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录

天课和赈济

“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人》76:8 马坚译)

在真主的创造中,人是最精妙的被造物。尽管人们之间存在着种族、国籍、强壮或弱小、健康或体弱多病、受过教育或文盲、富有或贫穷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差异和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能改变真主给予人类的基本价值。通过这些差异,人类才得以在不同的方面彼此互利,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才得以达成。

贫穷和富贵是现实的两种对立,它们在社会秩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真主创造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了测试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精神状态,真主让人们或暂时、或永久地成为了穷人或富人。对于能理解的人来说,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状态蕴藏着深远的意义与智慧。富有并不就是荣耀,而贫穷也并不就是低贱,它们是真主的定制,是他的智慧的具体表现。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

“难道他们能分配你的主的恩惠吗?我将他们在今世生活中的生计分配给他们,我使他们彼此相差若干级,以便他们层层节制。你的主的恩惠比他们所积蓄的更优美。若不是为防世人变为一教,我必使不信至仁主的人们的房屋变成有银顶的,和银梯的,以便他们登临其上;并将他们的房屋变成有银门和银床的,以便他们偃卧床上;并将他们的房屋变成有金饰的。这些无非是今世生活的享受;在你的主那里的后世,是专归敬畏者的。”(《金饰》43:32-35 马坚译)

“真主要使哪个仆人的给养宽裕,就使他宽裕,(要使哪个仆人的给养窘迫)就使他窘迫,真主确是全知万事的。”(《蜘蛛》29:62 马坚译)

就像这些经文告诉我们的,财富的分配并不是均衡的,但这算是不公正吗?既然使用财富的责任是根据人的能力而确定的,那么拥有较多财富的人,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比拥有较少财富的人所承担的责任要多,而所有的人将来在接受审判的时候都要受自己行为的影响,这样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但是,疯狂地聚敛财富会让人变得自私、贪婪和骄傲,而贫穷的负面反映则是嫉妒和愤恨富人,这样,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的稳定就需要一个动态的平衡来加以维护,因此,为了保护人类远离这些恶行,伊斯兰要求人们交纳天课。人们从自己可以支配的至少一年的财富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来交纳天课,通过这种方式,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公正、互相尊重和爱就能得到维护,相应的社会平衡也就得以达成。人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永远这样贫穷或富有下去。穷人不能把施舍物作为自己永久的生活来源,他们应该努力奋斗去获得财富;富人则应该努力在真主喜悦的道路上花费自己的财物,而不只是储蓄。还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为寻求真主所花费的任何物无论在今世还是后世都会得到回报。政府的职责不仅仅是创造一些条件以帮助穷人摆脱贫困,它还应该防止富人剥削穷人、防止富人误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防止富人做不公正的或非法的交易。就像制定激励措施以帮助商人获得生意上的成功一样,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政府也需要为教育、培训、人民的基本健康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

因此,在伊斯兰中,天课是人们对喜爱真主的人和真主的仆人所负有的关于权利的最基本的义务之一。

全能的真主根据他的仆人的实际情况用他的知识和智慧考验他的仆人。真主让富人为他们自己如何赚取财富、手段是否合法、是否履行了交纳天课的义务以及做了哪些自愿的施舍负责。对富人来说,这一命令是对富人是否实施了他对于需要基本生活帮助的穷人的义务的严正的考验。如果他们成功地通过了考验,在乐园中,他们将得到优美的报酬。

“在死亡降临之前,你们当分舍我赐予你们的,否则,将来人人说:
‘我的主啊!你为何不让我延迟到一个临近的定期,以便我有所施舍,而成为善人呢?’但寿限一到,真主绝不让任何人延迟,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伪信者》63:10-11 马坚译)

另一方面,穷人也在接受考验。全能的真主虽然不要求穷人支付什么,但有时他让他们变得更加贫穷。对于穷人的考验是看他们是否是忍耐的、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是不抱怨的、他们是否因为贫穷而反叛社会、是否会夺取属于别人的东西、是否还能保留住自己的纯洁与正直。如果他们成功地通过了考验,在后世,他们会得到丰厚的回赐,而他们在今世所遭受的痛苦也将被永恒的祝福和优美的财富所替代。

在《古兰经》里,交纳天课有27次是和履行拜功一起被提及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交纳天课的重要性。只有一次交纳天课和履行拜功是分开说的,但是这一次,全能的真主说虔诚地向真主礼拜的人,他们也自然地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在伊斯兰里,戒律被划分成了两种,一种是huququllah,这是我们对真主直接负有的义务,如礼拜;另一种是 huququlibad,这是我们对其他人负有的义务,如天课。尽管伊斯兰对人们履行戒律的情况是逐个分开评估的,未能履行某一条戒律并不影响对其他戒律履行情况的评估,但施舍赈济却要另当别论。如果信士没有施舍,他的礼拜将不被接受。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如果信士礼拜却不施舍,他的礼拜是没有价值的。”(穆纳维:Kunuz al-haqaik,第143页)

因此,伊斯兰的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把拒绝交纳天课的人看作变节者,即使他们履行拜功。天课是穷人对于富人的权利,他对不交天课的人宣战。全能的真主在神圣的《古兰经》里这样说道:

“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播种者》51:19 马坚译)

如果你施舍,你就履行了你因你的财产而对穷人所负有的义务。(提尔密济)

如果富人给予了穷人必须的义务施舍,贫穷的人和处于弱势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赈济而得到了满足,那么,富人的剩余财富对他来说就是合法的,因为这些财富已经脱离了各种有害成份而变成纯洁的了,富人因此而可以平心静气地享受自己的财富。下面这节经文对这一事实进行了肯定:

“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你要为他们祈祷;你的祈祷,确是对他们的安慰。真主是全聪的,是全知的。”(《忏悔》9:103 马坚译)

赈款的分配让穷人高兴,更让富人受益,因为他们因此获得了两世的祝福。天课的意思是“清除和纯洁”,它清除人们心灵的疾病,让财富不再对别人背负义务并使财富变得纯洁。事实上,先知们的任务也是一样,他们要净化人的心灵,并把人从精神疾病中解救出来。

用充满善意和慷慨的心施舍的赈款可以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建立起爱和诚挚。自古以来,贫富之间一直存在着不断地争斗,富人把穷人看作是没有价值的无足轻重的人,他们轻视他们并对他们随意评判;而另一方面,穷人对富人也总是怀着愤恨和嫉妒。在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社会里,贫富之间普遍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真主降示的所有宗教都包含有照顾他人和同情并关心弱者的戒律。今天,如果每一位富人都捐赠他们义务范围内的赈济款项和物资,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人存在。我们在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即穆斯林应该施舍,这是对穆斯林的最低要求。自愿施舍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只要这个数量是信仰真主的人所能够给得起的。欧麦尔·本·阿布杜·阿齐兹是伍麦叶时期的哈里发,在他的统治时期,富人们全都交纳应交的天课,社会上的穷人越来越少,结果政府官员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穷人来分散天课而不得不请示哈里发如何处置这些施舍物。也正因如此,在伊斯兰的历史上,这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四大哈里发之后最光明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谈及帮助穷人的重要性时,毛拉纳·哲拉鲁丁·鲁米这样说道:

“因为贫穷而痛苦的心灵,就象一间充满了烟尘的屋子,通过倾听他的痛苦,你可以为这间屋子打开一扇窗,让里面的烟尘消散,你的心灵会因此变得细腻,灵魂会因此得到安宁。”
(《玛斯纳维》,Ⅲ,458)

因此,伊斯兰可以治愈因贫富差异而导致的社会伤痛。在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上,非伊斯兰体系没能取得伊斯兰体系所取得的成就。非伊斯兰体系要么极端否认或严格限制个人之于自己财富的权利和私有权,要么崇拜个人财富;要么否认穷人有要求富人帮助的权利,要么就完全允许穷人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结果导致某些人以乞讨为生。但是,伊斯兰却要求富人或隐密或公开地施舍,同时鼓励穷人忍耐,并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赚取生活费用,不要成为社会永远的负担。

事实上,义务施舍是伊斯兰带给人类的最有价值的事物之一。贫穷的人、孤儿、寡妇,他们所遭受的困难和痛苦因为交纳天课这种制度的存在和其他的赈济措施而得到了缓解;奴隶因为能够得到赈济物资而最终可以赎回自己的自由;而释放奴隶却不要求赎金的行为则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可以赎罪的行为。

除了可以缓解贫困带来的痛苦,天课制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它能够防止人们陷入到无休无止的支付利息的旋涡中去。当人们陷入贫困而又得不到帮助时,人们常常不得不借高利贷。虽然这种借贷刚开始看上去好像挺容易,但实际上却不过是对穷人的欺骗。因为没有抵押品可以提交给银行,陷于贫困的人们就不得不转而求助于放高利贷的人,而贷款一旦不能在短期内还清,贷款的数额就翻倍增长,最后,人们所能支付得起的就只有利息了,这样借贷就最终变成了永久性的无法还清的债务。但是,天课制度解决了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那些施舍赈济物资的人,他们不要求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他们所付出的无私帮助只是为了获得全能的真主的喜悦。因此,给陷于困境中的人借贷并收取利息的人,他们是在趁火打劫,而施舍天课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地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摆脱困境。

贪婪的人从来没有对自己聚敛来的财富满足过,他们得到的越多,就越是贪婪。但施舍的人抑制贪婪,任何一点世俗之物都会让他们感到满足。大肆搜刮利息的人,他们贪婪地聚敛财富,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不顾别人的死活。我们可以在世界上的各大贸易中心里看到这样的人。但
《古兰经》经文明确告诫我们不要在商业交易中使用利息:

“真主褫夺利息,增加赈物。真主不喜爱一切孤恩的罪人。”(《黄牛》 2:276 马坚译)

热衷于赚取利息的人,他们失去了真主的祝福,在后世,他们是亏折的。这种亏折在今世也会发生。灾难、疾病或浪费以及错误地使用都可能使通过利息和其他不法的手段聚敛的大笔财富在短期内损失掉。利息不仅仅对个人造成伤害,它对社会的结构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在不进行生产性的投资,也不从事可以创造出价值的工作的情况下,富人通过赚取利息就能聚敛财富,结果穷人变得更穷,富人则变得更富。这种状况毁坏了社会的统一,也使得这些赚取利息的人失去了获得精神财富和永恒的祝福的机会。

与之相反的是,出散天课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给今世和后世都带来幸福。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有关慷慨和社会团结的例子:

一天,一个乞丐来到阿里(愿真主喜悦他)的面前,请求施舍给他点东西。阿里让他的儿子哈桑和侯赛因回家取钱。

两个孩子从母亲那里拿来钱后,把钱交给了他们的父亲。尽管自己的家里也需要用这些钱来买面粉,但阿里还是转手就把钱交给了乞丐。

阿里(愿真主喜悦他)回到家里,在他刚刚踏进家门的时候,一个想卖骆驼的人来了。这个人对阿里说:“这匹骆驼只卖140个迪拉姆,稍后付钱也行。”他把骆驼留下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他说他想花 200个迪拉姆买这匹骆驼。他马上付了钱并带走了骆驼。

阿里把140个迪拉姆还给了第一个卖骆驼的人,把剩余的钱给了他的妻子法蒂玛。他对她说这是真主通过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承诺的回赐:“我们施舍了6个迪拉姆,真主给了我们10倍的报酬。”然后他背诵了下面这节经文:

“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牲畜》6:106 马坚译)

除了这个好消息,下面这节经文还告诉了我们交纳天课和施舍可以开启慈悲之门,并防止灾难发生:

“行善者,只受善报。”(《至仁主》55:60 马坚译)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施舍的好处:

一次,几个窃贼闯进了一家店铺。店主人是一位老人,他毫无反抗能力,只能把钱交给这些盗贼。就在他准备拿钱的时候,一个盗贼突然记起了这位老人。他转身朝着他的同伙说道:“不要抢劫这个人,除非你们先杀了我。”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同伙惊讶不已。他们问道:

“我们已经抢了那么多家店铺了,这个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能抢他?闪开,让我们再抢一回!”

这个盗贼回答道:

“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他就是那位在我酗酒、赌博和无视家人的时候帮助我的家人渡过难关的人。他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一样照顾我的家人、供我的孩子上学。请别打劫他,让我们走吧。”

结果,所有的盗贼都向老人道了歉,一个铜子儿没拿全都离开了。

这件事很好地证明了施舍是可以驱走恶魔的。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他平安)为我们竖立了许多帮助穷人的最好的榜样。他想让每一位穆斯林都具备慷慨的品性,因此,他说:给予的手比接受的手好。(布哈里:《天课》,18)

他高度赞扬施舍的人。有一则圣训是这样的:

“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羡慕的,除了两件事:真主给予了一个人财富,而他又把这些财富花在了正道上;真主给予了一个人智慧(即: 宗教知识),而他又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了其他人。”(《布哈里圣训集》,第2卷,第24篇,490)

从下面这段祈祷词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是多么爱贫困弱小的人的:

“主啊!让我像穷人一样的生活吧,在审判日,让我在穷人中复生吧!”(提尔密济: Zuhd,37)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自己的家就像一个穷人的避难所,房间的一部分专门留出来供贫穷的迁士们(Muhajir)使用。

在另外一则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穷人要比富人早 40 年进入乐园,因为他们没有什么财富需要清算。(提尔密济: Kitab al-Zuhd)

“事实上在审判日,今世的富人变成了穷人(因为没有多少回赐),除了那些真主给予了他财富,而他又把财富花在了自己的四周并使用这些财富立行善事的人。”

用这种方式,伊斯兰告诉人们,从本质上说穷和富都不是美德,美德的基础是人的行为。贫穷的人也一样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好的贡献,因此他们也一样应该被重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如果贫穷的人没有能力施舍财物,他的优美的操守和发自内心的善言就是他的施舍。这样,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伊斯兰都给了他们平等的机会来获得回赐。钱和财富并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重要的是人们在人前人后是如何行为的。无论是穷是富,人们都应该像个有尊严的人那样行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之中,如果信士行为端正,他们就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并不是要说贫穷是件好事,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贫穷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在试图摆脱贫困的同时,穆斯林应该有尊严地行事。

交纳天课和自愿施舍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智慧隐藏在里面,即:交纳天课和自愿施舍可以防止财富被少数人垄断。如果大量的财富只聚集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这样的结果通常只能引来穷人的咒骂。而如果财富建立在自大和傲慢的基础上,对于富人来说,可怕的结果就不可避免了。在这个社会上,穷人和富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彼此需要,这是全能的真主的伟大的定制,这其中充满了智慧。每一样事物,包括我们的个人财产,都是真主的,人类不过是保管一下而已。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这样说道:

“人们啊!你们才是需求真主的,真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可颂的。”
(《创造者》35:15 马坚译)

就像这节经文所描述的,人们什么也没有,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需要真主的援助。我们生活在真主的国度里,依靠真主赐给我们的给养生活。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的真主的智慧,我们就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忘记了,其实我们正在通过这些所有物而被考验着。在人类历史上,苏莱曼(愿主赐他平安)曾经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王国,但他却在刹那间失去了所有。当他请求真主的宽恕时,真主把他的王国还给了他。真主的一位朋友因此警告我们说,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养,而是我们的养主。

为了考验人类,财富被作为一种信托之物给予了人类并让人类保管一段时间,但人类并没有得到允许可以对这些财富随性使用。人们应该按照全能的真主的命令使用这些财富,因为真主才是财富的真正所有者。如果财富的使用违背了真主的意愿,这些财富就会让人堕落、让人不能公正地对待别人。当人们无节制地热爱财富时,财富就变得很具杀伤力了。因此,全能的真主利用世俗的财富对人类进行考验,因为人类最终可能会把财富当成崇拜的偶像而非生活的手段。因为人们的这种错爱,真主说:

“……窖藏金银,而不用于主道者,你应当以痛苦的刑罚向他们报喜。”(《忏悔》9:34 马坚译)

“在那日,要把那些金银放在火狱的火里烧红,然后用来烙他们的前额、肋下和背脊。这是你们为自己而窖藏的金银。你们尝尝藏在窖里的东西的滋味吧!”(《忏悔》9:35 马坚译)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也警告我们要防范仅仅为了满足私欲而吝啬财富的潜在危害。请看下面这则圣训:

每天早晨都会有两位天使来看真主的仆人。一位天使说:真主啊,多给他一些吧,他为了寻求真主而花费;另一位天使说:真主啊,毁灭拒绝施舍的人的财产吧。(穆斯林:《天课》,第 005 篇,2205)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赞扬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花费的人。他说:施舍把人带入乐园,吝啬把人带进火狱。

慷慨是乐园里的一棵树,它的枝条伸到今世,抓住它的人可以被它带进乐园;吝啬是火狱里的一棵树,它的枝条也伸到今世,抓住它的人会被它带进火狱。(巴依哈克:《信仰的成份》)

这些都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对吝啬的人发出的严正警告。这些吝啬的人是那些对社会不履行其经济责任的人,他们不交天课,不交什一税(真主的戒律之一,即:农民应该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施舍给穷人)。

这些经文和圣训都明确地指出,如果人们心中有一个地方装的是世俗的财富,这些人就会利用这些财富偷取穷人的权利。面对这些神圣明确的警告,我们应该非常小心地履行我们对穷人的义务。虽然规定的天课的数额是总收入的 2.5%――这是伊斯兰对穆斯林的最低要求――但我们应该努力多施舍。下面这节经文是关于施舍的原则的:

“……他们问你他们应该施舍甚么,你说:‘你们施舍剩余的吧。’。”
(《黄牛》2:219 马坚译)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伙伴们非常了解施舍的重大意义,他们争着捐赠自己的财物。在塔布克战役时,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要求教生们捐赠。欧麦尔带来了一半的财产,他本以为自己比其他人捐赠的多,但事实是,艾卜·伯克尔捐赠了所有财产。当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问道:“你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什么?”时,艾卜·伯克尔回答道:“我给他们留下了真主和他的使者。”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是苏菲对施舍的理解。一天,一位伊斯兰法理学家(faqih)问著名的苏菲希卜里穆斯林必须交纳的天课的数额是多少。在那个时期,一些学者认为苏菲们不懂伊斯兰教法,因此这位法理学家想考一考苏菲希卜里关于伊斯兰教法的知识。

希卜里问法理学家道:“你是想知道学者们给出的答案还是苏菲自己的答案?”

法理学家回答道:“两个都要。”

希卜里说道:“依照教法学家的观点,财产保存在自己的手中过了一年后才可以用来交纳天课;如果你的收入是200个迪纳尔,你应该交四十分之一的天课,即5个迪纳尔。但是如果依照苏菲的观点,你可以把这200个迪纳尔全部施舍出去,并感谢真主让你完成了自己关于财产的责任。”

法理学家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他挖苦道:“我们是从穆斯林学者那里学习的伊斯兰(意即:不是跟苏菲学的)。”

希卜里给了这位法理学家一个回答,这个回答彻底粉碎了他的偏见。他说:“我们是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最亲密的伙伴(即:艾卜·伯克尔)那里学来的。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交给真主的使者,并且感谢真主(让自己履行了责任)。”(Mektub,34,Üçüncü Yüzyıl)

在施舍这个问题上,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给我们竖立了最好的榜样。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天,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为自己的家人宰杀了一只羊。他们把大多数的羊肉分送给了别人,当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问他的妻子阿依莎(愿真主喜悦她)还剩下多少羊肉时,阿依莎回答道:“只剩下羊肩了。”但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却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一慈善行为的。他说道:“这就是说除了羊肩,其他的肉都留给我们自己了。”他这样说是为了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为穷人施舍,我们因此为自己在后世准备了财富,而因为这些财富我们又可以得到真主永恒的回赐。另一方面,我们为自己保留的那部分羊肉只能消除一时的饥饿,它到达不了后世,因而在后世是无用的。

如果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家里有一点儿钱,在把这些钱施舍出去以前,他就无法安睡,这是因为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拥有高贵的精神品质,但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并不要求所有普通穆斯林都这么做。他引导他们寻找平衡,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施舍。例如,尽管他接受艾卜·伯克尔的所有财产,但却建议其他教生只分舍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留出一部分来供自己使用。(拉穆萨尼吾里·玛赫穆德·萨密:《塔卜克出征》,第 66 页)

换句话说就是,伊斯兰不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有的财产,它只是鼓励人们在完成了天课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精神状况和物质能力有所施舍。但是,有一些教生,如艾布·宰尔,他们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竖立的榜样中推论出了一个结果,即:为未来储蓄钱财而不把这些钱用于为社会谋求福利是非法。

阿布杜·拉赫曼·本·奥夫是又一个效仿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人。当他自己饥饿的时候,他就给穷人饭吃;他不在意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多大,却总是努力安慰别人,解决别人的难题。这样的教生是用情感装点他们的心灵,财富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真主委托给他们照管的东西而已。

简单地说,渴望获得永恒祝福的人应该知道,他们并不是世俗财物的所有者,他们只是真主――这位真正的财物的主人的代理者,有一天,他们要交还所有财物。下面这节经文明确地说明了这一事实:

“在那日 ,你们必为恩泽而被审问。”(《竞赛富庶》102:8 马坚译)

在完全理解这则警告的可怕后果的情况下,苏菲主义者谨记必须使用合法事物,使用非法事物要受到惩罚。

因此,为满足私欲和低俗的欲望而花费钱财的富人,他们的行为事实上是在为烧灼自己的烈火添木加柴。努力工作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这种行为是美德,但正确的做法是,在为生活努力工作的同时要施舍,不要把对财富的爱放在心里,否则,财富就只能是守门人手里搬进搬出的东西,永远都不属于自己。同样的,没有按照真主要求的方式花费出去的财物将被传递给继承人,但全部的责任只归首先聚敛财富的人。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过:“最好的人是对别人最有帮助的人。”(泰伯里:Majmuat’u-Awsat,Ⅵ,58)我们赚取财富的目标应该以这则圣训为标准。钱应该被放进口袋里而不是心里。

对于富人的康宁来说,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祈祷是他们获得平安的源泉。这是穷人给予富人的精神上的帮助。再强调一遍,贫穷不可耻,因为它可能是真主在后世给予人类的仁慈在今世的体现。

慷慨的富人和耐心地面对困难的可敬的穷人在获得真主的喜悦和达到更高的品级这个问题上是一样的。伊斯兰谴责骄傲浮华地行事的富人,也斥责那些为了轻易获取所需而装穷的人。因此,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在真主那里寻求庇护,以防止贫、富这两种东西的伤害。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真主啊!我在你那里寻求庇护,请让我远离火狱的审判;请让我远离火狱的痛苦;请让我远离坟墓的审判和痛苦;请让我远离因富足而犯下的罪恶,请让我远离因贫穷而犯下的罪恶。”
(《布哈里圣训集》,第 035 篇,6534)

因此,任何人,如果他满足于真主托管于他的事物,如果他服从真主的意志,他就是真正的富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富人,人们应该与他人分舍自己的世俗财物和利益。优秀的穆斯林是那些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希望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人。

交纳天课和其他的施舍行为其实都是人们对真主表达的感谢。作为回报,真主为感谢他的慷慨的人承诺了更多的好事。

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这样说道:你的主说:

“‘如果你们感谢,我誓必对你们恩上加恩;如果你们忘恩负义,那末,我的刑罚确是严厉的。’”(《易卜拉欣》14:7 马坚译)

在下面这则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也对这一承诺进行了肯定:

“阿丹的孩子啊!给予他人吧,这样你也会被给予。”(布哈里,穆斯林)

悲哀是属于这些人的,他们说:“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赚到了财富,我看不起穷人。”说这样的话的人正在为自己准备一个痛苦的结局,就像《古兰经》里描写的戈伦:

戈伦是生活在穆萨时期的一个人。开始的时候,他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在变得非常富有之后,他无法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失去了优秀的品质。他的财富让他骄傲和狂妄自大起来:

“戈伦的确属于穆萨的宗族,但他虐待他们。我曾赏赐他许多财宝,那些财宝的钥匙是几个力士所不能胜任的。当日,他的宗族对他说:‘不要狂喜,真主确是不爱狂喜者。”(《故事》28:76 马坚译)

但戈伦不听他的宗族的劝告。他对他们的劝告和穆萨的忠言置若罔闻。当穆萨要求他交纳依据他的财产所应缴纳的天课时,他忘记了自己的成功多亏了穆萨。他说道:

――你垂涎我的财富吗?这可都是我自己赚来的。

《古兰经》里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

“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你当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摆弄是非,真主确是不爱摆弄是非者。’”

“他说:‘我获得这项财富,只是因为我有特殊的知识罢了。’难道他不知道吗?在他之前,真主所毁灭的各世代的恶人,有比他能力更强、积蓄更多的。犯罪的人,是不必加以审问的。”

“戈伦曾盛装出游,以豪华夸示自己的宗族。爱今世生活的人说:‘但愿我们获得戈伦所获得的(财富),他确是有大福分的。’”

“有学识的人说:‘伤哉你们!真主的报酬,对于信道而且行善的人,是更好的,只有坚忍的人得享受那种报酬。’”

“我使他和他的房屋沦陷在地面下,他没有党羽协助他抵抗真主,他也不能自卫。”

“昨天羡慕戈伦的境遇的人说:‘你不见吗?真主要使哪个仆人的给养宽裕,就使他宽裕;(要使哪个仆人的给养窘迫),就使他窘迫。假若没有真主对我们的恩典,他必使我们沦陷在地面下。你不知道吗?孤恩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故事》28:77-82 马坚译)

这就是让自己迷失于财物并忘记后世的人的可怕结局。一个人因为野心而失去了永恒的祝福和富庶,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啊!

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戈伦的结局的:

戈伦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富有啊,

它让你成为了无人怜悯的乞丐!

戈伦在后世失去了曾经有过的一切,在后世,他只是个乞丐。后世是为虔诚地礼拜真主、畏惧真主的愤怒的人准备的。下面这节经文明白地说明了人们在后世失去报酬的原因:

“这是后世的住宅,我要用来报答那不愿傲慢也不愿堕落的人。善果只归敬畏的人。”(《故事》28:83 马坚译)

哲拉鲁丁·鲁米(愿真主喜悦他)对那些贪婪的人的悲惨结局发出了哀叹,因为他们在后世是亏折的。

依鲁米的观点,世俗的财富都应该为真主而花费,人不能做钱财的奴隶。对今世财富的贪恋是导致后世两手空空的罪魁祸首。

鲁米认为大多数人都是世俗财富的奴隶,他们像蛇一样懒洋洋地蜷缩在财富的脚下,让自己获得了低等的地位,最终两手空空地去了后世。在鲁米看来,如果财富没有被花费在真主的大道上,这样的财富毫无价值
可言。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生当中也出现过一个与戈伦类似人。有一个名叫萨拉巴的贫穷的教生,他非常贪恋钱财。他跑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面前,请求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为他祈祷钱财。先知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对他说道:

“能够让你感谢真主的一点点钱财比让你无法充分感谢真主的大笔钱财好。”

有一段时间,萨拉巴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后来他变得更加渴望富有,他再次找到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道:“真主的使者啊!请向真主祈祷让我变得富有起来吧!”

这一次,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这样回答他道:

“难道对你来说我不是一个好例子吗?以真主的名义发誓,如果这些山峦都为我变成了金子和银子,并且我走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我也不要它们!”

虽然萨拉巴也想打消掉成为富人这个念头,但变成富人后他就可以帮助穷人并因此可以从真主那里得到重大回赐的想法始终缠绕着他,结果,私欲最终战胜了他。他再一次跑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那里请求道:

“我以派遣你为先知的真主的名义发誓,如果他让我变得富有,我将保护穷人,履行我的义务。”

看到他如此坚持,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祈祷道:“我的主啊!给萨拉巴期望从你那里得到的财富吧。”

因为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祈祷,全能的真主赐予了萨拉巴大笔的财富。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变得非常富有,他的牲畜覆盖了麦地那的山丘。但是,被称作清真寺的鸟儿的萨拉巴却开始忽视清真寺了,他参加集体礼拜的次数也比以前少了。这种情况持续着,直到后来变成了他只参加星期五的聚礼(这是要求穆斯林参加集体礼拜的最低要求)。这种情况又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后,他干脆连星期五的聚礼也不去了。

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道:

“可怜的萨拉巴,他毁掉了自己。”

但是萨拉巴仍然继续着这样的无知和不谨慎,直到有一天,他对先知
(愿主赐他平安)派来向他征缴天课的官员(那个时候,为了有效地把天课出散给穷人,国家官员负责征收天课)说道:

“你正在做的事情无异于大白天抢劫。”

他甚至没有交纳《古兰经》要求的最基本数量的天课。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誓要把财富花费在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他变成了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古兰经》是这样描述这等人的:

“他们中有些人,与真主缔约:‘如果真主把部分恩惠赏赐我们,我们一定施舍,一定成为善人。’当他把部分恩惠赏赐他们的时候,他们吝啬,而且违背正道,”(《忏悔》9:75-76 马坚译)

被短暂的世俗财富所迷惑的萨拉巴,他忘记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忠告,最终在后世失去了神圣的祝福,落得了一个永远贫穷的可悲下场。他死时非常可怜,那时,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忠告在他的耳边回响了起来:

“能够让你感谢真主的一点点钱财比让你无法充分感谢真主的大笔钱财好。”

他没听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关于世俗财富的危险的警告,最终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为了今世那短暂的幸福――他曾以为这种幸福会无穷无尽,他愚蠢地毁掉了自己永恒的幸福。(艾哈迈德·夏黑尼:《历史的荣誉》, 1981 年,伊斯坦布尔,第 27 页)

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告诉了我们,从自然本性的角度上说,人是爱今世的财富的。在聚敛财富的过程中,私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人们一旦被邪恶的想法欺骗,他就不会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感到满足。下面这则圣训以简洁的方法给我们解释了人类贪婪的本性:

如果阿丹的子孙有两座黄金山谷,他会垂涎于第三座。只有泥土才能满足阿丹的孩子的饥饿。(布哈里,穆斯林)

随着财富的聚集,贪婪也在聚集。一个人一旦陷入了对财富的爱恋,他/她就会失去人性中的仁慈、爱与奉献。施舍就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而私欲这时候会说:“先别给,等你再富有一些你就能多施舍一点儿了。”

这样的人身心两方面都失去了平衡。因为不能好好利用在今世得到的机会,他们就应验了下面这则圣训:

“说‘我明天做’的人最终归于灭亡。”

萨拉巴的例子不仅仅说明了人类的贪婪本性,同时也描述了不能正确祈求的人的可怕结局。但通过祈祷,可怕的结局是可以避免的。尽管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知道这个人的命运,但他仍然为萨拉巴祈祷,以便给他的教生们一个鲜活的关于贪婪的危害性的例子。因此,当我们向全能的真主祈求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顺应自己的头脑,而是应该做这样的祈求:“如果真主能够接受,如果这样为我们好,那就请接受我们的祈求吧。”如果我们看不见我们所喜爱的事物背后所隐藏的危害,我们就会被毁灭。祈求就像施舍一样可以改变人的命运(qader-i Mukayyad)。因为我们的命运并不是总是很好,所以我们会祈求真主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理性。向真主祈求是真主的戒律,也是真主所喜爱的。但如果我们的祈求充满了私欲和理性,我们就无法保证我们祈求的内容是正确的、是对我们有益的。因此,在每一次祈求之后,我们都要说这样一句话:

“我的主啊!如果我的愿望对我来是好的,那就让我达成我的愿望吧。”

按照真主的戒律捐赠财物可以消除贪婪带来的危害,也是社会和个人为获得今世和后世的安康所必须履行的职责。

交纳天课的重要规则

天课的交纳数量是按照我们的财产的2.5%来计算的,每个阴历年交纳一次。《古兰经》里提到的都是阴历年,阴历年的一年为355天,但是现在许多国家使用的都是太阳历,每年为365天,因此,这多余出来的十天也要计入天课的交纳比例里,也就是每个阴历年所要交纳的天课的比率大约为我们财产的2.6%。另外,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所应交纳的天课应该根据其稳定值来计算。有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00%,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按照最初的财产估价比例来计算的话,到了年底,我们所交纳的天课的数量就会少于我们应该交纳的天课的数量。

另外一条重要规则是天课应该只被交付给个人。清真寺、学校、医院等机构没有资格作天课的受益人,但我们可以用其他慈善方式帮助这些机构。还有一点必须知道,那就是我们给穷人提供的食物不能算做天课,因为穷人不能持续享用这些食物。

《古兰经》对谁能接受天课做了明确的说明,这样,这些人就不至于因为被人瞧不起而受到屈辱,他们就能在生活中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伊斯兰通过给贫穷的人提供基本生活所需来防止人们乞讨。

一天,一个村民来找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他请求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看到这个人健康强壮,就问他道:

“你有什么东西吗?”

这个人回答说:“我有一个布袋和一个碗。”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建议道:“把这两样东西卖了,然后买一把斧头,再到森林里砍些柴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谋生了。”(艾布·达吾德:《天课之书》)

这位穆斯林听从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忠告,只一会儿,他就脱离了原来的贫困。

伊斯兰是讲究平衡的宗教,它不禁止贫穷的人为自己的需要请求帮助,但鼓励他们自给自足。

对于那些把乞求和乞讨当成习惯的人,《古兰经》是这样说的:

“他们中有人挑剔你分配赈款的工作。如果分给他们一份,他们就欢喜;如果不分给他们,他们就勃然大怒。”(《忏悔》9:58 马坚译)

这些人想要容易的生活,但却失去了尊严。先知(愿主赐他平安)不喜欢这样的人,他告诫他们应该去工作。一天,一个人来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面前,请求分给他一些施舍物资。作为回答,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这样说道:

“全能的真主没有把天课的受益人定为想要天课的人,即使是想要天课的先知也不行。真主确定了八种人可以成为天课的受益人,并且说:‘如果你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你可以要求分得救济物资。’”(巴依哈克:Sunanu’l-kubra,Ⅶ,6)

出散天课的时候,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总是亲自从富裕的人那里收集天课,然后出散给《古兰经》里提到的那些人。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别人,但这种帮助不计入天课。我们可以出于善良的目的而做额外的施舍。先知
(愿主赐他平安)拒绝把天课出散给不应该得到的人,但不拒绝把额外的施舍物分发给所有人。《古兰经》有这样一条戒律:

“至于乞丐,你不要喝斥他。”(《上午》93:10 马坚译)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好的品质就是穆斯林们不会让张开的双手(即:请求帮助)空着收回去,即使只给一枚枣。(布哈里:《天课之书》)

受到这则圣训的启发,我的父亲穆萨先生曾经援助那些以乞讨为生的人,他说:“我们应该不断地给予,哪怕只是一点点东西。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因为习惯于不施舍而陷入吝啬。”

伊斯兰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宗教,一方面,它建议富人为穷人或出于其他好的目的而慷慨捐赠;别一方面,它又鼓励穷人不依赖乞讨,通过努力工作来谋取自己的生活。人们可能会想,如此鼓励施舍可能会造就一批寄生虫,他们依靠富人的施舍生活。因此,为了防止滥用别人的善良,伊斯兰只允许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向别人求助。向别人乞求会降低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损害他的尊严,所以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要求他的许多教生先交付抵押物,然后再向别人请求帮助。

但是,优秀的穆斯林有责任去寻找那些不愿意开口向人乞求或羞于提及自己的经济状况的真正的穷人。在下面这则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给没有经济能力满足日常所需的人下了定义:

艾布·胡赖拉的传述:

真主的使者说:“贫穷的人并不是那些来到人们面前请求一、两口食物或一、两枚枣的人。贫穷的人是那些没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的情况又不为人所知,所以别人也不会给他捐赠物资的人,这样的人不向别人乞讨。”(《布哈里圣训集》,第2卷,第24篇,557)

在这则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实际上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因为那些来到人们身边有所请求的人可以得到他们基本的生活所需,所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开口请求、耐心地忍受贫穷的人。神圣《古兰经》在下面这节经文里强调了施舍的重要性:

“(施舍)应归那些贫民,他们献身于主道,不能到远方去谋生;不明他们的真相的人,以为他们是富足的,因为他们不肯向人乞讨。你从他们的仪表可以认识他们,他们不会呶呶不休地向人乞讨。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确是真主所知道的。”(《黄牛》2:273 马坚译)

好好地理解了这节经文之后,交纳天课的人就应该仔细考察一下他们应该把天课出散给谁了。如果出散天课的人没有好好调查,但后来又发现接受施舍的人并不真正符合接受天课的条件,他就应该再交纳同样数量的天课,这是因为第一次交纳的天课已经无效了,但是,如果他是在仔细调查之后犯了错误,那他就不需要再次交纳天课了。

第二,我们应该把施舍物的所有权归于穷人,接受它的人才应该真正拥有它。

当我们施舍时,下面的原则很重要。首先,我们自己的身体对我们是有权利的,然后是我们的家人,然后是亲戚。伊斯兰的继承法涉及了所有这些人,这是继承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些人中,他们的优先权是不一样的:最有权利继承的人是那些血缘关系最近、最需要帮助的人。

当我们选择赈济物资的接收者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们有多么急需这些东西,以及他们与我们在血缘上的亲密程度。如果一个陌生人和一个亲戚都同样急需赈济物资,我们优先考虑的是亲戚,但如果陌生人比亲戚更急需这些物资,则应该优先考虑陌生人。优先考虑亲属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那些真正处于困境中的人。

所有这些原则都可以表明伊斯兰是仁慈的宗教,它是促进生活中的平衡的力量。信仰真主结出的最美丽的果实是对他人仁慈,不怜悯他人的心是死的。Bismillahir- Rahamanir-Raheem 这句话是所有穆斯林在开始做某事时要说的话,这句话点出了真主的仁慈的属性:“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法谛海》1:1 马坚译)

神圣《古兰经》的第一章已经说出了真主的仁慈的属性: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法谛海》1:2-3 马坚译)

在许多圣训里,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都强调了为了获得真主的怜悯,对他人慈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则圣训中,他说我们应该怜悯所有被造物:

“怜悯地球上所有的被造物吧,这样你才能在乐园里得到怜悯。”(阿布·达吾德:《礼节》,58)

完成伊斯兰的经济法规,如交纳天课、自愿施舍、交纳什一税,是开启仁慈之门的钥匙。

什一税(USHR)

什一税是伊斯兰要求农民根据自己的收成交纳的税金。这是伊斯兰的戒律之一,但现在大多数穆斯林农民已经把它忘记了。Ushr在阿拉伯语里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没有为灌溉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农民要把收成的十分之一送给穷人;如果为灌溉支付了费用,那他只需要把收成的5%出散给穷人。

没有交纳什一税的人是有罪的,因为这等于他们没有交纳天课。交出一部分收成的意思是感谢真主的眷顾。没有履行对穷人、旅行者和其他什一税的受益者的权利所负有的责任的人,他们实际上篡夺了这些人对于财富的权利,而这些财富本来是真主对他们的恩赐。

有这样一则传述:在萨那(今也门首都)附近住着一个也门人,他非常慷慨。他有几个海枣园和几片收成非常好的土地。每到收获季节,他都交纳足够的什一税。但当他去世后,他的孩子们变得贪婪起来。他们说:

――我们家里有那么多人,但并没有那么多收成。今年,让我们避开穷人,自己留着这些收成吧。

决定下来之后,第二天早晨他们早早地来到了自己的庄园。但“是这个地方吗?”他们几乎认不出它了――他们的庄园已经被烧毁了。

当他们的父亲慷慨地交纳什一税时,真主祝福他的庄园,给了他足够的收成。

下面这则来自《古兰经》的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不交纳什一税的人的惨痛结果:

“我确已考验他们,犹如考验园圃的主人们一样。当时,他们曾盟誓,他们必定在早晨收获园圃中的果实,并不留一部分给贫民。当他们正在睡觉的时候,从你的主发出的灾难降临那个园圃,一旦之间变成焦土一样。他们曾在早晨彼此相呼:‘你们当在早晨到园里去,如果你们要想收获。’他们走了,途中悄悄地商议说:‘今天绝不要让一个贫民走进园圃。’他们早晨起来以为自己是能遏制的。当他们看见园圃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碓是迷误的。’”(《笔》 68:17-26 马坚译)

全能的真主告诉我们不与别人分享真主赐予他的恩惠的人,即使在今世,他们也会得到一个悲惨的下场,因为真主知道心中的秘密,无一物不为他所知。

在下面这些诗文中,鲁米详细地阐述了导致无情和贪婪的财富之爱:

“他梦见自己有许多财宝,害怕小偷偷走他的黄金。

当死亡拽着他的耳朵把他从睡眠中叫醒时,他嘲笑自己的恐惧。”
(《玛斯纳维》Ⅲ,2640-41)

下面这节经文告诉了我们当缺乏同情心的人在后世从沉睡中被叫醒时,他们负罪而又可怜的处境:

“在死亡降临之前,你们当分舍我赐予你们的,否则,将来人人说:
‘我的主啊!你为何不让我延迟到一个临近的定期,以便我有所施舍,而成为善人呢?’”(《伪信者》63:10 马坚译)

但是,如果等到那时才想起来要抓住我们在今世被赐予的机会,那就太晚了。这节经文不但告诉了我们不向社会履行财产方面的义务的人的可怕结局,同时还暗示我们一定要利用我们被赐予的机会慷慨施舍。

《古兰经》里有 200 多处都提到了为了寻求真主而花费(infaq),这就向我们着重指出了好的信士是那些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都奉献给真主的人。在宣教初期,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曾秘密地会见来自麦地那的人们。有两次,他在会见麦地那人时要求他们盟誓。在第二次亚喀巴盟誓时,阿布杜拉·本·拉
瓦哈问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道: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啊!以真主的名义,你要求我们做什么?”

“以真主的名义,我的要求是你们礼拜真主,不要以物配他;我的要求是你们保护我就像保护你们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麦地那的人们又问道:

“如果我们那样做了,我们的报酬是什么?”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回答道:“乐园!”

听到了这个回答,麦地那人高兴地说:“多么好的交换啊!我们决不违约,也不希望其他人违反和你以此为条件的约定。”(伊本·凯斯尔:《古兰经注释》,Ⅱ, 406)

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这样说道:

“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命和财产。他们为真主而战斗;他们或杀敌致果,或杀身成仁。那是真实的应许,记录在《讨拉特》、《引支勒》和《古兰经》中。谁比真主更能践约呢?你们要为自己所缔结的契约而高兴。那正是伟大的成功。”(《忏悔》9:111 马坚译)

真主是如何换取我们的生命和财产的?事实上,殉教——为了真主奉献自己的生命――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卖给了真主。苏玛娅是伊斯兰的第一位殉教者,她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花费在了真主的大道上。因此,她在信士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乐园里得享幸福。她将在审判日受到重大的报酬。效仿她的榜样,我们也应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奉献和施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达达尼尔海峡(Gallipoli恰纳卡拉[1])战役中,土耳其军队子弹匮乏,但士兵们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他们打败了敌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为了寻求真主,人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成为了最终的赢者。

“敬畏者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黄牛》2:3 马坚译)

施舍有很多种,都开始于送出手中之物。即使施舍的是半枚枣,这种行为也是施舍,也能保护信士们远离火狱。因为认为所有穆斯林都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施舍,所以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认为所有穆斯林都是富有的。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告诉我们,赞美真主、帮助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人、给信士们以忠告、给穆斯林们的内心注入幸福感、从路上搬开可能伤及行人的障碍,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施舍。按照伊斯兰的观点,真正的富有驻扎在穆斯林的心中。事实上,人们觉得自己有多富有,他们就有多富有。内心富有的人,他们愿意把幸福传递给朋友,他们的微笑就是施舍。难道还有哪一种慈悲比把幸福传递给他人更好的吗?真正的富有是在心里,而不是掌握了多少财富,内心贫穷的人找不到治愈他们的疾病的良药。真正的穆斯林的内心是富有的,所以他们能够做到施舍。施舍是信士们的慈悲和奉献精神的优美的表现。

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生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慷慨施舍的例子。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例子发生在欧麦尔的身上。那时,欧麦尔的军队收回了耶路撒冷,他和自己的奴隶一同前往这座城市。他们轮流骑乘一匹骆驼,在快要到达城市时,轮到奴隶来骑骆驼了。虽然奴隶不想在进入耶路撒冷时自己骑着骆驼而主人却在走路,但在内心深处,欧麦尔是个富有的人,他坚持让奴隶骑骆驼,自己步行着进入了耶路撒冷。

另外一个例子发生在第四任哈里发、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女婿阿里的身上。当时,全家人都在斋戒,只有一点食物可以用来开斋。但是到了傍晚,来了一个穷人,他进来请求一点食物。虽然全家人都只能饿着睡觉了,但他们还是把所有食物都给了那个人。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在他们就要开斋时,又有一个孤儿前来请求些食物,他们又把自己的食物都给了他。接下来的一天,当他们终于有一点食物可以吃的时候,一个奴隶又来请求食物。而他们,与前几次一样,把食物给了这个奴隶。阿里和他的家人给我们竖立了一个奉献和慷慨施舍的高尚的榜样。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教生们也表现出了内心的慷慨。在亚尔慕克战役中,一壶水在三位伤势严重的教生之间转了一圈之后一滴也未减少,因为他们都想把水让给自己受伤的同胞。没有喝到一滴水,他们就都去了后世。

在阿拉伯语里,最高境界的施舍被称为 “伊萨尔”(Isar)。伊萨尔[2]不仅仅是施舍,它还是履行他人对你所拥有的权利。伊萨尔是指你给出你应该给别人的东西。当今社会,因为人们不理解这种慷慨的重大意义,这种施舍也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康宁,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是能够在今世过上在乐园里才有的生活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普通穆斯林交纳天课和做更多的自愿施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一些工作努力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诚实的人进行培训,让他们负责通过专业性的机构和组织发放赈济物资。除此以外,教生们还有义务为无家可归的人修建医院和宿舍。

简而言之,慷慨地施舍是信士的一个基本特点。下面这节经文很清楚地说明了施舍是信士们必备的特征:

“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仪姆兰的家属》3:134 马坚译)

在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后代中,贾法尔·萨迪格[3]是一个重要的人。他具有上面这节经文里描述的所有品性。他有一个做家务的奴隶。一天,奴隶给贾法尔(愿真主喜悦他)端汤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他一身,贾法尔直盯盯地看着这个奴隶。奴隶看出了他不高兴,赶紧说道:

“主人啊!在《古兰经》里,全能的真主说信士们应该止怒。”然后他背诵了上面这节经文。

听到这些,贾法尔说:“我止怒了。”

听到这句话,奴隶又背诵了这节经文的第二部分,并且说:“全能的真主说好信士原谅别人的错误。”

贾法尔说:“我原谅你的错误。”

奴隶接着说:“真主还说他爱怀着仁爱之心给予的人。”

听到了这个巧妙的回答,贾法尔说道:“我释放你了。你现在可以走了,你自由了。”

贾法尔的一生都遵从这条经文所阐明的戒律,他为其他教生竖立了
榜样。

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过,一个有罪的妇女因为慈悲给了一条快要渴死的狗水喝,她因此得入乐园;而另一位妇女因为残忍地把一只猫关了起来致使这只猫最后被饿死,她因此得到了火狱的惩罚。这些例子很重要,都说明了信士应该如何对待他人。信士应该仁慈、慷慨并且带着奉献精神对待他人。

在真主的眼里,能够被接受的慷慨是人们拿自己所喜爱的、有价值的东西施舍,拿无价值的东西施舍的行为不是慷慨。

在幸福时代(先知(愿主赐他平安)时期),人们在清真寺里安排贫穷教生的食宿。这些教生被称作“艾斯哈卜·苏发”,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学习伊斯兰,因此,他们无法为自己赚取生活。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和他的教生们供给他们包括食物在内的生活所需,但一些教生却拿已经坏了的枣作食物送给他们,而这些苏菲们因为太饿了,他们只好吃这些枣。因为这种令人难过的现象的出现,全能的真主给人们发出了警告: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不要择取那除非闭着眼睛,连你们自己也不愿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你们当知道真主是自足的,是可颂的。”(《黄牛》2:267马
坚译)

在另外一节经文里,全能的真主又一次告诉了我们,为了更加接近真主,我们应当用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施舍:

“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甚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仪姆兰的家属》3:92 马坚译)

这节经文降示之后,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生们开始竞相施舍自己的至爱之物。教生们聆听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导,在内心深处感受这节经文,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施舍那些自己最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一位教生站了出来,他因信仰而满面红光。这位教生名叫艾卜·塔里哈(愿真主喜悦他),他有一个种有600棵枣树的大庄园,这个庄园靠近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清真寺(Masjid),他非常非常爱这个庄园。他曾经常常邀请先知(愿主赐他平安)到他的庄园里来,以获得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祝福。

艾卜·塔里哈说道:“真主的使者啊!在我的所有财产当中,我最爱这个庄园,这您是知道的。现在,为了寻求真主的喜悦,我要把它送给真主的使者。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它,可以把它送给穷人。”说完,他起身前往庄园,去执行这个美好的决定。当艾卜·塔里哈来到庄园时,他看见他的妻子正坐在树荫下。艾卜·塔里哈没有进去。

他的妻子说道:“艾卜·塔里哈啊!你为什么在外面站着?进来吧!” 艾卜·塔里哈说道:“我不能进去。你也应该拿着你的东西离开这里。”他的妻子惊讶地问道:“艾卜·塔里哈啊!为什么?难道这不是我们的庄园吗?” “不!从现在开始,这个庄园属于麦地那的穷人了。” 他把这节经文所带来的好消息告诉了他的妻子,并且激动地告诉了她他做的施舍。

他的妻子问道:“你是代表咱们两个人还是只代表你自己施舍这个庄园的?”

他回答道:“咱们两个人。”然后,他听到了他的妻子的平静的话语:“愿真主喜悦你,艾卜·塔里哈!当我看到穷人时,我也曾想过同样的事,但我没有勇气对你说。愿真主接受我们的施舍。我这就离开庄园跟你一起走!”

如果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整个世界都会弥漫着幸福的气息,这一点不难想象。

《古兰经》的注释家们把阿拉伯语 al-Birr ——即正义、善、美德、服从教法、施舍的至高点——解释为乐园、真主的仁慈和他对我们的喜悦。在《古兰经》里的另一节经文中,这个词语也有释意:

“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黄牛》2:177 马坚译)

因此,那些在施舍上已经做到了al-Birr的人,他们事实上也拥有了其他高贵品质。为了强调这一点,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

“在生活中实践这节经文的人,真主将赐予他完美的信仰。”(那萨菲:
《古兰经之言》,Ⅰ,249)

忽视穷人的困苦会导致人们丧失团结、破坏曾经结成的兄弟情谊、以及在社会上引起憎恨和敌意。要想遏止这种糟糕的社会状况,我们就应该站在穷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的困难,并发起慈善运动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知道,给穷人捐献赈济物资其实是为了感谢真主施予我们的恩惠。伟大的苏菲学者阿齐兹·玛赫穆德·胡达依曾经甚至邀请国王参加慈善活动。在他写给赛利姆三世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就像你的祖父伟大的苏莱曼把水从遥远的地方带给了伊斯坦布尔的居民一样,你应该在这个冬天为贫穷的人提供木柴。”

消除贫困和推进慈善活动不仅仅对我们个人很重要,对我们的家人也很重要。就像我们在年轻的一代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礼拜一样,我们也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施舍和分担他人的痛苦。这是在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责任,否则他们将来可能不懂得施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时刻记着,所有的财富事实上只属于真主。

想让自己走在伊斯兰大道上的人,即使办法有限,也决不要停止施舍。我们应该分担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的困难,或者至少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安康祈祷。在全能的真主的眼里,即使只是从感情上分担了他人的悲伤,这种行为也一样是对真主的崇拜。我们还应该知道许多时候,最好的慈善事业是培养出能在慈善机构里工作并为慈善事业奉献的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样说过: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区别就在于拥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数量的多少。”

这个世界真的很需要这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果伊斯兰处境困难,穆斯林们遭遇不公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少高素质的人群。我们必须摆脱懒惰,努力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而肯为他人奉献的行为是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的。

建立慈善基金会可以把奉献和施舍的行为制度化,并通过把财富用于为真主服务而使财富成为永恒。用微笑的面容向真主的创造物展现怜悯与爱,伊斯兰就能真正达到完美,而在真主的大道上奉献我们的财富与生命,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自己购买乐园。

财富和孩子是最能够让人们偏离真主的大道的。为了对人们加以警告,全能的真主在《古兰经》里说道:

“你们的财产和子嗣,只是一种考验,真主那里有重大的报酬。”(《相欺》64:15 马坚译)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的财产和子女,不要使你们忽略了记念真主。谁那样做,谁是亏折的。”(《伪信者》63:9 马坚译)

“你们当量力地敬畏真主,你们当听从他的教训和命令,你们当施舍,那是有益于你们自己的。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确是成功的。”(《相欺》64:16 马坚译)

“如果你们以善债借给真主,他将加倍偿还你们,而且赦宥你们。真主是善报的,是至容的。”(《相欺》64:17 马坚译)

结合上述经文,按照伊斯兰的观点,我们就会明白穷人和弱者实际上是对富人是否可以完成他们的责任的考验。乐园是因为穷人的祈祷而为富人打开的。通过施舍,财富才不至于成为身体里的癌细胞,因此,慈善基金会是仁慈的纪念碑、是捐赠施舍的最好的地方、是连接富人和穷人的桥梁。如果我们建立了足够的此类慈善机构,贫富之间的厌恶与憎恨就会失去滋生它们的土壤。

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我们的前辈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立了无数个慈善基金会。尽管在近代历史上,许多基金会遭到了破坏,但现在仍然有26798个基金会在为社会服务。奥斯曼帝国诚挚地实践伊斯兰,向整个世界展现了伊斯兰的无尽仁慈。伊斯兰的无尽仁慈不仅仅面向人类,还面向整个动物世界,有一些基金会是专门为受伤的或在冬季不能迁徙到栖息地的动物服务的。众多的基金会所形成的网络实际上囊括整个社会和所有社会问题。

换句话说,慈善基金会是穆斯林履行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的体现,是我们为造物主而爱被造物这一信仰的结果。全能的真主把生活需要的各种设施作为信托之物交由人们照管一个有限的定期。财产、子孙、健康都是这样的信托之物,它们应该被花费在真主的大道上。如果把这些信托之物都用于了寻求真主,那祝福与后世的优美的回报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当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生们听到了真主关于施舍的戒律时,他们争相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先知(愿主赐他平安)。“难道他们不知道吗?真主是接受他的仆人的忏悔的,是采纳赈款的;……”(《忏悔》9:104 马坚译)这节经文是教生们全身心施舍的最大动力。

我们还应该知道,施舍并不只限于物质,真主给予我们的任何东西都应该应用于真主的大道。为了邀请人们皈依伊斯兰,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教生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传播真主的宗教,他们在他们那个时代几乎走到了世界的尽头。阿巴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叔叔)的儿子库萨穆和奥斯曼(哈里发,先知(愿主赐他平安)的女婿)的儿子穆罕默德为人们在个人的施舍方面竖立了很好的榜样。为了传播伊斯兰,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一直把伊斯兰传播到了遥远的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因为他们的奉献,这些地方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学者,如布哈里(810-870),凯桑尼,提尔密济(824-892),纳格什班迪(1314-1389),等等。

今天,伟大的施舍仍然是全身心地实践伊斯兰的生活方式。

施舍的礼节

以正确的方式出散天课和施舍(义务性的或自愿的施舍)是十分重要的。施舍的人应该感谢接受施舍的人,因为通过他们,施舍者才能完成自己的义务,并从真主那里获得重大的报酬。这种慈悲行为还能保护捐赠者远离灾难和伤害,并像盾牌一样持续为捐赠者抵挡不幸。

下面这节古兰经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施舍时的优美行为: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责备受施的人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为无效,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获得他们所施舍的任何报酬。真主是不引导不信道的民众的。”
(《黄牛》2:264 马坚译)

除了提倡施舍,这节经文还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要注意施舍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捐赠者用粗鲁的行为和语言轻视或伤害了接受捐赠的人的心,在真主的眼里,这样的慈善行为毫无价值可言。帮助别人的行为是为了寻求真主的喜悦,绝无例外。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过:

根据艾布·宰尔的传述:“真主的使者说:‘在复生日,有三种人真主既不与他们说话,也不看他们,也不宽恕他们的罪过,留给他们的只有痛苦的惩罚。’真主的使者把这句话说了三遍。艾布·宰尔说道:‘他们是失败的,是亏折的。但是真主的使者啊,他们是哪些人?’他(真主的使者)说道:‘他们是:因为傲慢而炫耀自己的衣服的人;施舍后责备接受施舍的人和说自己了不起的人;为了卖自己的货而发假誓的人。’”(穆斯林,《信仰》,1,192)

所有这些都表明那些给接受施舍的人施加责任的人、伤害了穷人的心灵的人,他们将受到真主的惩罚。因此,这些不好的品质其实是施舍中的严重罪过。真主看着人们的心灵评价他的价值,就像鲁米说的:“施舍你的生活和财富以收买人们的心。他们的心灵为你而做的祈祷将照亮你那黑暗的坟墓。”

按照鲁米的观点,穷人是富人向真主表达感谢的机会,因为真主赐予了他们恩惠。施舍反映出真主对穷人的慷慨,因此,不能伤害穷人的心:

“乞丐是反映慷慨的镜子,所以要小心!哈气会影响镜子的明亮。”
(《玛斯纳维》,2748)

穷人是反映真主的慷慨的镜子(《玛斯纳维》,2748),因为穷人面向乐于施舍的人,给施舍的人机会让他们为了真主而花费。事实上,穷人为乐于施舍的人铺垫了接受拯救的道路。另一方面,因为富人的慷慨,穷人会更爱和尊重富人,这样,爱与仁慈就都驻进了穷人和富人的心。

换句话说,真主让穷人成为反映富人的镜子,通过穷人,富人就能看到自己的慷慨。鲁米是这样描述无情的富人的:“善良的富人是真主的慷慨的表现,他们用生命沉湎于真主。因为拥有了伟大的慷慨,他们在纯洁的慷慨中奉献了所有。把心沉迷于世俗之物的人,他们的精神是贫穷的,死气沉沉和黯淡无光将是这样的人的永恒的财产。忽视真实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不要接近这样的人,不要与他们交朋友,不要给图片里的狗喂骨头!”

“这样的人是自己的欲望的奴隶,他们对真正应该渴望的东西一无所知。”

鲁米还警告我们不要成为这些人的朋友:“不要把食物放在死人面前,这样的人在后世是可悲的乞丐。

他们是谋求食粮的苦修者,就象陆地上的鱼,虽然有鱼的形体却逃离了海洋。为了财物他们才爱真主――他们的灵魂不爱真主的卓越与美好。”(《玛斯纳维》Ⅰ,2750-55)

一句话,我们不应该被世俗之物迷惑,如精美的食物,从而失去了后世的美好给养。如果不想失去后世,我们就应该用慷慨拥抱需要帮助
的人。

施舍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则是秘密施舍,也就是说不要透露是谁接受了施舍。公开的施舍会使接受施舍的人逐渐失去羞涩感,他们会因为逐渐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失去工作的愿望从而变成懒惰的人。而另一方面,公开施舍也容易让捐赠者变得骄傲自大。因此说,秘密施舍对施予者和接受者双方都好。

有时,为了鼓励他人施舍,人们也可以为了给他人竖立榜样而公开施舍,以便普通民众加以仿效。因此,《古兰经》说:

“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黄牛》2:271 马坚译)

《古兰经》的注释家们从这条经文推断出了义务施舍应该是公开进行的,但义务施舍之外的捐赠则需要秘密进行。

用右手施舍,不让左手知道是最好的(比喻秘密地施舍)。圣训明确指出喜爱施舍的人在后世会在真主的宝座的福荫里。说到施舍,我们的先辈也是这样行事的。土耳其的苏丹法蒂合·麦哈穆德是伊斯坦布尔的征服者,在基金会的章程里,他说了下面这些话:

“我是苏丹法蒂合·麦哈穆德,伊斯坦布尔的征服者。我移交了用自己的双手赚来的136间店铺,这些店铺将作为慈善基金之用。施舍需遵循下面这个原则:

在清真寺附近修建的施济站里,烈士的遗孀和他们的孩子,以及伊斯坦布尔的穷人将在这里受到援助。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来施济站拿取食物的人,天黑后,他们的食物将被放在密封的盒子里送到他们的家中,让他们避免因接受救济而感到惭愧。”

就像在这个章程中所看到的,苏丹法蒂合非常注意保护穷人的感受和尊严,为了这一目的,他制定了规章。可以想像,在这样的国王手下工作的人,他们肯定也会像他们的国王那样行事。捐赠者们把赈款放在信封里,然后塞进施舍用的石头里(这些石头顶部有一个洞,施舍的人可以把赈款塞进里面。这些石头都放在清真寺里。)这样,无论何时,如果穷人需要赈款,他们就可以拿到赈款,并且避免了因为面对面地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的惭愧。

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施舍方式,富人不知道谁接受了赈款,穷人不知道谁进行了施舍,这样,富人不会在穷人面前变得骄傲,穷人不会在捐赠者面前因为感到受人恩惠而惭愧。

信仰真主背后的宗教目的是培养出具有深厚理解能力的品性善良的人以及和平的社会。当人们的心中充满了仁慈与关爱,履行施舍义务并多行善事,和平的社会环境就可以实现。

我们生活在真主的王国里,他慷慨地赐予我们食物。疏于施舍的人啊,难道你们不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真主的吗?你们所拥有的财富都只来自真主。

爱成长于为所爱的人奉献,爱的程度不同,爱人为所爱的人的奉献也不一样。有时,爱人甚至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奉献生命。施舍是为了真主,真主在《古兰经》里说他通过穷人接受赈款:

“难道他们不知道吗?真主是接受他的仆人的忏悔的,是采纳赈款的;真主是至恕的,是至慈的。”(《忏悔》9:104 马坚译)

为了强调这条真理,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

“毫无疑问,是真主首先接受赈款,然后再把赈款给予穷人。也就是说,赈款在到达穷人那里之前,先到达真主那里。”(穆那维: Kunuz al-haqaik)

因此,施舍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为了真主诚挚地施舍。施舍的人既不应该觉得自己高于接受施舍的人,也不应该期望得到感谢。相反,他们应该感谢接受他们的捐赠的人,否则他们本来应该因捐赠而获得的美好回报就会被抹杀。下面这节经文讲述了阿里和法蒂玛的高尚的施舍行为,告诉了我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我们只为爱戴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我们的确畏惧从我们的主发出的严酷的一日。’故真主将为他们防御那日的灾难,并赏赐他们光华和快乐。”(《人》76:8-11 马坚译)

如果施舍者怀有如此高尚的情感,接受捐赠的人也会从他们的情感中获益。因为施舍者的良好举意和诚挚投射在了接受施舍的人的心中,因此不配接受施舍的受赠者会因自己所接受到的施舍而改变自己的怀习惯。先知(愿主赐他平安)说了下面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好例子:

真主的使者说:“有个人说他要施舍,于是他带着施舍物出发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把施舍物给了一个小偷。第二天早晨人们谈论他给小偷施舍的事儿。听到这些,他说道:‘真主啊!万赞归于你!我将再次施舍。’第二次,他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赈济物施舍给了一个妓女。第二天,人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这个人又说:‘真主啊!万赞归于你!我施舍了妓女。我将再次施舍!’而他却又一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把赈济物施舍给了一个富人。第二天早晨人们又在谈论他施舍富人的事儿。这个人说道:‘真主啊!万赞归于你!我施舍了小偷、奸妇和有钱人。’然后,有个人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道:‘你给小偷的施舍也许能够让他停止偷盗,你给奸妇的施舍也许能够让她放弃奸淫,你给富人的施舍也许能够让他吸取教训从而施舍真主给予他的财富。’”(布哈里: 《天课》,第2卷,第24篇,502)

有趣的是与这则圣训所说的故事相类似的事情在真主的朋友谢赫萨密的生活中也发生过。穆萨先生的传述:

一天,当我们正在开车的时候有人示意我们停车。我们停了下来,这个人走上前来向我们问道:

–喂,哈吉爸爸!为了真主,请给我一点钱让我抽支烟。

萨密先生的伙伴们不想给这个人钱,但是,我们的谢赫萨密毫不犹豫地给了钱。这个人拿到钱后很高兴,他说他改变了主意,不买烟,而是要买面包了。然后他就跑开了。

出于好奇,萨密先生的一个伙伴想看一看这个人是如何花这些钱的,于是他跟踪了他。结果,让他惊讶的是这个人真的就像他承诺的那样用这些钱买了面包。

这是现实生活中为了真主而做的施舍改变了接受施舍的人的心灵的例子。因此,当我们施舍时,我们应该细细考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受赠者所得的好处。

我的主啊!请让你的无尽仁慈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宝藏。

阿敏!

天课的必要条件

关于财产的天课有以下 5 个条件:

1. 施舍者是穆斯林,心智健全,是自由人,是成年人。

2. 除了一年的基本生活所需(房子、食物、车等等)和偿还债务以外的额外的财产。

3. 这些财产在价值上应该是增涨的趋势。

4. 这些财产应该被所有者拥有超过了一年(阿拉伯历法354 天)的时间。

5. 对这些财产拥有合法权力。

交纳天课的满贯是不同的,羊以40只为基数,牛以30头为基数,骆驼以5峰为基数。黄金和白银的满贯分别是81克和561克。当财产达到了这个数量,我们就需要按照伊斯兰的法律交纳天课了。

天课的接收者是这些人:

全能的真主说只有这些人有资格接收天课:

“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忏悔》9:60 马坚译)

1. 贫穷者:按照伊斯兰的观点,没有足够的财产出散天课的人就是贫穷者。所以任何人,如果他不能出散天课,他就可以接受天课。即使这些人是有工作的,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天课。

2. 赤贫者:按照伊斯兰的观点,没有足够的食物裹腹的人是赤贫者(miskin)。这些人非常贫穷,如无家可归者。

3. 管理赈务者:指国家公务人员。

4. 心被团结者:指心灵倾向真理的人。

5. 无力赎身者:给奴隶出散天课,好让他们重获自由。不过今天已经没有合法的奴隶了。

6. 不能还债者:指债务超过其财产的人。

7. 为主道工作者:指为伊斯兰而战斗的人、学生和在朝觐的路上缺少资费的人。

8. 途中穷困者:旅途中因为没有了钱而变得无助的人。即使这些人在家乡是富有的人也可以接受天课。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是没有资格接受天课的。不能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儿女和子孙天课,因为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是他们最起码的责任;夫妻之间也不能互相给天课;富人和非穆斯林也不能接受天课。

什一税是谷物方面需要交纳的天课:

农民需要根据自己的收成交纳天课。按照哈乃斐学派的观点,农民需要在每一次收获之时交纳所收获的谷物的十分之一。如果土地一年中收获的次数超过一次,则每一次收获之时都要交纳什一税。精神病人、新近去世的人、小孩子的土地所出产的谷物也交纳什一税。但只有可以长时间贮藏的谷物,如小麦、大麦等可作为什一税上缴,水果、蔬菜等容易腐烂的东西不能作为什一税的上缴内容。

如果土地是由河水或雨水浇灌的,那什一税的数量还是收成的十分之一。如果农民为灌溉土地支付了钱财,则他只需交纳收成的二十分之一。什一税是以不扣除成本的全部收成来计算的。

如果农民已经以谷物交纳了什一税,那么在谷物变成了产品后就不需要再交纳什一税了。例如,如果已经以橄榄交缴纳了什一税,橄榄和橄榄子最后被制成的橄榄油就不需要再交纳什一税了。

在完全收获谷物后才交纳什一税。收获前不需要交纳什一税,但在谷物确确实实已经成熟之后就可以交纳什一税了。

如果在收获季节到来前就已经收集了些谷物,交纳什一税时这些以前收集的谷物需要一同计入总的收成里。例如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收获了10斤葡萄,在交纳什一税时这个人就需要多交这10斤葡萄的什一税。

所有这些施舍都表明伊斯兰把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需要法律化了。作为崇拜真主的一种方式,人们需要履行这些经济上的义务。通过这样的施舍,伊斯兰就可以创造一个平衡、公正的社会。

[1].   土耳其语:Canakkale.

[2].   “伊萨尔(Isar)” 这个词在《古兰经》里被提到过五次。其中《放逐》章 59:9节里的意思是:“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马坚译)

[3].   贾法尔•萨迪格(699-765):伊斯兰教什叶派 “十二伊玛目支派” 第六任伊玛目,贾法里教法学派创始人,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五世孙。