)

人不可骄傲自大,须从自身极其微小联想,但作为真主的奴仆,不敢违背真主信托的使命。时刻记念真主,大能真主是唯一依赖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借坚忍和拜功,而求佑助。真主确是与坚忍者同在的。”(2:153)真主对人类告诫,没有真主的佑助,生命瞬息即逝,一无所有,更莫谈什么财富与成功,因此须以坚守正道和日常拜功,求助于真主的护佑。虔诚的穆斯林,在每天晨礼时,先行两套“求助”之拜(hajah)。

社会服务中,任何工作难免有困难和缺点,不要嗔怨,不要发牢骚,不要推诿责任,应当做自我检讨,分析错误的原因,求助于真主,努力加以改进。假如发现是别人的错误,也要对他宽恕和原谅,应当理解,你是真主的奴仆,他也是你服务的对象,你的善良将取悦于真主。你的精神品性会影响到周围所有的人,凡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缺点,都是对我们信仰质量的考验。

印度纳合西班迪教团的苏菲大师伊玛目拉巴尼(1564-1624),在一封回信中对他的一名弟子说:
“你的信中说,你的学生对你不满,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其实,这个不满与伤害,是自己造成的,应对自己的行为做检讨。由于你对他们的做法上,激起了对你的不满。作为教师,基本的责任是服务于学生,善待他们。光是给他们讲故事说神话,是不够的,他们不欢迎。(应当以身作则向他们做善行的表率。)”(Maktubat,209 the letter)

11, 身先士卒做善行的示范

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应勇挑重担,而不是坐在沙发上发号施令,一切事指挥别人去做。那些在工作中避重就轻的人,就没有理解服务社会的真正实质,他们以为自己偷懒、推卸责任是暗中得利,但不知却是明显的损失。

一名勇往直前积极肯干的组织领导,给他们同事或部下的印象是诚实和平等,那些受到鼓舞的人们会加倍努力,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先知穆圣就是这样的领导典范,他在任何一次劳务活动中都充当普通工友,与弟子们一起工作,例如在建造库巴清真寺的工地上,他同大家一样搬砖运土。在壕沟战役中,他同将士们一样挖土造沟,大敌当前建造预防工事。

先知穆圣说:“一个民族的主管,应当是为他人民的服务者。”(Daylami, Musnad, 324)这段圣训表明,任何领导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等候别人侍候和奉承。作为真主的奴仆,负责许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应当吃苦在前,承担更大责任。

领导人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这是为了真主服务社会的领导职责,工作方法,也是为部下做出榜样,形成团结一心的凝聚力,使工作更加顺利,成效显著。再说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苏丹王,在他晚年指挥的最后一场欧洲“斯兹杰特瓦尔战役”中,御驾亲征,他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斯兹杰特瓦尔战役 the Battle of Szigetvar,1566年8-9月,在日内瓦附近 —- 译注)

战役开始之前,苏丹王苏莱曼的首相索库鲁向他上奏说:“苏丹王啊!你曾身经百战,给这个国家赢得了许多胜利。你为国家操劳身心疲惫,但你为穆斯林世界立下了丰功伟绩。你如今已年事已高,不宜参加这次战争,我奉劝你还是留守在伊斯坦布尔,照管好民众的事务。这场战争可以委任给我和其它高官或地方总督去前线指挥。”

苏莱曼苏丹王回答说:“你听我说,索库鲁啊! 请你把我的遗嘱告诉我的后代。一名苏丹王,永远应在战场上同他的士兵在一起。苏丹王给士兵们带来勇气,让敌人看到我们的队伍很强大,感到胆怯。战场胜利的因素,决定于精神力量。我们从孩提时代直到成人有过无数次体验,我们的经验有利于我们的军事行动。战争的结果有时决定于瞬间,也许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因此,我必须亲自上前线督战,参加这次战役。如果我躲避这场战争,躺在床上静静地死去,我到了后世里如何面对我们的那些祖先啊!”

首相索库鲁,听完苏丹王这番言论,只说了句:“一切谨尊朕意。”然后,沉默无语了。

这是一场苦战。人们很难想象他是如何统帅他的部队的。他在亲临战场时,为了表现英武精神,他叫手下用皮带把他绑起来,使他的腰杆挺直。战争开始之后,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地上泥泞,炮车陷进泥浆之中难以移动,拉车的牛疲劳不堪。步兵都被派遣去了前方,炮兵阵地上缺少人手。苏丹王发令说:“所有高级军官齐动手,包括战地将军,都必须进入泥地,用肩膀把炮车抬起来。”随军的高级官员们,不得不服从,大家齐心合力,终于移动了炮位。

苏丹王苏莱曼转脸对着随军的史官说:“把今日的事,如实写下来,写给后代人看,要他们记住教训。苏丹王苏莱曼带领他的文武百官,进入泥潭,把炮车拉了出来。一场灾难是这样克服的。”苏莱曼一世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有名望的英雄元首,他的事迹和英名威震四海,流传百代。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什么民族或国家,只要执政者勤政爱民,真心为民服务,必然出现政通人和的局面,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领导人的信仰与道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欧麦尔二世是伍麦叶王朝的一位哈里发,在位期间仅仅二半年(717-720),但做出了显著的政绩,社会状况得到改良,多次出征获胜,这多半要归功于他的勤政爱民作风。换句话说,一国之君主,一言一行影响全民,因为他的作风和勤奋最能从他的民众身上反映出来。

民风端正是一个社会治安良好的基本条件,对民众广泛的道德教育是社会文明建设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领导人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必然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恶果。

12, 精神饱满,坚韧不拔

社会服务从本质意义上是为他人谋福利的事业,而服务者必须表现耐心和仁慈,因此做好社会服务需要动力和热情,动力和热情来源于服务者对工作的深刻认识,产生仁爱与怜悯之心。心中无爱,对受惠者没有亲切的感情,保持距离,不可能出现服务成绩,服务者也难以获得工作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心中有真爱,思想敏捷,灵感多,兴趣盎然,一个社会或国家也是如此。苏莱曼一世的时代(1520-1566)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整个国家从朝廷到民间,都有饱满的信仰热情,坚守正道,人民互相关心,伊斯兰的精神力量强大。人人安分守己,家家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和善,天下太平。

例如在普雷韦扎海战之后,一个士兵骑马来到首都伊斯坦布尔,前来报告胜利的消息。他牵马走进托普卡帕王宫,因为用力过猛,马跳起了后蹄,又快速转身回头,表现很不驯服。当时,苏莱曼苏丹王看在眼里,对这名士兵说:“你的这匹烈马,野性十足。”

这名士兵激动地回答说:“我们的苏丹王啊!地中海不也很像一匹烈马吗?但我们设法把它驯服了。” 在那欣欣向荣的时代,到处可以看到兴高采烈的面容,人们生活满足,欢乐,喜悦,幽默,都像这个士兵的性格。到了后来,进入帝国衰颓的年代,市井坊间也都出现了精神萎靡的衰败景象。这都是历史的写照,生动的社会演变证据。信仰的热情和社会的兴旺,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力量,信仰淡薄引向了社会衰微。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直到他们自己改变之。真主对全社会的慈爱在民众广泛敬畏中降临大地,恩赐给那里的人民。在真主大道上的社会进步和发达,有赖于民众广泛的信仰热情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根据伊本•阿巴斯的传述,以下这段真主的启示,是颁降在麦地那社会出现懒散和放纵的时期。

《古兰经》说:“难道信士们以为时间还未到,故他们的心不为真主的教诲和他所降示的真理而柔和吗?他们可不像以前曾奉天经的人们那样,经过长时期后,他们的心变硬了,他们中有许多人是犯罪的。”(57:16)

一个安定与和平的社会,容易产生懒散的情绪,进取心冷淡了下来,发展开始缓慢。这些现象发生在社会服务事业中,确是很危险的征兆。有些人见面表示出“足够了”的意味,显示他们对世俗生活与物质欲望的追求。根据阿布•伊姆兰的传述,有一个人终生保持着对信仰的高度热情,直到他归真的那天。这是一个感人的事件。

在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由阿布杜拉赫曼•瓦里德率领的一支穆斯林军队,积极为攻打伊斯坦布尔备战。队伍中有一名士兵阿尤布•安沙里,在一次战役中,战友们看见他骑着马,紧追的敌人之后,冒着生命危险,穷追敌人的队伍。战友们立即想起了一段经文:

وَأَنْفِقُواْ فِي سَبِيلِ اللّٰهِ وَلاَ تُلْقُواْ بِأَيْدِيكُمْ إِلَى التَّهْلُكَةِ

“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

当他回到自己队伍中,战友们向他引证这段经文,并且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看看你今天的行为,多么危险啊!你这不就等于自投于灭亡吗?”

阿尤布•安沙里争辩说:“信士同胞们啊!我觉得你们误读了这段启示。当初这段启示下降的时候,正是专指我们安沙尔(辅士)的情况。因为大能的真主恩赐先知穆圣取得伟大的胜利,我们的人们说:‘这下可就好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更多的改善。’于是才有了真主的最新启示:‘你们当为主道而施舍,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很明显,什么是自投于灭亡?是指我们麦地那的老居民们忙于收敛钱财,对伊斯兰事业的支持没有表示热情,我们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

自从他直接从先知穆圣那里听到这段启示之后,永远牢记心头,并且付诸实践,为伊斯兰奉献(施舍)自己所有的一切。他捐赠了全部财产,积极参加历次捍卫伊斯兰的战斗,奋不顾身,直到战死疆场,成为烈士。归真之时已是耄耋之年,他的遗体被掩埋在伊斯坦布尔的城墙之外。当先知穆圣与麦加的弟子们初到麦地那时,真主的使者暂时居住在他家,长达六个月,因此他有幸与先知穆圣朝夕相伴,直接学习伊斯兰知识,成为坚定的穆斯林。由此可见,一个忠心耿耿穆斯林的形成过程,保持对伊斯兰的真诚和热忱,成为他们终生唯一的事业,奋斗到今世生命的最后一刻,死而后已。

信仰,是把信士同大能真主沟通的连接线,也是无穷力量的泉源,因此信仰必使人永远充满高昂的激情。拥有信仰的人,走遍天下无所畏惧,面对千辛万苦从来不会失望和悲观。《古兰经》说:“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你们必占优势,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39)

真诚为社会服务的人,给人们带来福利,为他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令人轻松愉快,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社会服务,不是空口说白话,专对别人吹毛求疵,而是实际行动,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为人们排忧解难,开通道路。在任何时候都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看见困难就退缩,看见问题就躲避,那是懦夫,那是软蛋,不够社会服务的资格,甚至不是一个真诚的伊斯兰信士。先知穆圣是我们社会服务的好榜样,他永远保持旺盛的服务精神,诲人不倦,任劳任怨,因为他时刻都在祈祷。他经常祈祷说:“真主啊!我求你给予庇护,不忧愁,不悲伤,不懦弱,不吝啬,不胆怯,不负债,不受人欺压。”(Bukhari, Daawat <Invocations>, 38)

坚持做好社会服务,必须具备两种精神,一是坚忍,一是决心。《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坚忍,当奋斗,当戒备,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3:200)

当代的一位《古兰经》注释学家艾尔玛里里•亚兹尔(1878–1942)对这段经文的注释说:“坚忍(Al-sabur)是大能真主的99个美名之一。这个意思是说,具有坚忍的信士,表现了真主的优美德性。特别是具有这个美德的信士多了,他们聚会,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他们必将受到真主的佑助而获得事业成功,因为真主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向导。”

任何社会服务都会有困难和阻力,其中包含着真诚的信仰和奋斗的乐趣,因为给许多人带来福利和方便。困难和阻力是在考验我们的坚忍和决心。有志者事竟成,因为在对社会真诚服务中,我们的坚忍与决心得到真主的怜悯和援助,最后因大能真主的许可而获得成功,大快人心。

印度苏菲大师伊玛目拉巴尼说:“在传播伊斯兰真理的大道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这些应当被理解为真主的恩赐。历代先知在传播真理中从来都没有过一帆风顺的经历,他们忍受各种困难和阻力,坚持奋斗。先知之中先知穆罕默德品位最高,感触最深,他说:‘我所遭受的苦难超过以往任何一位使者。’”(Mektubat, 193th letter)

印度苏菲主义的一位大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用一个寓言说明在生存奋斗艰难中的乐趣。他说:“有一只羚羊对她的伙伴埋怨说:‘我从今以后要迁移到麦加去居住了,守在卡尔白周围。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睡觉、散步、吃草。在我们这个地方,真倒霉,草原上埋伏着各种猎人,等候着来捕捉我们羚羊。如果迁移到麦加去,就没有这些困扰了,十分安全,我的心也就能平静下来了。’

听完这番异想天开的设想,她的伙伴说:‘我聪明的朋友啊!如果想真正活得有价值,就应当选择危险的地方居住。用一块磨石把自己的生命磨练得十分锋利,赛过钢刀。危险算什么,只不过是测试我们的能力罢了。有了危险,才能作证我们的身体多么矫健,我们的心灵多么敏锐。’”

苏富扬•萨伍里(716–778)是一位早期的阿拉伯学者,又是著名的圣训学家。他说:“旅行到波斯国的呼罗珊去传播伊斯兰,要比滞留在麦加周围更有成就。”

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就不应当对困难和挫折感的畏惧,因为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不同于在家消闲。在工作中,可以获得在家里得不到的收获,因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了你的力量。须知俗话说,永久有效的长生不老灵丹是在艰难困苦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就不可能得到幸福,这是一个真理,因为你在艰难道路上的所做的努力,提高了生命的价值和幸福感。

从事社会服务,不能凭着心血来潮,而是终生尽职尽责的事业。在服务工作中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祈求大能真主的指引和佑助。

以下是老前辈们总结的经验,可以成为后代学子汲取的生命营养。

人有三种性格,遭到真主迁怒:

1,只顾自己安逸,不为别人服务;

2,看到别人伤心就躲避,借口心肠太软;

3,喜欢同放荡和干罪的人交游。

有三种性格的人,最能得到真主的喜爱:

1,虔诚信仰与仁爱之心结合;

2,真诚与敬畏的祈祷;

3,伴随着善意的社会服务。

信士参与的社会服务,目的是表达对真主的敬畏贵在诚意与仁慈,祈求真主接受。一个人心血来潮突然做点表面光鲜的好事,并不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因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往往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社会服务是对大能真主造化的生灵做奉献,向他们表达怜悯和爱心,因此必须有高度的耐心和坚强的毅力。一个真心服务于社会而完美的人,应当具有以下这些品格:怜悯、同情、善良、无私、慷慨、任劳任怨、宽恕仁爱。

细读《古兰经》,其中包含了以上所有对信士的道德准则要求,而且《古兰经》中做记载的历史事迹都是对这些高尚品格的具体展现。所有的启示,都是大能真主针对高尚人性的要求和指导,信士的责任是遵照执行,付诸实践。

所谓道德准则,是完美人性特征和标准,其中有精神信仰,有具体行为和礼仪,这些准则造就了人格,以区别于动物的人之本性。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从生理到精神都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些道德准则就是人性完美的标准,引导世界上每一个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成为人类生命中的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追求,是面向真主,服从真主命令,遵循真主启示的道德准则,通过艰苦的社会服务之路,走向完美。

不论生活在什么社会环境中,都能够保持认主独一的激情和高尚的人格,敬畏真主,慈爱世人,保护自己的心灵的纯洁性,降伏欲念,摆脱低俗。一个高尚的人,用他的虔诚之心向同胞奉献,扶助弱者和急需者,换取真主的喜悦和恩典。

真主啊!求你引导我们获得所有这些被称赞的美德。让我们在社会服务中保持高度热情和仁爱的精神。真主啊!让我们感受到遭遇苦难与不幸者的心境,提高我们对社会责任的领会。我们愿与他们同甘共苦,在真诚的服务中同他们共享真主慈恩的快乐。

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